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小菲 《河北金融》2011,(11):20-21
为充分了解重点企业对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应用取向,进一步增强河北省支付结算业务拓展的针对性,极大发挥支付结算服务对地方经济的推动作用,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组织银行机构开展了非现金支付工具应用情况调研,并进行了深度分析.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及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非银行支付机构业务发展迅速,而对非银行支付机构的监管刚刚建立,监管法规、制度和模式都处于摸索阶段。因此,为增强对非银行支付机构的监管效力,防范非银行支付业务风险,借鉴国际经验和监管模式,研究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非银行支付业务监管体系,是尽快完善我国对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支付体系的组织者,推动者和监管者。在人民银行的大力宣传和推广下,目前,我国已形成以中央行为核心,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金融支付服务机构、证券结算机构等各有侧重、功能互补的支付服务体系。其中,非现金支付工具体系又以汇票、支票、本票和银行卡为主,汇兑、电子银行等结算方式为补充,为人们提供了更加高效、便捷、安全的支付清算服务。非现金支付工具是现代化支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能满足客户安全高效转移资金  相似文献   

4.
朱武萍 《甘肃金融》2014,(10):77-77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在市场经济发展中越来越重要,已基本形成了以汇票、支票、本票和银行卡为主体,汇兑、定期借记、直接贷记、网上支付、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支付结算方式为补充的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体系.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的广泛使用,有利于减少市场现金的流通量,加大支持“三农”发展力度,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李映霞 《会计师》2013,(11):68-69
随着越来越多的非金融机构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成为支付机构,银行机构和支付机构都成为支付服务市场的重要参与者.本文从不同角度对我国银行机构和支付机构的支付服务进行了异同点分析,阐述了银行机构和支付机构应该如何进行市场定位.  相似文献   

6.
支付服务体系中提供支付服务的银行机构与支付机构,在支付业务开展中二者各有优势,既存在竞争,又存在合作.本文在对我国支付服务市场基本情况分析的基础上,将二者的支付服务比较优势进行对比,得出了引导和促进银行机构与支付机构的协调发展、合作共赢,推动支付服务市场良性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蓝欣 《青海金融》2023,(6):58-64
支付是交易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银行支付机构已成为现代支付工具的主要提供者。本文论述了非银行支付行业在美国的发展情况,分析了在美国功能监管模式和“联邦-州”双线监管体制下,监管当局为实现监管目标对非银行支付市场实施的监管措施和监管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的非银行支付市场监管提出了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8.
陈磊  刘元甲 《征信》2016,(12):44-46
非现金支付工具对构建良好信用环境具有重要作用.虽然当前人民银行征信系统采集了经济主体的信用卡还款记录、贷款还款记录、银行承兑汇票签发及兑付记录,但仍有许多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记录尚未纳入征信系统.因此,应扩大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中非现金支付数据采集范围,充分发挥商业信用支付工具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积极作用,推动支付机构与征信机构的资源共享,运用大数据技术挖掘客户互联网交易记录的价值,促进非现金支付工具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互利发展.  相似文献   

9.
支付体系发展对支付结算法规制度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支付体系是支付服务组织、支付工具、支付系统和支付结算监管的总和。近年来,我国的支付体系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支付系统作为我国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已经建设完成;非现金支付工具不断丰富并得到广泛运用;支付服务组织日趋复杂化,整个支付服务市场呈现多元化发展;支付结算监管框架进一步完善。由于我国支付体系所发生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非现金支付领域业务创新层出不穷,业务发展日新月异。本文从非现金支付服务市场主体、非现金支付工具体系、使用渠道和功能领域等方面对目前非现金支付业务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建议从加快完善基础性法规制度,构建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培育创新业务市场应用、提升管理效能、强化风险防范和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着手,进一步优化非现金支付业务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1.
《会计师》2013,(21)
随着越来越多的非金融机构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成为支付机构,银行机构和支付机构都成为支付服务市场的重要参与者。本文从不同角度对我国银行机构和支付机构的支付服务进行了异同点分析,阐述了银行机构和支付机构应该如何进行市场定位。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民银行自2010年6月起陆续出台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10〕第2号)等一系列监管制度,旨在规范非金融支付机构的业务行为,促进支付服务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本文在总结国内行业监管思路的基础上,结合安徽辖内的实际情况,对非金融支付机构的发展与监管做出分析,并对下一阶段安徽省的监管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杨青 《中国金融》2012,(16):75-76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金融的不断结合,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异军突起,在推动电子商务发展、拓宽消费领域、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下发《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管理办法》,标志着非金融机构支付市场监管体系正式建立。然而,非金融机构支付市场涉及面广、内容纷繁复杂,如何有效监管成为了摆在人民银行面前的难题。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的监管目标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是在传统银行支付业务之外产生的一项新兴支付业务,从其发展及监管机制形成的过程看,监管是市场各方共同呼吁产生的。  相似文献   

14.
非现金支付工具是相对于现金而言,传达收、付款人支付指令、实现债权债务清偿和货币资金转移的载体。我国的非现金支付工具体系以汇票、支票、本票及银行卡为主体,以汇兑、定期借记、定期贷记以及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为补充。近年来,随着支付基础设施的不断建成和完善、支付服务组织的健全以及社会信用的发展,非现金支付工具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优势已被越来越多的经济主体所接受,其对现金的替代作用日益显现。  相似文献   

15.
非金融机构支付拓展了传统银行业运营模式与支付服务等,并促进了双方支付资源的整合与专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支付风险,且风险多发于银行与支付机构合作的网络支付业务中,诸如支付认证薄弱、清算通道风险等。本文在对南京地区20家银行、7家法人支付机构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构建“支付机构一银行一监管三方混合策略博弈模型”分析支付机构快速成长对银行业发展的利弊影响与原因,进而提出促进双方共赢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建立了非银行支付机构准入管理工作机制,有效推动了支付服务市场规范、健康发展.本文从山西省监管实践出发,梳理了准入监管政策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思路.  相似文献   

17.
戴凯 《中国信用卡》2014,(11):63-66
随着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业务范围、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新型支付工具的推广,非金融支付机构已成为支付服务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否健康发展关系到整个支付服务市场的稳定与安全。我国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许多问题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而逐步显现。如何采取有效的监管措施,促进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的健康有序发展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8.
自2010年《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出台以来,越来越多的支付机构取得了支付业务许可证,具备了从事支付业务的资格。支付机构进入支付服务市场,增加了服务主体和支付渠道,打破了银行专营支付服务的局面,成为现代支付体系中活跃的、颇具发展潜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支付机构和银行在支付服务方面既相互竞争,又合作共生,既有相似处,又有不同点。本文根据现有制度规定,立足支付机构市场定位,对支付机构和传统银行的支付服务进行比较,并对两者间竞争与合作的方式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9.
随着第三方支付服务市场的快速发展,非银行支付机构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支付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部分支付机构因创新力不足和市场份额较低,导致长期经营亏损,第三方支付服务市场将面临兼并、重组的浪潮。同时,随着监管政策趋严,监管机构将注销存在重大风险隐患或严重违规行为的支付机构支付业务许可,要求支付机构退出第三方支付服务市场。因此,研究建立支付机构市场退出机制有着重大的意义,不仅是完善我国支付机构监管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是保护消费者利益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客观要求。本文将从退出边界、方式、现状、问题等方面对支付机构市场退出机制进行研究,并提出构建我国支付机构市场退出机制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十九大以来,我国支付市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支付业务创新发展理念,构建以国内支付市场为主体国内国际支付业务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不断推动支付产业高质量发展。本文通过梳理条码支付业务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重点介绍三项条码支付监管措施,探讨条码支付新规落实过程中存在问题,剖析技术手段与认定标准的矛盾、短期利益与长远发展的矛盾、银行与支付机构的矛盾、监管机构与市场主体的差异,寻求加强政策解读、统一认定标准、建立白名单制度、实施人性化服务、完善差异化收费等措施,促进条码支付服务在我国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