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信贷规模的增长没有带来企业创新研发投入强度和效率的明显变化,其中,由于信贷配给问题的影响,在信贷结构上对企业创新研发的支持不足,同时,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也未在缓解信贷配给问题、影响信贷资金合理配置、提高企业创新研发投资效率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基于上述推断,本文以我国2014-2016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信贷配给对企业创新活动投入(资本和劳动)和产出效率的影响,及其在不同地区金融发展水平下的差异。结果显示:整体而言,企业信贷配给规模的增加、期限结构的延长,以及信贷成本的下降确实会显著促进企业创新经营活动要素投入规模的上升和产出效率的提高,其中,相比于对资本要素投入的影响,其对劳动要素投入的影响更加敏感和显著;企业创新产出效率对信贷资源配置成本的变化,要比信贷配置的规模和期限更加敏感。进一步分析表明,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确实对企业创新活动的投入和产出效率产生了影响。以上研究的重要启示在于,金融服务支持企业技术创新,要同时关注信贷规模、期限和成本等对企业创新活动不同要素的影响,以及对不同地区金融发展水平下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使信贷支持更加精准、有效;而上述目标的有效实现,还需要有针对性政策影响下的机制引导。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运用Super-SBM模型测算了环境约束下2003-2015年中国工业绿色创新效率,并通过核密度函数估计工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动态演变趋势,然后构建包含集聚经济与工业绿色创新效率的联立方程组,就对外直接投资的集聚效应等因素如何影响工业绿色创新效率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工业绿色创新效率水平偏低,但整体处于上升趋势,东部地区历年均值最高;对外直接投资通过集聚结构轻化效应、集聚规模经济效应和集聚资源配置效应三种机制对工业绿色创新效率起到显著促进作用,而集聚技术反馈效应的正向作用尚未发挥;东中部地区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增加资本存量和市场需求有利于工业规模集聚式发展,西部地区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增加研发投入促进集聚技术资源合理配置,从而改善工业绿色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3.
提高创新要素配置效率是解决我国持续性高质量发展进程中诸多问题的关键之一。本文结合经济高质量发展视域下创新要素新内涵,将数据要素引入指标体系,对我国省(区)市创新要素配置静态效率和动态效率进行测算与分析,并依据效率值将各省(区)市分为三个不同创新要素配置水平,测算不同因素对不同创新要素配置水平地区配置效率的影响程度。实证结果表明: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干扰影响对于准确测算创新要素配置效率很有必要;我国创新要素配置存在明显省域差异,Malmquist指数模型可以动态反映各省市创新要素配置效率变化情况;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开放程度等因素对不同创新要素配置水平省份的配置效率存在不同影响。基于此,应大力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优化财政科技支出结构;引导人才要素区际流动,建立创新要素区域帮扶机制;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打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2003-2012年我国各地区的面板数据,综合采用非参数Kernel密度估计方法、门槛面板模型考察出口贸易与工业环境技术效率的动态演进特征和非线性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运用非角度、非径向的DEA-SBM模型估算的我国30个省市区的工业环境技术效率普遍偏低,东部地区的工业环境技术效率显著高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通过核密度曲线观察到我国工业环境技术效率呈现持久的双峰分布,而出口贸易水平整体上处于上升态势;进一步采用门槛面板模型分析,发现出口贸易对我国工业环境技术效率产生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门槛特征,即出口贸易对工业环境技术效率的影响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显著增强,随着工业企业规模的扩大而减弱。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法,借助1996-2007年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中国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研究结果显示,中国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整体较低,均值仅为0.268,但是呈稳步增长趋势.东部地区与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之间的研发效率差异较大.制度环境、企业规模和企业在技术消化吸收经费上的支出对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有正向影响,而政府政策支持没有使研发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企业经营绩效变动对研发效率也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建立SVAR模型,利用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技术对能源要素价格波动及环境规制强度对我国工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程度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能源要素价格、环境规制强度、利润率与工业绿色创新效率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能源要素价格、环境规制都会对工业绿色创新效率产生正向的影响,其中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创新效率提升的贡献最大,其次是能源要素价格,最后是工业企业利润率。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地区和行业两个层面分析物流业发展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并且引入政策环境、制造业企业规模、城市化水平3个调节变量,分析它们对物流业外溢效应的影响。运用中国地区层面省际2000~2008年以及制造业细分行业1998~2007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样本期间内,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水平是制造业生产效率提高的一个重要瓶颈因素,而且这种影响存在地区差异性;物流业对劳动密集型行业发展的制约程度最大,对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制约程度最小;在我国29个省市地区中,就整体而言,完善的政策环境对物流业外溢效应产生积极作用;在东部地区,政策环境的这种积极作用不显著;在中西部地区,政策环境制约了物流业外溢效应;制造业企业规模对物流业的外溢效应具有正向影响;在我国29个省市地区整体和东部地区中,城市化水平负向影响着物流业的外溢效应,在中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的负向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为分析我国物流企业经营状况,本文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2008年中国22家物流企业经营效率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企业规模、企业成立年数、企业种类、企业的子公司数目等环境因素对我国物流企业的经营效率有显著影响。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因素影响后的第三阶段,大部分企业技术效率值下降幅度较大,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规模效率值的大幅下降,说明规模效率不足是制约我国物流企业经营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王媛  李桦 《商业时代》2013,(1):70-71
本文运用DEA模型对2008-2010年我国具有代表性的30家证券公司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以及规模效率进行测算,同时进一步研究了不同年度各公司的投入冗余率。结果表明:我国证券公司在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上整体处于较低水平,且规模效率逐年递减;受金融危机影响,三年期间证券公司整体效率状况呈现出不稳定的状态;由投入冗余的分析结果来看,不能充分利用资源是当前证券公司无效率状态的主要原因,并且资本使用、技术应用和改进、业务创新及规模经营等方面也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10.
余沛 《商业时代》2013,(19):30-32
物流业作为基础服务业,被称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与"加速器",物流企业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国家与地区物流产业发展水平。本文以DEA模型为工具,对41家上市物流企业的生产效率与规模效率进行实证分析,从而研究我国企业整体运作效率以及规模大小对物流企业效率的影响。分析发现相对于小型物流企业,大型物流企业并不具备规模效率优势。因此物流企业首先要从企业内部入手,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企业运作效率,而不是以企业规模扩大作为追求目标,过度追求企业资产规模的扩张。  相似文献   

11.
通过采用三阶段DEA-Malmquist面板模型,本文对1999-2009年我国文化产业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对我国文化产业整体、地区间和行业间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研究,发现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较低,且波动率较大;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动力变为技术进步,而技术效率中纯技术效率持续恶化,规模效率得到了初步改善;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较大的地区间差异性,其中东部地区最高,中部地区次之,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最低;地区经济发展程度、金融市场完善程度、政府扶持力度、城市化进程和初始人力资本,对文化产业生产效率产生重要影响,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在各细分行业间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我国地区间用于科技发展的研发绩效评估与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运用DEA方法对我国三类地区2000-2003年研发效率的评估和比较发现,研发投入的数量与研发产出的数量、质量呈现正相关性,但产出数量与质量并不完全取决于投入,研发投入力度最大的第一类型区总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最高,而研发投入力度最小的第三类型区总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却高于第二类型区;三类地区技术无效率主要来自纯技术无效率,从变动趋势进一步分析发现,第二类型区的纯技术效率呈现不断改善的趋势,第一、三类型区的纯技术效率却在持续恶化.上述发现说明三类地区在研发活动的管理体制和决策机制上皆存在缺陷,从而致使投入要素使用出现严重的非效率现象.因此,在我国目前科技资源投入有限的情况下,提高科研效率应成为提升科技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3.
钱丽  肖仁桥 《财贸研究》2012,23(1):43-52
基于创新系统理论,将生态环境效应纳入农业创新系统效率评价框架之中,选取2005—2010年安徽省17个地市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3个DEA模型测度安徽省各地市农业创新系统效率,并分析比较了安徽省各地市和皖南、皖北两大地区的效率差异,给出了农业创新系统资源利用的4种模式。采用Tobit模型分析农业创新系统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安徽省农业创新系统效率整体水平一般,各地区及两大地区之间效率差异较为明显,纯技术效率是农业创新效率提高的主要制约因素;农村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金融环境的改善以及自然灾害的防护对创新系统效率的提高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产业结构并不是显著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在全球能源资源供求矛盾突出的背景下,能源消耗问题备受人们关注。如何有效提升能源效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了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超效率DEA模型对中国30个省份2004-2019年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测算,运用OLS和2SLS方法实证分析FDI对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全国层面,FDI能显著提升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分地区层面,FDI对西部地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有显著提升作用,但却会降低中部地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而对于东部地区,FDI对其全要素能源效率并无显著影响。同时,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技术投入、人力资本、政府环境规制等因素均会对全国及各地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产生显著影响。因此,我们一方面需要在提高外资引进质量的同时,增加研发投入的支出、提升自身的能效技术水平;另一方面还应分地区制定差异化的引资策略,促进结构升级,积极提升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15.
经济新常态下,提高工业资本等要素配置效率是实现经济向高质量增长转变的必然要求。本文在政府主导、投资驱动的工业发展模式下,结合地方债务压力和金融发展差异门限变量,在非线性框架下运用动态面板平滑转换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地方债务规模与工业资本配置效率的渐进演变关系。研究发现,适度的地方债务规模有助于提高资本配置效率,但随着债务压力增加,举债对资本配置的正效应逐步减弱并产生负效应。究其原因,适度举债能补齐工业基础设施短板,压低土地成本,对工业发展产生杠杆效应,从而提高资本配置效率;但过度举债推升财政风险,占用信贷资源并强化企业融资约束,造成资本配置低效率。此外,研究发现,地方信贷规模提升,能缓解举债的融资约束,促进工业行业间的资本流动;而工业金融深化程度提高,能增强市场竞争机制在要素配置中的作用,缓解举债造成投资错配,从而增强资本配置效率。以上分析结果表明,地方政府举债应更理性、适度、规范。  相似文献   

16.
以广东省民营科技企业为样本,建立随机前沿模型测算其R&D综合效率,并分析样本企业R&D综合效率的地区分布差异及效率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广东省民营科技企业R&D综合效率较低,各地级以上市R&D综合效率差异明显,但三大区域之间效率差异较小;市场结构、企业规模与企业自身特征等因素对R&D综合效率影响显著,而所有权结构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我国寿险公司效率测度及其动态变化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和Malmquist指数对我国13家寿险公司2002~2007年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进行了测度.结果发现,我国寿险公司技术效率普遍较低,整体上是由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低下共同导致的,而规模效率对技术效率的影响更大.在DEA无效的寿险公司中,合资企业居多数.分为SE主导型和PE主导型.同时,本文运用Malmquist效率指数刻画了我国寿险公司生产效率的动态变化,并将各公司划分成四种增长类型,并通过对生产有效性的"追赶效应"和"前沿面移动效应"的分解,得出不同增长类型公司效率动态变化的推动因素.  相似文献   

18.
充电桩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关键“链条”,对新能源产业发展乃至我国“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本文运用三阶段DEA-Tobit模型,在考虑时滞效应的基础上,以2017-2020年38家充电桩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充电桩行业科技创新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纯技术效率是影响充电桩行业科技创新效率的主要因素;剔除环境因素干扰后,宏观上科技创新效率有明显提升,个别公司的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有待提高;Tobit回归显示充电桩公司的科技创新效率与政府政策、公司规模、科研经费支出显著相关。建议政府细化充电桩评价指标,优化产业扶持政策;充电桩公司可以实行差异化管理,加大创新投入,完善充电技术,提高科技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19.
区域经济技术效率的高低是衡量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文章首先利用DEA超效率模型对温州市各区县的技术效率进行测算,发现11个区县中,只有3个地区处于技术有效状态,技术效率最高地区是最差地区的4.67倍。然后,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各区县技术的效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人力资源、科技投入强度和外贸依存度对技术效率的影响最大,而企业平均规模提升和市场结构改善也可以促进区域技术效率提升,但这种提升作用较有限。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促进温州地区技术效率的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新熊彼特内生增长理论的框架下考察了外资进入对企业研发创新的异质性影响。本文以中国迅猛的外资自由化进程为背景,利用2001—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基于技术距离视角,从企业研发行为与研发投入两个维度,全面探讨了外资进入对企业研发创新的异质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大规模外资进入带来的市场竞争在整体上促进了我国企业的研发创新活动;另一方面,外资进入对企业研发创新的促进效应依赖于企业与前沿技术水平的差距,对与行业前沿技术水平更接近的企业表现为显著的积极效应,而对与行业前沿技术距离较远的企业表现出显著的负面效应。即外资进入对企业研发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多地被与技术前沿接近的企业所获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