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刑事诉讼中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保护已为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由于刑事诉讼主要为国家公诉机关提起,对被害人的权益保护则常被忽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建立、完善刑事和解制度,可以在准确惩罚犯罪的同时,兼顾被害人的权益保障,避免被害人因得不到补偿等原因而陷入生活、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2.
王宇声 《魅力中国》2013,(20):72-72
刑事案件中被害人的权益,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和更有效的保障,但在司法实践中,国家却常以公众利益为由而牺牲对刑事被害人的保护,而作为其中特殊群体的未成年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权益,更是受到严重的忽视。本文从刑事未成年被害人特殊群体的角度,针对当前我国刑事诉讼中对未成年被害人保护不足之处,提出加强对未成年被害人权益保护的可行性建议,以期能对刑事诉讼工作有所帮助。一、我国现行刑事未成年被害人司法保障体系的缺陷和不足  相似文献   

3.
浅论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社会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丽 《理论观察》2012,(6):75-76
2010年1月1日起,全国首部刑事被害人困难救助的省级地方性法规《宁夏回族自治区刑事被害人困难救助条例》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施行。从其内容看,这部地方性法规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为宁夏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构建提供了立法依据。两年多的实施情况也证明,这部地方立法不仅缓解了刑事被害人面临的特殊生活困难,保障了其合法权益,而且有效地化解了社会矛盾,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4.
耿俊峰 《魅力中国》2008,(25):62-63
被害人刑事损害补偿制度,也称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是指被害人由于犯罪行为而遭受一定程度的物质损失,该物质损失,由于犯罪人无力赔偿,或由于案件尚未侦破,犯罪人尚未捉拿  相似文献   

5.
我国刑事诉讼法在保护受害人合法权益方面仍有一些不周到之处,应当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完善.应该保障被害人对犯罪的追诉权,保障被害人的诉讼参与权,保障被害人获得实际赔偿的权利,实现对被害人保护的整体性和被害人在诉讼过程中的全面参与,完善对被害人权利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6.
完善侵犯著作权罪的犯罪构成要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晓虹 《特区经济》2010,(2):254-256
著作权是一种重要的知识产权。用刑事方法打击盗版、保护著作权已成为世界各国的立法趋势。我国对著作权实施刑法保护的起步较晚,在很多方面存有缺陷。本文着眼于探寻我国现行刑法制度不能有效保护著作权立法方面的原因,就如何加强和完善著作权的刑法保护制度提出对策,以期增强打击盗版侵权行为的力度、最大限度地预防和控制侵犯著作权犯罪,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和维护国家的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7.
近代以来,刑事司法体系以“被告人为中心”构建,被告人的主体地位和权利保护都得到重视和加强,然而,被害人的地位和权益保护却淹没在国家公权力以及被告人人权保障的强烈呼声之下,这使被害人与被告人利益保护处于失衡状态。作为犯罪行为的直接承受者,刑事被害人承受着物质和精神双方面的负效应。如何健全刑事被害人救助机制,已经成为推动恢复性司法改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随着对刑事被害人地位的关注,世界各国相继设立了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近些年,我国的司法和政府机关也开始对构建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这使得将补偿机构设在司法机关还是政府部门成为构建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争论焦点.  相似文献   

9.
黄淦 《魅力中国》2010,(29):159-159
在我国,刑事被害人的救济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极其重要的司法实践。刑事被害人通常只是作为一个诉讼法学概念为人所知,随着纠问式诉讼制度取代弹劾式诉讼,国家追诉原则逐渐取代了私人追诉原则,追究犯罪的活动被视为国家专门机构的法定职责和一种国家职能活动,检察机关取代被害人成为行驶控诉职能的当事人。被害人不再担当原告人的角色,不再是刑事诉讼的当事人。然后刑事被害人的救济却始终得不到有效的满足,这种制度的缺失让我们很难期待作为刑事被害人的社会成员对社会充满信心。我们所主张建立的刑事被害人国家救济制度弥补诉讼救济功能的不足,在诉讼方式之外,以救助,补偿等方式对刑事被害人进行救济,以此完善我国被害人救济制度,让遭受侵害的主体恢复对社会的应有期望。  相似文献   

10.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下,司法机关也在许多领域进行了工作思路的调整,提出了“和谐司法”的理念。不久前,最高人民法院在部署2007年的工作时又提出要完善司法救助制度,研究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这可以视为建设“和谐司法”的一个具体举措。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必要性我国刑法第36条规定:由于犯罪  相似文献   

11.
王志鹏 《魅力中国》2011,(20):163-164
被害人作为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受害者,犯罪行为所造成物质损害和精神损害的直接承受者,应当对其权益进行全方位的保护。刑事和解制度对于被害人权益的保护真有重要作用,它以被害人为中心从而能对其进行全方位保护。但是我国目前对于被害人的保护明显存在不足,被害人诉讼权利得不到落实,诉讼地位不够明确,物质利益和人身权利得不到切实保障。各地区在刑事和解方面也做出了一些实践,这些地区有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张仁军 《魅力中国》2009,(24):29-30
有些犯罪行为往往造成多重危害后果,既给被害人造成了经济损失也使其精神受到损害。然而依据我国目前的法律规定,受害人对犯罪行为提起的精神损害赔偿无法得到法律上的支持。相关的规定在立法上互有矛盾,并且缺乏理论依据。在实践中也不利于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应该确立刑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13.
杨阔 《魅力中国》2011,(11):136-136
根据我国当前的刑事诉讼法典规定,公诉案件的被害人不享有上诉权,保障被害人的上诉权是实现刑事诉讼法保障人权,惩罚犯罪双重目的的要求,然而在我国刑事被害人的地位名不副实,被害人仅仅有请求上诉权,这一制度存在明显不足,笔者认为我国再进行刑诉法修改时应赋予被害人独立的上诉权来完善我国的上诉权制度。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天津市东丽区人民检察院高度重视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思想帮教工作。坚持以思想帮教为主,刑事打击为辅.将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作为当前紧迫任务.切实保障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害人的合法权益.认真履行检察职责.因地制宜采取措施,积极开展未成年人维权工作。  相似文献   

15.
周冲 《魅力中国》2014,(3):353-353
“疑罪从轻”源于《欧洲保护人权和基础自由公约》的规定,在刑事诉讼中是“存疑有利被告”的体现之一。本文从实体法适用的角度出发,探索“疑罪从轻”在刑事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适中性、现实性及合理性的特质。并论述在我国司法实践中适用之界定。“疑罪从轻”是实现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的双重价值取向的体现,并且保障了被害人及其近亲属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的刑事被害人补偿还是一片空白,文章通过比较分析国家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主要理论基础学说,确定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的性质,并进一步提出建立中国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补偿的原则、范围、金额、补偿机构、补偿的法律程序以及国家补偿金的来源等几个方面对建立我国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的制度建构提出自己的设想.  相似文献   

17.
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的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洪敏 《理论观察》2007,(3):103-107
近年来被害人权益保障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许多国家纷纷制定、修改立法以加强对被害人权益的保护。而在我国刑事公诉案件中被害人的权益至今仍被强大的国家公诉权所掩盖,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现行立法对被害人各项权利的规定不仅范围狭窄无法适应世纪的需要,而且由于具体操作等方面存在缺陷导致被害人现有权利在司法事务中很难有效实现。因此,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并结合我国司法实际构建一套完备的被害人保障制度是我国目前司法建设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8.
保障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权益,直接关系到刑事司法的公正性和社会秩序的稳定.联合国大会1985年11月29日的40/34号决议通过<为罪行和滥用权力行为受害者取得公理的基本原则宣言>,以联合国文书的形式集中规定了保障罪行受害者的基本原则.这表明,加强对刑事被害人权益的保障,已成为世界各国的一项共识.  相似文献   

19.
刘丹 《黑河学刊》2019,(3):117-118
按照法律规定,在刑事案件侦查终结后的诉讼程序继续运行过程中,被害人与嫌疑人(被告人以认罪、道歉、赔偿等方式达成谅解后,刑事和解协议的签订主要体现了被害人民事的权利救济,但是和解协议中又包含了刑法当中犯罪嫌疑人取得被害人谅解等多种酌定从轻的量刑因素,如在一些赔偿数额较大、或者当事人善变的刑事和解协议中引入公证、人民调解等制度,既增加了刑事和解的公信力,也可使当事人对和解协议的信服度增加,真正使刑事和解制度起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政治效果三者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0.
闫鹏 《魅力中国》2014,(26):309-309
我国的《刑事诉讼法》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审理程序作了特别的规定,这是考虑到未成年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不成熟的特点,因此,在整个诉讼过程中也要有别于成年人犯罪的诉讼程序。2012年新《刑事诉讼法》首次将“合适成年人在场”这一制度法定化,从而进一步的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也体现了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性对待和挽救、教育未成年人罪犯的刑事政策的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