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国维1906年初的《屈子文学之精神》一文,深入解释了屈原文学的根本精神,即在对屈原主体人格充分肯定的前提下,揭示了屈原文学的精神就是"国身通一"的具体体现。这是王国维认定屈原是"真正之大诗人"的根本原因。而叔本华的哲学则是王国维分析屈原文学精神的外缘,而非根本的思想凭借。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王国维的文学主张分歧很大:梁启超主张文学要为当下现实服务,而王国维主张文学应追求“天下万世之真理”,因此,他们的文学思想在不同时代的反响差别也很大。从艾布拉姆斯的文学活动四个要素的角度。分析梁启超、王国维的文学思想在不同时代兴衰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王大千 《企业家天地》2011,(12):173-174
自王国维提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后,唐诗、宋词、元曲的观念深入人心。从整个文学史来看,某种文体发生、发育、成熟、衰落,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几乎不可能在某一个朝代所经历的时间跨度内全部发生。宋词的发展同样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包括经历了前期很长一段历史时期的酝酿和培育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受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影响,极力反对传统的“大团圆”结局模式,积极主张文学的悲剧精神。他认为悲剧的精神实质是:作品必须表现人生的痛苦并示以解脱之精神,或者表现主人翁面对苦难时的抗争精神,即“主人翁之意志”。既主张人的解脱精神,又肯定人的主体精神,这种辩证统一充分体现了王国维诗人兼哲学家的双重气质。王国维的悲剧思想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贾宝玉与贾惜春悲剧性质异同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一部《红楼梦》惜春的悲剧并非如王国维先生所说的只是一种“观他人之痛苦”的,“超自然的,神秘的”、“平和的”悲剧,而是一个不幸的、孤独的、被冷落的命运悲剧。精神和心灵备受折磨的痛苦的悲剧。惜春最终的出家是一种对周围环境的主动决绝与摒弃。较之宝玉。惜春悲剧的审芙价值并不逊色多少。  相似文献   

6.
《企业家天地》2004,(5):28-29
一部《祸起萧墙》,在新时期文学之初让水运宪名扬天下。可不久,他“下海”了,而且在“海”里一“游”10年。如今,穿登喜路、戴劳力士、开奔驰、住豪宅的水运宪又回到文学的岸上潜心写作,于是有人在怀疑:他还是当年的那个水运宪吗?  相似文献   

7.
王国维在人生思考和文学创作中都浸透着悲情观的影响,《人间词话》也不例外,笔者先从词话的审美取向、选词标准以及境界说中探讨了悲情观在作品中的体现,然后从王国维的家国遭遇、个人气质以及东西方文化的影响方面探究了他悲情观的形成原因,从而对王国维的悲情观有了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8.
王正刚 《嘉兴学院学报》2011,23(1):27-31,86
根据王国维的人生轨迹和相关诗文论著,论述了王国维诗学建构的内在动力:“忧生”乃是一种对个体生命乃至整个现实人生的人本忧思,它是王国维学术活动、诗学建构的思辨基点。并分析了其忧生情怀形成的内、外因素及诗、文表征  相似文献   

9.
作为解构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学观者首先否定的是传统的形而上学的本质主义文学观,由此从当下的文本出发追问文学的意义,提出了“文学是一种允许人们对任何方式进行讲述任何事情的建制”的观点,进而阐释了解构主义的边缘解读理论和文本的开放性的特征。德里达的文学理论是对传统的本质主义的文学观的反叛,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重要认识文学的新路。  相似文献   

10.
在《孙文学说》一书中,孙中山质疑了传统的“知易行难”观,认为这是导致辛亥革命失败的“心理大敌”,并着重从人的基本需求出发,用通俗易懂的生活事例论证了现实生活中“知”与“行”的切实关系。在此基础上,孙中山以树立正确的“救国之道”为出发点,提出了以“行易知难”为内涵的新的知行观,进而指出,在未来的革命和政治建设中,只有用这样的知行观为指导,才能把中国建设成为“民有、民治、民享”的共和国。  相似文献   

11.
“类似所有权之地位”的所有,其含义是指“拥有”或“享有”,产生“债权的所有人”这一说法的主要原因是物与所有权不分的思维习惯。在债权法律关系中存在着“相对的支配权”,因此,对物支配权并非全是物权。  相似文献   

12.
不能“捂”新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实生活中对于一些重大责任事故及舆论监督报道,“捂”新闻的事例很多,从领导的角度看,有利于稳定人心;从群众的角度看,这是欺骗,不以人为本。本让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立场上,明确提出不能“捂”新闻,并提出三条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3.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这是千百年来健康长寿的谚语,而近年来,又有“要想活到九十九,请你饭后不要走”的说法,这两种说法是对立的,使人们无所适从,其实饭后“走”与“不走”,应因人而异。  相似文献   

14.
孟子旅游观的理论基础是其仁政贵民的政治思想,主要包括:“游事后民”的旅游地位观,人物和谐的旅游开发观,“无事勿游一的旅游动机观和“道一在其中的旅游本体观。历史语境、传统学术精神赋予孟子旅游观以鲜明特征。孟子旅游观对当今仍具有一定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吴松 《嘉兴学院学报》2010,22(1):22-24,28
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给悲剧价值论建构起了“欲—解脱”这样一种二元结构,这一悲剧价值观念有着中西思想来源,它的形成是中西思想相互借鉴的产物,这些因素使得王国维悲剧理论中带有浓厚的价值论特质。  相似文献   

16.
王国维虽不专治《诗经》,但其于“诗三百”的文学态度和经史思路实为后来的治《诗》者之先导,首次借鉴西方理论,以文学与美学的眼光观照诗三百,以科学的实证态度,多重证据的治学思路完成了“六经皆史”的理性实践,而在其文学态度与经学态度中一以贯之的学术视野与治学方法,更是中国传统学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对于传统《诗经》学的现代化转型更有着不容忽视的先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国维与鲁迅算是同时代的人,又都喜欢文艺和哲学。王国维早于鲁迅接触中国古典文论和西方文论思想,所以王国维的文论思想对鲁迅早期文论思想的形成有过一些影响;但是由于二人的阶级立场和思想意识上的差异,使得他们的文论思想也有着明显的差异之处。具体表现:虽有不同的认识和思维角度,但都有对传统和外来文论思想进行批判、继承和革新的态度和行动;在对文学本质的认识上,鲁迅汲取了王国维的重视文学特性的一面,但反对他完全排斥文学社会功用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至上论;在文学创作过程中,鲁迅与王国维又都重视"感情"因素的作用。但是鲁迅更强调理性、客观的"神思"作用,因而纠正了王国维文论思想的狭隘和错误的观点,形成了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文论观。  相似文献   

18.
舞蹈意境的特征,在于人体动作在舞台空间和时间当中创造出来的意象,这意象是具体的、真实的,却又是虚拟的、象征的,这和中国画的“不似之似”有共同特点。本文从舞蹈意境“不似之似”的审美特征入手,并结合文学与美学内容,对中国舞蹈意境的创造作一点粗陋探索。  相似文献   

19.
为促进成都餐饮业的发展,提升成都国际“关食之都”城市形象,本文认为成都应首先制定出提升城市形象的针对性策略。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美食之都”评选标准,以传媒业、文博旅游、创意设计、演艺娱乐、文学与艺术品原创、动漫游戏、出版发行等文化创意产业为平台,提升成都“美食之都”城市形象,并对如何从文化创意产业中寻找机会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唐代的文学家柳宗元以文学手段描写了商贾市人正反两面典型形象.对诚信的宋清之类的普通商人进行了讴歌,对那些唯利是图之“另类市人”进行了无情讽刺与鞭挞。柳宗元还主张廉吏行商,从而进一步倡导了“明而诚”的商贸观。这给我们提供了十分有益的思想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