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文章将2018年国地税合并改革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方法从税收征管独立性视角考察了其对企业债务融资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地税合并会导致企业总体债务规模显著上升。区分债务类型来看,国地税合并未促使企业增加具有利息税盾效应的银行贷款,而是促使企业增加了不具有利息税盾效应的商业信用,这一结果否定了债务税盾效应假说,而支持了流动性约束效应假说。异质性分析表明,在非国有企业、融资约束严重的企业以及成本转嫁能力较弱的企业中,国地税合并对企业债务规模的促进作用更为凸显,再次验证了流动性约束效应假说。此外,文章还发现在国地税合并之后,企业的经营绩效和股利分配显著下降以及财务风险显著上升。文章结论表明,在国地税合并改革过程中,政府部门需要注意税收征管加强给企业带来的流动性约束,这对于现阶段的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具有一定的实践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2015年我国正式开启了国地税合并改革。文章以2015年为断点,采用模糊断点回归方法,以会计年度与2015年的距离度量改革的渐进过程,研究国地税合并后税收竞争对我国民营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地税合并提高了税收征管水平,抑制了地方政府间的恶性税收竞争,优化了民营企业营商环境,提高了民营企业投资效率。今后,中央政府在制定规则时应更加注重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而地方政府间的税收竞争也应把握好“度”的问题。此外,还应综合评估国际形势及影响,从国际经济关系与经济全球化视角审视税收竞争的经济效应,并根据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区域协调发展目标合理选择税收工具。  相似文献   

3.
随着税收工作的不断发展,税收征管中不时暴露出一些矛盾和问题,其中一个突出问题是同一纳税人在国地税间“同人不同管”,集中反映在国地税间数据信息互不完整、互为缺位、不能共享,造成税源控管、税收征管、纳税服务等方面严重失衡。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就建立国地税间联系交流制度,实现税收数据信息充分共享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地位已逐步明确,企业越来越关心自身成本的高低,越来越重视税收支出和纳税成本,因此税收筹划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文章通过分析税收筹划的含义、作用及原则,探讨了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大企业税务风险控制的二维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剑  杨杨 《特区经济》2009,(11):108-111
随着财务风险管理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大企业财务风险中的税收风险也日益受到企业的关注,本文从税务机关及大企业两个不同的角度分析了税收风险控制问题。  相似文献   

6.
毛艳华 《宁波经济》2014,(3):37-38,41
本文分析了房产税改革的基本现状和主要问题,测算评估了房产税改革对宁波财政等方面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从健全一体化的税收管控机制、组建市级国地税综合服务中心及加强房产税征收制度建设等方面,对宁波积极应对房产税改革给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岳青青 《特区经济》2014,(8):225-227
在经济发展成为社会关注重心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公民认识到税收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对历史上由税收引起的斗争开始,一直到当代税收制度下切实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得出税收目的在促进社会公平,但运行方式上有漏洞的结论,并针对自己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旨在希望广大民众能从客观的角度出发,正确认识我国的税收与社会公平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固野 《新财经》2006,(12):95-95
最近,有关严介和的负面消息层出不穷。而任志强的“博文”《关于成本讨论——一个不应讨论的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从表面上看,这是两件八竿子打不着的事,但在本质上,两件事都涉及到公权问题。可以想象,严介和现在的日子很艰难,就像穿着超短裙穿越“风暴之眼”  相似文献   

9.
我国国税、地税机构分设、分征分管的税收征管体制的合理性一直存在争议。现行体制存在权力交叉,税收征管成本和税务遵从成本双高等问题。税收征管体制合并是重大制度创新,有利于提高税收行政效率和完善分税制改革,降低"税收交易成本"。税收征管体制合并要贯彻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精神,精简税政,并在若干自贸区先行先试,逐步实现。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霍邱县委县政府围绕富民强县,突出工业发展,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增长。2007年上半年实现国地税收入15542万元,同比增长43.5%。其中国税收入7933万元,同比增长41.2%,地税收入7609万元,同比增长45.9%。县域经济发展体现了税收的快速增长。本文从行业税收、企业类型税收和分税种税收分析县域经济发展趋势。[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how tax enforcement affects corporate employment in China. We utilize the merger of the State Tax Bureau and Local Tax Bureaus as a quasi-natural experiment and adopt a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framework to identify causal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ougher tax enforcement has a significant and negative effect on corporate employment and that this effect is more pronounced for firms with higher labor intensity, greater financial constraints, more severe labor market frictions, a lower initial tax rate, lower tax transfer ability, and greater credit market imperfections. Further, the mechanism tests demonstrate that tougher tax enforcement leads to increases in the effective income tax rate, cash holdings, and the cash flow sensitivity of real investment but decreases in accounts receivable and dividend payments. Thes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liquidity constraints channel. In addition, we exclude several alternative explanations and conduct a series of robustness checks. Overall, 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corporate tax enforcement has large effects on the local labor demand, which provides some useful insights for local governments to stabilize employment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相似文献   

12.
How to stimulate corporate performance is a crucial issue of general concern in all countries. This paper examines how China’s Income Tax Revenue Sharing Reform in 2002 affects corporate financial performance. Unlike general tax policies that directly adjust the nominal tax rate or depreciation allowance, this reform indirectly affects the effective Enterprise Income Tax (EIT) rate by switching tax administration, thereby affecting corporate financial performance. We use a firm-level data-set from Annual Survey of Industrial Firms (ASIF), and test the impact by using a quasi-natural experimental design through regression discontinuity design (RDD). We find that after the reform, the effective EIT rate (ETR) of enterprises collected EIT by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axation (SAT) was 10% lower than that of enterprises collected EIT by the Local Administration of Taxation (LAT). If the ETR reduces by 1%, corporate financial performance, more specific, Return on Asset (ROA), increases by 1.7%. There are two available channels: increasing fixed asset investment (FAI), and alleviating external financial constraints. Additionally, the impact can be weakened for locally SOEs, large firms, firms with low SA index and those in less competitive industries.  相似文献   

13.
消费税的调整及燃油税的征收对成品油市场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凤梧 《特区经济》2006,213(10):188-189
2006年3月21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通知,从2006年4月1日起,对我国现行消费税的税目、税率及相关政策进行调整。与此同时,国家有关部门多次表示燃油税的征收也将适时出台,这些政策的调整将对国内成品油市场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现就消费税的调整及燃油税的征收对国内成品油市场的影响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4.
2005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个人股票期权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5〕35号),首次明确了要对员工取得的股票期权收入征收个人所得税。但对于企业所得税方面的规定目前还是空白,需要尽快出台与股票期权激励计划有关的企业所得税方面的政策,以促进其发展。本文首先介绍我国的股票期权税收政策;其次对股票期权涉及的企业所得税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对我国在制定股票期权企业所得税政策时须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杨颖 《特区经济》2006,(11):117-119
税收是一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近年来偷税问题一直困扰各国政府。据我国学者估计我国1990~2000年的税收因偷税流失高达26%~42%左右,情况比较严重,引起各方高度关注。本文首先对偷税和避税的概念进行明确解释,然后从纳税人的角度,利用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的比较分析方法阐明其偷税的决策过程,并指出了影响纳税人最佳偷税均衡点的决定性因素;用博弈的观点分析偷税人和税务机关的关系。最后从税务当局的角度指出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治理偷税行为。  相似文献   

16.
黄莺  孙福明 《科技和产业》2016,(12):158-162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证监会于2012年11月16日颁布了《关于实施上市公司股息红利差别化个人所得税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此次税收调整的目的是通过有针对性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结构性减税,确保资金的合理配置和股票市场的正常运行。通过事件研究法,从金融市场税收运行视角分析发现,此次股利所得税调整对过去一年发放股利的公司具有正向影响并且该影响具有时效性,同时由于持有过去一年股利发放公司股票的投资者大多属于长线投资者,此次税改对该类投资者而言是一种实质上的减税,因此本次税改在短期内产生了显著的微观经济效应,达到了政策设计的初衷,为大盘蓝筹股的价值提升了市场地位,为公司的直接融资提供了市场基础。  相似文献   

17.
曾英姿 《特区经济》2012,(8):144-146
增值税从开始走到现在,一直都在不断的完善之中,并成功地进入转型;增值税和营业税并存的格局发展到今天,面临着征收链条断裂、税负不公、重复纳税等诸多问题,因此,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成为当下增值税改革的关键内容。改革势在必行,改革也困难重重。本文介绍了改革的进程,并提出了一些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龙笔锋 《特区经济》2006,(11):113-116
随着我国就业弱势群体的出现,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但由于这些税收政策在“公正”与“关护”两个基本原则运用上存在侧重点的偏差,导致这些政策的作用效果并不明显。“公正”与“关护”同属人类伦理学理论资源中的两个基本道德诉求。在就业弱势群体税收支持政策制定中,两者缺一不可、互相关联,但从国家宏观就业指导方针、道德原则的稳定性、持久性以及普遍性的角度看,应该坚持“公正”重于“关护”。  相似文献   

19.
1993年确立的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征收模式,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虽然做过数次局部调整,从整体来看与经济发展的匹配度仍然不高。学界对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改革主要持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应该坚持并完善现行成熟的分类所得税制,通过征管手段的提高,强化源泉课税,减少税收流失。另一种观点则主张放弃现行的分类所得税制,选择实行综合所得税制。本文主要对以家庭为单位征收个人所得税,是以分类所得税制、综合所得税制,还是混合所得税制为基础更适应现实国情的问题展开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混合所得税制之下实行以家庭为单位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制度假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