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蓉 《理论观察》2007,(4):165-166
新闻工作者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从某种意义来理解就是要树立平民意识。用民众的语言进行新闻报道。换言之,就是要努力实现党报的平民化。深入到新闻事件第一线,特别是要走到群众当中,从日常生活中撷取素材,以平等交流的姿态,讲生活中真实的故事,消解群众的疑难,抚慰群众的内心。一、新闻报道平民化的必要性有些人将老百姓不爱看党报归结为老百姓政治觉悟低。其实不然,主要是我们的报道没有写出让老百姓关心的东西。党报记者跟着领导转、跟着会议跑,写出来的报道大而空;党报编辑见领导名字就发、见会议就报,使党报…  相似文献   

2.
传媒的发展的实践推动了新闻报道的不断创新。报道的创新是要立足于新闻传播的接受者,以受众为中心来发现和挖掘报道题材、寻找报道角度,运用和创造新颖的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报道形式,把握新闻采访技巧。1.建构关联,寻找平民化视角新闻媒体,应从平民的视角开掘出国家建设成就与老  相似文献   

3.
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新闻宣传质量的根本标志和第一要素.可读性是赢得读者的必要条件;导向性是新闻的灵魂和旗帜.但导向性需要可读性做保证.通过可读性的引导、感染来实现。二者互为条件.密不可分。我们在实践中要努力实现指导性与可读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新闻记者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不是“镜子式”的消极的、被动的反映 ,使之成为新闻报道的时候 ,总是经过记者的思考、分析、判断的 ,记者不可能没有自己的观点、态度 ,来一个“中性”报道。“中性”报道的这一提法 ,是不可取的 ,在理论上立不住脚。如果在理论上承认“中性”报道的地位 ,就等于承认在纷繁复杂的客观事物面前 ,记者没有主见 ,没有了新闻报道的思想性。新闻是有选择的 ,选择就存在着倾向性 ,就意味着存在记者自己的观点 ,只是这些观点所表达的方式是否得体、有节制、有技巧 ,所谓“中性”报道也正是如此  相似文献   

5.
刘国铮 《理论观察》2005,(4):135-136
深度报道是一种符合受众需要的主客观统一的新闻报道的理念,而不仅是一种报道方法和形式。因而要从自身的特点——宏观性、指导性的角度更好的把握这种新的报道思维方式,在新闻报道中发挥其优势。  相似文献   

6.
时政新闻在媒体的报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长期以来,由于时政新闻报道内容单一、形式僵化,缺乏亲和力,导致受众不愿意看,影响了新闻的传播效果。因此,应通过对报道思维、报道视角、报道内容、报道形式、报道语言几个方面来增强时政新闻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7.
随着报纸版面容量不断扩大,版面编排设计传统格局已打破,集装箱版式、全横题走向、大胆留白、厚题薄文、图文并重、浓眉大眼等,成为当代报纸版面的时尚。一张“好看的报纸”离不开好看的版式设计,独特新颖的版式如同一张俊俏的“脸”,给读者视觉形象的直观〉中击,能吸引读者视线、刺激阅读欲望,版式在报纸版面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8.
庄淑华  魏敏 《理论观察》2002,(3):116-117
党报指导性与可读性结合不仅是内涵深广的理论问题 ,而且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党报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报纸在具有可读性的同时要增强指导性 ,指导性要寓可读性之中。从新闻工作的客观规律出发 ,把二者结合起来 ,既能使报道能够吸引群众 ,又有助于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准和科学文化修养。  相似文献   

9.
报纸宣传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提高引导水平。提高地方党报理论宣传的引导水平是整个报业“与时俱进”的重要任务,而如何提高企业生产报道的可读性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为此,就要做好对可读性主体的界定;对可读性检验标准的界定。  相似文献   

10.
党报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有可读性。没有读者的报纸是办不下去的。特别是新闻媒体在经济上逐渐与政府脱钩走向市场的时候,我们的报纸就必须增强自身的可读性,适应市场新闻“消费”的需要,不断吸引更多的读者。首先,党报的全体编采人员必须树立起强烈的读者意识。所谓读者意识,就是读者阅读报纸等读物后的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的总和,是读者对所阅读物的意见、要求和评价。贴近读者,是注重读者意识所采取的积极态度,就是为了获得读者对报纸的关心和支持,把报纸办成一个读者喜爱欢迎的读物,从而促进自身发展。怎样贴近读者呢?第…  相似文献   

11.
强化新闻报道的可读性是达到宣传目的的有效手段,这里所谓的可读性和原则性是统一的,不是庸俗性的可读性,而是高品住的可读性。加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需要正确处理好一些关系,正确把握好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2.
吴铮 《魅力中国》2010,(3):217-218
会议新闻报道在电视宣传报道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从每年中央到各省市自治区的“两会”,再到各部委的工作会议.各行业因形势发展而召开的系列会议。由此可见,采写会议新闻是记者、通讯员的一项基本功。  相似文献   

13.
许静瑶 《理论观察》2010,(5):174-174
要做好深度报道,让节目有独家的视角,关键在于一名记者对新闻的作用、对记者的作用的认识。如果自以为记者就是为民请愿的,新闻就是揭露丑恶监督一切的,记者的思维就会囿于既定模式,就可能因此把丑的东西归结于腐败,  相似文献   

14.
郑锐  闫冬 《黑河学刊》2002,(4):65-66
科技报道作为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普及科学知识并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但是,目前很多科技新闻报道却很不尽人意,写法上千篇一律,“内行不想看,外行看不懂”,降低了可读性,从而影响了传播效果。前不久,记者在某市外县区和某社区就读者对科技报道的关注程度进行了调查。调查中,读者普遍反映的主要问题是文章可读性差。也难怪,呆板、沉闷、生僻、无趣、接近性差的科技报道,有谁会喜欢读呢?有些科技报道,包括科技成果报道,所以不能写得兴趣盎然、引人入胜,一个重要原因是心中没有读者,不了解读者的心理。…  相似文献   

15.
廖治娟 《魅力中国》2013,(28):391-391
重大时政新闻,是任何媒体必然抢着要做的题材。党报如何发挥优势与都市媒体竞争,如何做出既让读者满意又让领导满意的报道?笔者以为,党报要立足自身定位,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经济报道中形成了一些固定的陈旧模式,如:用简单化的思路看待现象,出现一厂一店、就事论事式的报道;用绝对化的思路探讨经济问题,出现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报道模式;用终结式的思路评价经济形势,出现错误的舆论引导用见物不见人的思路报道经济活动,忽视了人的思想、观念、素质在经济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等。这些陈旧报道模式的出现,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新闻工作者的思维受到了常规思路的束缚。因此,经济新闻工作者只有破除头脑中固有的思维定式,不拘一格,更新观念,大胆探索,创新思路,经济报道才会常写常新。一、跳出…  相似文献   

17.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受众对新闻已不满足“知其然”,更渴望了解“所以然”。这就要求新闻在纯客观的报道中,增强理性思考,以揭示和回答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于是深度报道应运而生了。一般所说的新闻定义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深度报道由于触及到了事物的里层和深层,反映出事物的内在联系,所以能够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深遂内涵。也就是说,深度报道,已不满足于单纯的“事实”报道,而是在“事实”的基础上,代之以立体的,多维的,思辩色彩浓烈的剖析性报道。什么是报道的深度?认识论告…  相似文献   

18.
关丽明 《理论观察》2009,(6):155-155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建设已成为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经济报道也在媒体的传播活动中唱重头戏,但一些地方党报的经济报道不容乐观,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仍呈一定的滞后性,在报道面、报道深度、文风和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有差距。往往编采人员费了很大的劲,仍是“业内人不愿看。业外人看不懂”。如何把可读性相对较弱的经济新闻写得生动鲜活,提高经济类专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真正让广大读者都爱看呢?  相似文献   

19.
党报要抢滩零售市场,必须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和经营意识.要在内容上少些"官"气,多些贴近性、服务性,办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报;要合理布局零售点,拓宽发展渠道;坚持扩版不提价,搞好搞活发行市场.  相似文献   

20.
李秀娟  孙文彬 《黑河学刊》2003,(5):72-72,74
边境地区广播新闻如何创新,是广播新闻工作者肩负的使命,无论是节目的内容和形式,表现手法和选取的角度都要创新,但最根本的是思想要解放,意识要更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