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基于我国社会"二代"现象的现实背景,从公共教育支出的视角,依据代际收入流动理论,采用我国各地区教育经费支出和生均教育经费数据以及"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运用多重门槛模型对我国公共教育支出影响居民代际收入流动的作用机制与程度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当前我国代际收入流动性较低,各地区公共教育支出水平会影响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大小,加入公共教育支出变量后,代际收入弹性为0.548,公共教育支出对子代收入的弹性为0.154;(2)随着政府教育支出水平的提高,公共教育支出水平越高的地区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增加越显著;(3)各地区公共教育支出对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影响程度并不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而不同。因此,无论经济发达地区还是落后地区,政府对公共教育的投入都应该持续进行,只有累积到一定程度后才能显著改善代际收入流动性,缓解"二代"现象。  相似文献   

2.
教育是促进社会代际流动和个人阶层跃升的重要渠道。本文基于1995年、2002年、2013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数据,在考虑了收入测量偏误和同住样本选择偏差的基础上,运用中介效应分析方法,研究了教育在我国居民代际收入流动中的作用。研究发现:(1)教育在我国居民代际收入流动中的作用约为13%,低于发达国家的这一数值。(2)教育对代际收入流动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对女性代际收入流动的作用远大于男性,对农业户口群体代际收入流动的作用略大于非农业户口群体。(3)在我国1970-1991年出生的群体中,教育对代际收入流动的作用持续减小。同时,教育的作用与代际收入流动性呈正向变动关系,即教育的作用越大,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越高。(4)教育发挥着减缓我国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下降的作用。(5)基于Heckman两步法的估计表明,不考虑同住样本选择偏差会导致教育作用的高估。研究表明,应提高教育质量及其均等化水平,并积极干预影响代际收入流动的非教育因素,以更好地实现教育促进代际收入流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代际流动性反映一个社会的开放程度,代际流动受阻可能引发社会阶层矛盾冲突和社会不平等,但关于教育的代际流动效应仍存在较大争议。文章从代际流动的内涵与测量、代际流动的影响因素及教育代际流动效应三方面对既有文献进行了梳理,发现已有文献在代际阶层划分标准、代际流动性测算方法上有待进一步完善,且较少考察高等教育的代际流动效应及背后传递机制。基于此,本文认为设定合理的代际阶层划分标准和科学的代际流动性测度方法是未来研究趋势,而高等教育扩张的代际流动效应及其背后传递机制更是教育代际流动效应研究的“黑匣子”,厘清其问题争议与矛盾焦点并探索背后的理论机制,对于发挥教育促进代际社会流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库区移民的研究发现,经历过一次非自愿搬迁的二次移民的人力资本对贫困状态的改善存在着失灵的现象。这是由于强行使非自愿移民离开原有的熟悉的生产和生活环境,造成人力资本积累的断裂,人力资本的效率大大下降。因此,需加强对非自愿移民的针对性技能培训,增强移民对新生活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使人力资本存量重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分析不同等级教育对中国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在采用不同数据和衡量指标的回归分析中,幼托和初中都呈现出一致的促进代际收入流动的作用;大学则呈现出一致的阻碍代际收入流动的作用;而小学和高中的作用方向波动较大,尚无一致结论。这意味着,增加对幼托和初中阶段教育的公共投入可能更有利于提高代际收入流动性,而增加高等教育投入的作用可能有限。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对公共教育如何影响代际收入流动性的机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首先,中国的代际收入流动性仍处于较高水平。其次,当子女受教育程度较低时,子女收入更多地依赖于父母;而当子女受教育程度较高时,子女收入更多地依靠自身的努力,无需依赖父母。第三,公共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代际收入流动性。当公共教育水平较低时,公共教育无法发挥对代际收入流动性的调节作用。当公共教育处于中等水平时,公共教育对代际收入流动性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当公共教育水平较高时,公共教育对提高代际收入流动性的作用最大。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提高公共教育水平、促进机会公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前沿文献关注技术进步对劳动收入分配的影响,却普遍忽视人工智能技术对代际层面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基于此,利用2010—2016年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构建父辈和子代收入百分位阶层测度代际收入流动性及流动方向,考察人工智能技术对代际收入不平等问题的作用。结果显示:人工智能技术促进代际收入流动性增强,并进一步促进代际收入向上流动,且对家庭教育程度中等、男性和非农户个体,以及市场化水平较高、知识产权保护程度中高、财政教育支出水平中高地区个体的代际收入向上流动具有更显著促进作用。此外,人工智能技术通过促进代际职业向上流动和劳动力迁移的途径作用于代际收入向上流动。因此,应加大对人工智能技术及相关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通过推进市场化改革和教育公平、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财政教育支出水平等,充分释放人工智能技术促进代际收入向上流动的红利。  相似文献   

8.
教育代际流动反映长时间跨度内的机会是否公平,而实现教育公平是实现共同富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 CFPS)2010—2018年数据库,专注共同富裕视域下农村教育代际流动性别差异的形成路径和原因分析,通过教育代际流动系数、流动方向和流动程度三个视角探讨农村教育机会性别不平等的具体表现。贴合中国农村教育现实背景,得出农村教育代际传递性别差异主要由均为文盲的父代-子代配对为源头;农村教育代际流动方向性别差异主要由低等教育家庭女性子女无法获得教育代际向上流动而造成;农村教育代际流动程度性别差异主要由低等教育家庭女性子女在获得高阶向上流动时的劣势地位造成。  相似文献   

9.
研究陕南移民搬迁农户的贫困类型和成因有利于建立精准的扶贫工作机制。本文基于2011年陕南安康市的农户抽样调查数据,运用多分类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了移民搬迁农户贫困类型的影响因素。通过综合考虑收入和消费标准,可以将移民搬迁农户分为选择性贫困、暂时性贫困和持久性贫困三种类型。收入高于贫困线而消费比贫困线低的农户所占比例为28.57%,这种贫困类型属于选择性贫困。实证分析的结果发现,自愿搬迁和集中安置对农户摆脱持久性贫困有显著帮助,而2011年的搬迁农户更容易走出选择性贫困陷阱。此外,农户的家庭和社区特征以及生计类型对他们是否陷入贫困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丁丽 《经济研究导刊》2010,(25):271-272
关于代际传递效应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但是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领域都对该问题有相关研究。代际传递对教育机会均等的影响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主题。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理论解释以及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分析代际传递效应对高等教育机会的获得究竟有什么样的作用,有利于拓展教育公平的研究视角,促进对代际公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经济研究》2017,(9):165-181
本文以两个相互独立的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微观家庭调查数据库为数据基础,在采用多重估计方法对流动性趋势进行估计的基础上,引入流动性分解方法对代际流动性趋势的构成进行分解。估计结果显示,我国代际流动性呈现的"倒U型"趋势,在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中都同时存在;约20世纪60年代前出生的子代,代际教育流动性呈现上升趋势,对于在60年代中期后出生的一代人,其代际教育流动性呈现下降趋势。对代际流动性趋势构成的分解结果显示我国的代际流动,主要来源于增长效应,即由社会阶层分布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所引起的流动,是社会总量发展的结果;排序效应所引起的流动性水平次之;离散流动对总体流动性贡献不大。增长效应的变化趋势是总体代际流动性变化趋势的主导因素;将增长效应从总体流动中剔除后,代际流动性的变化趋势变得较为平稳。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代际流动视角探究了机会公平环境对居民收入的微观影响。通过匹配城市代际流动数据与微观人口数据,本文构造了反映人口在不同机会公平地区迁移状况的微观数据集,并基于人口迁移的因果识别策略,探讨了机会公平环境对个体收入的年均接触效应。结果表明,在机会公平程度高1个单位的城市每多驻留1年,个体收入排位将提高0.0408个百分位,且不同驻留年限的年均接触效应具有持续性和同质性。异质性分析表明,迁往机会更公平地区的个体存在显著的正向接触效应,迁往机会更不公平地区的个体则存在显著的负向接触效应,同时这种机会公平的正向接触效应更多存在于青年、高学历、城市户籍、高技能行业与非国有部门的个体中。机制分析显示,机会公平环境会显著促进个体融入,使用工单位更少排斥外来移民,提升了求职渠道市场化程度,进而带来正向接触效应。本文结论表明,构建机会公平的城市环境不仅有利于公平正义,也是优化城市人力资本配置、提升居民收入水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使用2013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采取教育代际次序相关性分析方法,考察了1986年《义务教育法》实施和1999年开始实施的高校扩招这两项重要的教育扩张政策对我国城乡家庭教育代际流动性的影响。研究发现:(1)《义务教育法》与大学扩招政策均显著提高了农村家庭的教育代际流动性,但对城镇家庭的教育代际流动性影响不显著。(2)相较于父代受教育水平在高中及以上的家庭,《义务教育法》的实施显著提高了父代受教育水平在高中以下的城镇家庭的教育代际流动性,而高校扩招政策显著提高了父代受教育水平在高中以下的农村家庭的教育代际流动性。(3)高校扩招政策显著提高了高等教育资源不丰富省份的农村家庭的教育代际流动性;并且对促进这些省份农村中低收入家庭的教育代际流动性的作用更加显著。(4)《义务教育法》和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均显著促进了农村家庭父代受教育水平在高中以下子代的教育代际向上流动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1年全国基线调查数据,探讨了中国代际收入流动性及其作用机制。当前中国代际收入弹性在各年龄阶段人群中呈现U型曲线特点,90年代出生的居民面临的代际收入弹性较高,即代际流动性较低。运用阶层线性模型分析了代际间的交互作用机制:父代的收入水平和工作性质会通过影响子代个体特征变量的边际系数对子女的收入产生间接影响。教育是打破阶层固化的重要途径,但实证分析表明,父代的职业对子女的教育收益率存在显著影响,机会的不平等阻碍了代际流动。因此,政策改革应当保障教育机会和就业机会的平等,从而推动社会代际收入流动,促进收入分配结构合理化。  相似文献   

15.
韩中  赵红雨 《金融评论》2023,(4):93-108+125-126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收入不平等和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日益突出,代际收入流动问题备受关注。本文从父代居住模式的全新视角出发,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微观数据,采用对数线性回归模型,引入父代参保状态和再就业状态变量,对我国城镇和农村家庭父代收入对子代收入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发现:(1)父代收入对子代收入的影响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父代收入越高,促进代际收入流动的可能性越大;(2)父代的健康状况、参保状态影响子代收入,父代医疗方面的支出对子代收入有显著的负向影响;(3)城市中的子代代际收入流动性高于农村,更容易保持或高于父代所在的收入阶层;(4)得益于父代提供的代际照料和代际支持,与父代同住的子代有更高的代际收入流动性。人口老龄化加剧了代际收入流动的复杂性,因此研究老龄化背景下代际收入流动有利于探究子代收入的变动原因及其机制,揭示收入不平等的根源,从而实现社会公平、缩小收入差异。  相似文献   

16.
水库区非自愿移民是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大批水库兴修而产生的,国家对非自愿移民的后期安置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是贫困问题仍然普遍存在于这些移民的生活中。本文以洪家度库区非自愿移民的贫困问题为例,探讨了造成非自愿移民长期贫困因素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2011年以来,洛南县紧扣“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按照“城镇引领,以城为主”的思路,坚持“集中安置、城镇安置、楼房安置,避灾搬迁优先、特困户搬迁优先”的原则,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强力推进,移民搬迁工作迈上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的轨道,在促进了城乡面貌大改观、民生保障大改善,实现了陕南移民搬迁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互促共赢。  相似文献   

18.
我国教育发展促进收入代际流动性研究注重收入代际流动性测估研究,突出家庭资源影响因素挖掘,重视教育代际传导途径探讨,强调二者之间相互关系分析,但本土理论建树欠缺,内在机理探讨不足,多种学科观照较少,定性定量结合不够。展望我国教育发展促进收入代际流动性的研究,我们要加强基础理论建设,重视内在机理探讨,强化多维视角剖析,推进质量结合探究。  相似文献   

19.
人是文化的载体,人的流动、迁移意味着文化的流动、迁移.从这种意义上讲,丹江口水库移民就是一种从原居住地到安置地的文化迁移、融合的过程.这种文化迁移能否成功,事关移民在安置地是否"稳得住",而只有在移民"稳得住"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能致富",并最终达到完全融入安置地,幸福生活的目的. 一、水库移民的安置方式与移民文化的存在形态 丹江口水库移民的安置方式按安置地与移民原居住地的距离,可分为外迁安置与就地后靠安置;按安置移民的聚散程度,可分为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移民安置方式对移民文化有着重大的影响. 外迁安置的农村移民远离原居住地,不再经营原有的土地、山林等,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分散型安置的移民由于分散插组、插村安置,原有的文化组合被彻底打乱.这两类移民在安置地面临新的文化环境和新的社会群体组合,外界压力冲击比较大,他们不得不尽快调整自身,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这类移民文化的发展要经历一个从完全陌生到逐步被同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基于模糊理论的生态移民安置区优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移民既是一个环境保护与改善的过程,也是缓解贫困和促进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生态移民成败的关键在于安置区的科学选择与搬迁移民的生计恢复和发展.生态移民安置区选择不仅需要考虑资源等定量因素,还需要统筹衡量安置地生产习俗、语言、宗教和文化等非定量因素.按照生态移民内涵特点构建生态移民安置区优选指标体系,利用AHP方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模糊一致矩阵法,结合轮台县移民安置工程,对生态移民安置区进行优化选择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