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国家"十一五规划"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基础在乡村,把农民组织起来,依托乡村优势农产品原材料建立起来的乡村集体经济,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服务和研发的配套产业链条,是新农村工作持续发展的基础.结合乡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重视和完善乡村集体经济财务制度事关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和稳定.本文分析目前乡村集体经济比较突出的财务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思路,希望以此引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乡村集体经济财务问题的重视,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子更快、更稳.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常熟市蒋巷村为典型的苏南模式乡村,集体经济发达,作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近年来乡村旅游迅速发展。从蒋巷村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态度着手,了解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及其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差异。调查可知,蒋巷居民目前发展乡村旅游的经济、社会基础较好,积极性也较高,但缺乏政策引导和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探讨苏南模式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方式与内容,提出:可通过首批"农家乐"旅游示范户的建设及其示范效应充分调动农民开发"农家乐"旅游的积极性;加快旅游新项目建设,吸引村民参与相关工作;鼓励村民参与娱乐、交通、购物设施的建设。以期为同类型村镇的社区参与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离不开农村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同时,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对农村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我们应当承认确实有部分落后地区还存在旧式的农村集体经济模式,或者说披着新农村集体经济的外壳却包着旧式的血肉。因此,除旧迎新是发展农村村级集体经济的必然之路,同时,也是农村村级集体经济得以存在的惟一正确方向。在当下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新思想就是最犀利的武器。因此,本文旨在对农村村级集体经济下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进而试图对农村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路径进行理论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经济、政治与社会文化应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三个基本面向,学界对三者的关联及其社会基础分析尚有待整合。在农民收入提高空间有限的前提下,重建农民参与性的社会文化网络,提高其参与村庄组织的程度,是发展集体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石。  相似文献   

5.
范艳 《企业家天地》2009,(5):179-179
"乡村文化"是一个全方位的文化命题,构筑新型、健康的乡村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对乡村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但乡村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要充分重视乡村文化的现状,准确把握乡村文化的科学内涵,有效展开乡村文化"人化"和"化人"的双向过程.  相似文献   

6.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贫困地区从根本上解决好村级组织“有钱办事”的问题,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只有开拓创新.积极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从政策、机制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才能促进村级集体经济稳步发展.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相似文献   

7.
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尤其是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面临的边远农村集体经济建设问题,显得越发复杂。湖南湘西龙山县的实际状况,有着许多值得思考和探索的东西。其中,立足于政策和法律制度的建设问题,比如集体经济的作用力、集体土地等资源的制度适用、农村建设人才的培育以及如何发挥各地农村建设特色功能,是需要重点注意的。  相似文献   

8.
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所处的环境、担负的任务、工作的条件以及自身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党组织的功能定位与工作角色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的时代特征更加鲜明,对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与乡村治理结构是紧密相连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决定着乡村治理结构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同时,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必须适应和满足乡村治理形势和治理结构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全面、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也将产生巨大促进作用。自2005年12月31日发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来,全国各地及社会各界对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极大热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效果如何?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哪些影响?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常德市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道路建设进行了一些实地调查。  相似文献   

10.
通过吉林省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问题的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农民对新农村建设是认知的,也抱有极大的热情。但现阶段也存在着“三差”(基础设施差、生活环境差、集体经济实力差)、“三难”(农民增收难、受教育难和组织难)、“三忧”(农民担忧搞政绩工程、一刀切和一哄而起)等妨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对此,农民提出了包括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统筹安排、规划先行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乡村振兴是时代的使命,乡村振兴的基础是经济的振兴,关键是新时代理念下的集体经济发展。只有集体经济发展了,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农村经济制度的优越性,适应乡村全面振兴的要求,为乡村基层组织提高引领力、组织力和战斗力奠定基础;为乡村经济、政治、文化与环境全面协调发展提供支撑,为乡村居民实现美好生活建立基本保障。而乡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于始终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晋江经验";在于坚持因地制宜地选择产业、依托龙头企业,在城乡统筹中走抱团发展之路;在于坚持辩证统一观念下的"口袋"与"脑袋"、经济与社会、内涵发展与外在协作的协调与推动。  相似文献   

12.
陈奎 《企业家天地》2007,(4):121-122
为了贯彻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部署,国家旅游局提出了“2006年中国乡村旅游年”的主题,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本文试图从我国发展乡村旅游二十多年来的实践与探索,对于发展乡村旅游,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谈谈自己的认识与看法。  相似文献   

13.
农村是我国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新的社会发展背景下,乡村集体经济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我国一直以来也重视农村农业的发展,为乡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些年来,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个战略的实施是基于我国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为使农村广大的地区脱离贫困,实现乡村的繁荣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乡村经济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新的历...  相似文献   

1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世界发达国家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所采取的以农业现代化为核心、以乡村土地流转为基础、以乡村社会与城市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等举措,可以为中国科学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利用田野调查和经济社会统计等方法,对位于烟台市区西南部山区的孔辛头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创新性实践活动进行梳理,总结其经验并初步评估其建设绩效,为新农村建设提出相应的建议.认为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创新与文化传承必须有一个契合点;经济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稳固的社会保障体制是新农村永续发展的保障健康的、有制度保障的乡村治理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农村专业组织是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进入市场、适应市场、抵御风险能力的理想制度和有效形式.  相似文献   

16.
乡村旅游发展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搞好乡村旅游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分析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乡土化"是乡村治理赖以维系的微观基础。目前,我国乡村治理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去乡土化"问题。乡镇机构改革精简了熟悉乡土人情的人员和部门,乡镇干部频繁更替导致其难以顺利开展乡村治理工作,两地化作息使乡镇干部脱离乡村土壤,大学生村官难以融入乡土社会,这些都成为影响乡村治理的重要因素。忽视乡村治理中"去乡土化"问题,将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18.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这是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基本精神,也是周强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所着力强调的问题。这是因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强调新农村建设要把发展现代农业放在首位,实际上表明了要把经济发展,把现代农业的建设,把农民收入的提高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位,这样才有利于我们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健康地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19.
国家旅游局将今年的旅游主题确定为“2006中国乡村游”。旅游与农业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已经被高度重视,特别是乡村旅游的发展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已经被很多相关部门认同。应该把发展乡村旅游看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及有效途径。现阶段我国已  相似文献   

20.
乡村旅游消费行为的年龄分异研究——以长沙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等意义巨大。乡村旅游消费行为在不同年龄群体的分异状况,是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问题。通过对以抽样调查所获得的丰富基础数据,按照年龄层次进行分群统计分析,并进行卡方统计量检验,发现乡村旅游在出游方式、交通工具、停留时间、花费水平、出游频次上年龄分异明显;在乡村旅游的信息渠道、出游距离、住宿选择上表现出年龄的同一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