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近几年,我国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保持了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但也存在一定问题。当前粮食生产的基础尚不稳固;粮食直补未能协调好主产区和主销区的利益;我国粮食市场存在“政策型”波动现象;粮食市场风险还将进一步扩大。本文的分析重点是:如何加强粮食生产的基础,培育中间大商业组织,综合协调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的利益关系,建立目标并联、“二元”稳定的粮食政策结构以避免“政策型”波动,利用粮食期货市场解决订单农业发展的风险难题。  相似文献   

2.
关于我国粮食供给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我国农业发展中有个怪圈一直令人费解:一方面是近些年农民卖粮难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大量农民弃耕弃农,粮食浪费数量每年近亿吨;而另一方面却是理论界提出的“人均400公斤粮食不可少”,“我国粮食供给严重不足,决不能放松粮食生产”等论断。另外,随着“入  相似文献   

3.
一个新的观念,价值多少? 中国水稻研究所的一个科研小组给出了一个答案:树立现代食物观念,把满足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作为今后发展生产的目标,可以解决未来中国食物供给问题。 这个科研小组提出,现代食物观念就是看人体对各种营养素吸收是否全面,而并不看重一个人吃了多少斤粮食,因此,人们应该抛弃传统的“食物即粮食”的旧观念。 该科研小组的负责人蒋玉铭研究员说,受旧观念的束缚,人们一直把耕地生产的粮食直接食用,看作是可供养人口数量最多的生产途径。包括中国在内的  相似文献   

4.
“稳中求进”是我国2012年经济调控的主要政策基调,在物价、增长和结构问题的平衡中,2011年放在首位的“控物价”被“稳增长”所取代,特别是“限价令”这种行政性质的调控手段将很可能不再延续。同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强调,要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包括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增加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加大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力度等政策,这些都对粮食市场构成利多效应。  相似文献   

5.
纺织业盼望做大做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人 《资本市场》2003,(1):41-43
<正> 作为国际依存度较高的传统产业,纺织工业一直被认为是“入世”后“受惠最大”的行业。所谓“受惠最大”当然就是指的配额。多年来,配额一直是被视为制约我国纺织出口的“坚冰”,当“入世”后放宽配额限制,中国的纺织行业盼望成为中国“入世”后“破冰之旅”的强势产业,真正走上做大做强之路。纺织工业保持了稳步增长 2002年以来,我国纺织工业生产、效益和出口都保持了稳步增长。特别是纺织出口增长迅猛,成为“入世”后纺织业的一大亮点。据海关统计,1~10月我国纺织品服装进出口总值为625.4亿美元,同比增长12.4%。1~10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  相似文献   

6.
<正> 为配合中国科协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联盟开展的“人与自然”大型学术活动,三月二十四日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在北京就其中《人与粮食》专题召开了座谈会。座谈会上农牧渔业部张桐同志介绍了世界人口与粮食生产情况,我国人口与粮食需求量问题并对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战略方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中国农科院蒋建平同志对我国今后粮食发展提出:①今后粮食的生产应从超常规增长转入正常速度增长,避免大的波动;②对农业进行技术改造,依靠技术进步增产粮食;③重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④重视对我国粮食贸易的长远战略进  相似文献   

7.
一、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的连续大幅度增长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粮食是这个基础的基础。“民以食为天”。我国是一个拥有十亿多人口的大国,吃饭是个大问题。粮食生产能否持续稳定增长,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国以后,我国粮食生产得到了很大发展,到1979年,总产量比1949年增长了1.93倍。然而,在艰巨复杂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  相似文献   

8.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吃饭问题历来是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有13亿人口,粮食问题始终是我国政府工作的头等大事;近几年来,尽管粮食供求相对较为安全,但粮食生产又出现了波动,粮食安全面临挑战。文章分析了我国粮食生产现状及未来对粮食的需求,分析了影响粮食生产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粮食运输对于我国一直是非常重视的问题,我国人口众多,是粮食的消费大国.但是在运输过程中耗费的成本大,货损率高,所以粮食问题对于我国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随着南方经济的迅猛发展,降低了粮食的生产,然而北方在这一时期促进粮食生产,从而使近几十年以来“南粮北运”逐步发展成“北粮南运”的格局.粮食物流运输是否通畅,不仅关系到国计民生,对于社会稳定和农民的收入也是件大事,构建北粮南运的物流体系关系到国家粮食战略安全.我国东北地区是商品粮的主要生产地,粮食从北方运到南方主要通过铁路运输与海铁联运两种模式,运用铁路运输虽然运输成本低,但是运输量固定,并且粮食运输具有季节性这一特点,再加上东北地区铁路粮食运输力度不足,入关通道拥挤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本文分析当前粮食运输现存的问题,希望能为“北粮南运”健康发展进言.  相似文献   

10.
晓溪 《经济师》1991,(1):60-61
<正> “无债一身轻”是我国的一个传统信条。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我国一直是男耕女织、万事不求人、的自然经济。就在七十年代,我们也还以“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既无外债又无内债的国家”而自豪。对西方国家“借别人的钱发财”给以鄙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借鸡下蛋”的思想渐渐被人们理解和接受。如今,各种证券开始步入人们的生活中,证券市场热在全国各地兴起。在这种形势下,人们对各种证券,证  相似文献   

11.
现有文献大多是定性地分析粮食生产弱质性的原因,并把弱质性视为粮食生产永恒不变的特性。笔者以相对劳动生产率系数作为粮食生产弱质性的测量指标,计算分析了1978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弱质性程度的变化趋势及其对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转变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粮食生产弱质性程度的长期变化趋势取决于国家经济结构转型战略,局部波动则主要由政府粮食政策的调整引起;粮食生产弱质性程度与粮食生产经济拉动效应中度负相关;粮食生产弱质性与第一产业比重高度负相关,与第二产业比重没有显著线性相关关系,与第三产业比重高度正相关;粮食生产弱质性对我国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都有较为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正> 一、粮食问题与经济杠杆1978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增长举世瞩目。然而粮食短缺仍然是我国粮食市场的基本态势。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规划,2000年粮食总产量计划达到5亿吨。而到本世纪末粮食社会需求量预计将达到近5.5亿吨,供求缺口5000万吨。即便按照粮食发展规划目标,今后平均每年须增产粮食400万吨,这也绝非轻而易举的事情。  相似文献   

13.
由于产权明晰、决策灵活及生产的产品大多符合我国现阶段的比较优势,因而中小民营企业往往被看作未来支撑我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和提高经济增长效率及竞争力的最主要的潜在力量。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  相似文献   

14.
小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全球范围广泛种植。同时,在三大粮食作物中,小麦也一直保持着收获面积第一的地位。在我国,小麦是广受人们喜爱的一种粮食。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小麦需求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小麦总产增长率不断增长,目前产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然而,面对我国人口众多以及可用耕地缺乏的现状,国内生产已经无法满足持续增长的消费需求。因此,通过国际贸易来稳定国内小麦的供给是目前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此外,通过现代生物技术等方法来提高我国小麦的生产潜力也同样需要研究和推广。本文通过回顾总结我国小麦国际贸易状况、供求变化,以及分析小麦的生产潜力,最终为未来小麦国际贸易提出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2004年以来的粮食生产"七连增"使我国粮食供给达到历史最好水平;2011年粮食生产预计实现"八连增",进一步增加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为实现全年粮食供求基本平衡提供了重要保障,为稳定整体物价水平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也要看到,在粮食生产受到制约因素越来越多、粮食需求持续刚性较快增长的背景下,我国粮  相似文献   

16.
小议秸秆在农村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70%以上的农业大国,是粮食生产大国,也是秸秆生产大国。其中耕地和淡水资源短缺,农作物秸秆尤为珍贵。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秸秆看作是农业的副产品,存在重粮食利用、轻秸秆利用的传统观念,更多地利用了粮食等籽实产品,而5亿吨左右的粮食秸、2000万吨左右的蔗渣和蔗梢、3000多万吨油料秸秆等,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如粮食作物秸秆,除用作牲畜饲料、农村生活燃料和直接还田的以外,未利用的还有2亿吨左右,其热值相当于1亿吨标准煤:未利用的秸秆,要么被抛弃在田边沟渠造成面源污染,要么人为焚烧污染大气,是很大的浪费。直接作燃料的秸秆,燃烧的热效率只有10%,很不经济。随着现代农业和现代加工技术发展,对农作物秸秆的认识应有一个转变,秸秆和籽实一样都是重要的农产品。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对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大国效应”和自主宏观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经济从2001年开始进入了一个高速平稳增长的时期,已经长达5年多了,经济增长沿着潜在增长率稳步前行,通货膨胀指标也显示出如此的平稳状态,似乎高速平稳的经济增长会自然而然地带着中国经济一直往下走。但是,在这高速平稳的经济增长的底下其实也开始在涌动着巨大的波浪,这潜在大浪被人们逐步认识为“流动性泛滥”和“资产价格上涨”。这使人们不自觉地想起了日本的“升  相似文献   

18.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又是农业的基础。要多快好省地发展国民经济就必须多快好省地发展农业生产;要多快好省地发展农业生产,就必须首先发展粮食生产。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只有粮食生产发展了,整个农业才能顺利的发展;只有农业发展了,才能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央提出的“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是迅速地发展我国农业生产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9.
中国工业改革:成就、展望和经验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出席最近一次会议的人们问:“中国为什么在缺乏被认为是增长的必要条件时仍增长这么快?”这种不协调最突出地表现在中国的工业部门,它在缺乏私有化,有效的破产立法,以及其他被广泛看作是成功改革的前提的政策革新条件下,其产值、就业和出口仍获得了大量增加。本文综述1978年改革以来中国工业的成就,注重发展过程的内部演变,考虑局部改革的未来,并讨论中国工业改革经验的含义。  相似文献   

20.
实现粮食持续增产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H-P滤波法实证分析了1978—2007年我国粮食生产的波动性及其增长趋势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粮食生产具有明显的"波动中增长"的特征,在品种结构、区域分布和影响因素等方面,粮食生产波动均具有非对称特征。粮食产量波动对稻米产量波动最为敏感,对东部地区(特别是江苏、浙江、河北)的粮食生产波动最为敏感,对粮食单产水平波动最为敏感。未来我国粮食生产仍将保持增长趋势,但粮食单产以及由此决定的粮食总产量与目标值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依据结论,可以给出我国实现粮食持续增产的若干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