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就是核心与动力的融合,就是核动力,是支持产业发展的核动力。只有把这个“核心”和“第一生产力”结合起来,让金融产业与实体经济比翼齐飞,才能在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互动中实现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2.
《宁波经济》2007,(9):24-26
围绕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这一中心,宁波提出了着力构建技术创新、科技成果应用转化、科技公共服务“三大体系”,实施品牌、专利、标准“三大战略”,把明确导向、政策保障、创建平台作为政府服务的着力点,努力推进科技进步,提高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宁波科技自主创新能力2006年,宁波科技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以企业为主体,市县联动、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机制不断完善,高新技术产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成为带动宁坡工业经济和外贸出口稳步增长的重要增长点之一[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宁波通讯》2013,(21):23-24
作为宁波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宁波国家高新区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度重视高端人才对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引领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国内国际双循环形势下,宁波与中东欧国家之间的科技合作走向新的高度意义重大。本文梳理宁波-中东欧国家科技合作的基础现状,分析上海、苏州、成都、海南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创新举措,并从合作政策、平台建设、产业融合、人才培养、经贸协同等多角度提出对策建议,为宁波创新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动力。  相似文献   

5.
《宁波经济》2020,(2):27-28
14家新引入的高能级产业技术研究院中,11家研究院已聚集科研人员688名、科研团队73个,承担重大科技项目21个……“大院大所”带来的创新发展动力,正在让宁波以“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为重点的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成长。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引导高校、产业技术研究院与企业创立创新共同体,攻克一批关键技术的“卡脖子”问题。“新的一年里,宁波将按照新要求,继续下大力气推进强院强所,打造服务全市乃至周边城市的科技研发集聚区、创新发展新引擎。”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相似文献   

6.
科技创新是创新驱动的核心,是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专利申请和授权状况是一个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表现。本文通过对专利申请和授权状况的整体分析、结构分析、横向和纵向比较分析来反映宁波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并结合宁波产业特征分析科技创新发展中企业原创性创新意愿不强烈、区域合作创新机制不健全、块状经济创新活动的封闭性等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提升思路。  相似文献   

7.
科技创新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基于“十三五”时期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对科技创新各要素对产业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总体具有推动作用,但各创新因素影响差异较大,其中科研经费投入、政府宏观调控、知识产权对产业发展有显著正向影响,高校人才资源、技术交易市场活力没有显著影响。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宁波经济》2005,(9):5-7
“宁波是经济大市、资源小市,面临着资源瓶颈、成本上升和市场竞争的多重“倒逼”。惟有转变观念,明确宁波发展的目标定位与产业选择,加快推进发展模式和增长方式的转换,才能尽早步入良性发展轨道。”这是宁波市市长毛光烈近期反复强调的一段话。  相似文献   

9.
王海国 《宁波通讯》2012,(23):30-30
十八大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对宁波今后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宁波国家高新区就是要围绕宁波实现“两个基本”、建设“四好示范区”的目标,弘扬“三思三创”精神,推进“六个加快”战略部署,尽快走上创新驱动的轨道,切实肩负国家高新区引领、  相似文献   

10.
新材料产业(包括精细化工与复合材料、功能材料、新能源开发与利用、海洋与空天材料、双碳与环保技术),作为浙江省“315”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宁波蓬勃发展的典型产业之一。本文将分析宁波新材料企业可以采用哪些策略,转变创新其发展模式,以提升竞争力,建立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从而抓住机遇,突破内部瓶颈与外部挑战,培育自身成为行业内科技领军企业的潜质。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创新驱动作为推动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将其摆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宁波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核心区域,宁波国家高新区坚持“转型、创新、辐射、示范”原则,通过“科技、人才、资本”三大特区建设保障创新驱动能力持续提升。2012年,宁波高新区成功入围“全国首批科技与金融试点单位”,顺利跻身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行列、被科技部授予国家高新区20周年先进集体,荣获中国产业新区最佳创新创业环境奖,软件园成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以“科技、人才和资本”为主要内容的“三大特区”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12.
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挺  杨玮 《宁波经济》2005,(11):15-17
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宁波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而进一步优化科技自主创新环境则是基础性环节。本文从法制环境、人文环境、生态环境、经济环境、科技环境和市场环境等方面提出了了优化“六合式”——合法、合情、合拍、合算、合成和合用的科技创新环境的构想,以促进区域科技进步:  相似文献   

13.
吴胜武 《宁波经济》2007,(12):14-15
信息产业具有产业关联度大、资源消耗量少、科技含有量高、创新驱动力强等特点,是宁波实施产业联动、推进循环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着力点。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对宁波建成“信息产业强市”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遵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依靠科技促进“两个转变”,1996年7月,原国家科委决定,组织协调各方面科技力量,与经济部门密切合作,以科技创新体系、机制、环境和能力建设为主要任务,以提高关键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为宗旨,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工程。为了摸索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的经验,1997年底,科技部决定遴选若干个中小城市和地区开展技术创新工程区域试点工作。五年来,经科技部批准的技术创新工程区域试点已发展到了36个城市和2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各级党委、政府和…  相似文献   

15.
科技创新是高新区及其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根本要求。没有创新就没有高新区,更没有高新区的可持续发展。创新是高新区的内在属性。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我们应该学习和引进世界上先进的科技成果,但更重要的是要立足自主创新,因为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有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才能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十四五”规划明确将创新驱动作为发展方向,具体到科技金融领域,重点提到“要提升科技金融水平,优化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规划》还提出,鼓励科技金融服务产品开发与业务创新,研究并规范与发展服务技术创新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并使信息技术与金融服务结合得更为密切,最终形成各类金融工具和服务协同融合的科技金融生态。宁波近年来政府在对科技金融服务方面的重视程度与资金投入也逐渐加大,然而在科技金融服务产品开发与业务创新的水平方面,尚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本文通过对宁波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现状分析入手,充分了解目前宁波科技金融在产品和服务方面的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需求和建议,以促进科技金融在宁波的全面创新和升级。  相似文献   

17.
《宁波经济》2007,(8):7-11,20
按照主要经济指标和创新能力指标的综合评价,宁波高新区目前大致处于全国54个国家级高新区的第三集团中等水平。 宁波高新区未来发展方向:打造创新型、科技城和开放式为主要特征的国家级高新区。 宁波高新区的发展目标:宁波自主创新的引领区、科技创业的核心区、高新产业的示范区,争取有些领域或指标跻身于国内一流的创新型高新区行列。 宁波高新区功能培育的重点:围绕强化研发创新、创业孵化、高新产业示范和机制体制创新等四大功能,着重培育创新要素集聚、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管理服务等三大能力。 宁波高新区的产业选择思路:一要依托创新链,发展核心产业;二要依托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三要依托价值链,发展特色产业。  相似文献   

18.
科技与金融的有机结合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升产业创新活力的必要条件,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选择.国家高新区是我国自主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只有建立科技和金融有效对接的机制,才能实现发展的新跨越.  相似文献   

19.
正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全方位和多领域的一体化,包括一体化发展格局的构建、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生态环境的共保联治、公共服务的便利共享、一体化的制度建设和开放布局等,其中最关键的是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只有产业协同创新实现了,长三角"一极三区一高地"的定位才能实现,长三角的经济实力、创新实力、国际竞争力才能大幅提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特别是产业协同创新发展为宁波的产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只要宁波能抓住机遇,就能够进一步增强产业的竞争力,促进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20.
创新要素国际流动剧变及科技产业革命加速,创新驱动、自主可控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及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本土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加速科技创新向产业创新转变。长期以来科技创新的产业需求和应用方式被视为已备条件而未被纳入产业化过程,这与实践形成巨大反差。为此,比较分析斯坦福国际研究院、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揭榜挂帅等科技创新产业化的模式,探讨设置创新“搅拌器”进行科技创新的前瞻资源化机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