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沙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运用信息熵理论对长沙市1996—2008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时间序列和空间变异分析。结果显示:在时间上,长沙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均衡度在研究期间呈现波动上升态势,优势度则呈逐年下降趋势,说明长沙市土地利用系统正由低级有序向高级无序转化,结构性减弱,均衡度增加;在空间上,信息熵存在着较大的空间差异性,建成区的信息熵普通大于长沙市所下辖各县市的信息熵。通过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①长沙市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园地、林地、未利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减少以及交通、居民点和独立工矿用地的增加,直接导致了其信息熵的变化;②长沙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第二产业迅速增长,是其信息熵增大的根本动因;③总人口数的增加、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与信息熵的增大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土地利用的时空结构分异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时空结构分异分析是以GIS叠置分析为辅助手段。目前描述空间结构分异最常用的方法是比较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方位上的差异。由于按方位划分的空间单元并不具有均等的土地面积,因而其变化速度就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可比性。文章对上述方法进行了改进,创建性的引入了年均变化强度指数这一具有可比性的指标体系来描述土地利用的时空结构分异特征,它实质就是用各空间单元的土地面积对其年均变化速度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各种土地类型的变化速度具有可比性,得出各不同用地类型的时空结构分异情况,对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从而达到全面把握土地变化规律的目的。该研究方法有助于从总体上全面掌握土地利用时空结构演变的趋势与特点,对发达地区未来城市土地利用的合理规划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疏勒河中下游绿洲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通过1990、2000、2005和2010年4期遥感影像解译结果,获取了近20年来疏勒河流域中下游绿洲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进一步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对疏勒河流域中下游绿洲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趋势及其驱动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近20年来疏勒河流域中下游绿洲土地利用类型仍以草地、水域和耕地为主,土地利用整体特征未发生显著改变,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差异较大;其中,研究期内耕地呈持续高速增长态势,草地出现较大的波状起伏,水域面积于2000年后持续减少;1990—2005年草地和水域面积减少引起绿洲缓慢萎缩,2005—2010年草地和耕地面积增大导致绿洲缓慢扩张;人口、政策方向、城市化程度和技术水平等人文因子是绿洲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4.
基于广义资本概念的土地利用变化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约度变化和用途转移构成土地利用变化的两种基本类型.以新古典的边际分析为工具,土地经济学的集约度理论和地租理论所构成的体系解释了在经济活动中土地利用的状态均衡及其变化.然而面对新的社会现实--大量并无经济产出的绿色景观和人文景观与高产出的工商业景观并存甚而取代后者,遭遇了解释的困境.将自然资本与人力资本纳入资本论的范畴,并以此对其核心概念的内涵加以扩展:①在既定土地上受众多限制的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自身发展同样遵循报酬递减的边际规律.②一定土地面积上的自然资本、经济资本与人文资本共同构成其集约度.③土地利用类型的转换由三类资本生产的综合效益竞标决定. 相似文献
5.
6.
黑龙江省巴彦县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特征及其空间格局分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黑龙江省巴彦县为研究区,以1976—2011年间12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像,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在RS、GIS技术支持下,对研究区1976—2011年各种用地类型的数量变化、结构变化、组合方式变化特征及空间格局特征进行研究,以揭示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组合方式以旱地和林地为主,其中旱地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50%以上。1976—2011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建设用地和其他用地面积减少,从而导致旱地面积大幅度增加;林地面积明显增多,主要由旱地转入;牧草地面积减少,其转出主要为旱地、建设用地和其他用地;建设用地、其他用地、水域和园地面积逐渐减少,水田面积增多。21976—2011年,研究区景观分离度、景观多样性和景观形状均呈下降趋势,1976—1988年、1988—2000年、2000—2011年3个时间段内,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分布的集散程度呈现出"集中—分散—集中"的变化特征;格局整体稳定性呈"稳定—不稳定—稳定"的复合稳定性特征;格局形状呈"简化—复杂—简化"的变化特征。31976—2011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分异特征,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最频繁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研究区南部的富江乡和松花江乡,东部的洼兴镇与西部的西集镇和红光乡。 相似文献
7.
长沙市土地利用结构熵值时序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开展城市土地利用研究,定量地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出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对策方法,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土地利用的变化原因与机制,促进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文章以长沙市1996—2007年土地利用数据作为研究基础,借助信息论的信息熵、均衡度和优势度原理,分析了长沙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演变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区间内,长沙市土地利用信息熵持续上升,均衡度、优势度呈波动状态,土地利用职能相对扩张,土地空间利用类型表现出均衡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8.
长株潭核心区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格局及驱动力多维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地理》2021,41(7):173-182
以长株潭城市群中开发强度最大的长株潭核心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GIS和计量分析工具分析长株潭核心区2000—2018年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从自然环境、区位交通、经济发展、政策导向、产业驱动、人口增长等六大维度,以及城市交互作用等方面研究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各地类变化的驱动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8年,耕地减少324.96 km2、林地减少855.47 km2,建设用地增长1 161.87 km2,草地与水体面积总体保持稳定并略有变动。(2)2000—2008与2008—2018年两期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变化驱动因子存在较大差异。(3)自然环境(DEM、河流水系)是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变化的基础条件,从根本上决定着三种地类变化的空间形态;区位交通中公路、铁路等交通网络的延伸,扩大了三种地类变化的范围;经济发展、政策导向、产业发展、人口增长加快了三种地类变化的速度。(4)城市交互作用强度有效反映了各种地类变化,特别是建设用地变化的趋势,这表明城市交互作用强度是除六大维度外的第七大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在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现状和动态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分析耕地、建设用地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和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预测,确定未来合理的经济增长率。结果表明,耕地、建设用地与经济发展间呈显著相关性;耕地流失和建设用地扩张变化与GDP变化率之间分别呈现"S"型和"倒U"型关系,模型分析揭示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对土地的依赖性正在减弱,而耕地流失仍处于高速流失时期。为了减少土地压力,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经济增长率控制在12%以内较合适。 相似文献
10.
11.
12.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因其具有较高的分辨率,使地物的几何结构和信息更加明显,空间信息更加丰富,影像地物的尺寸、形状、邻域地物的关系得到更好的反映,因而被广泛的应用在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提取、土地变更调查、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等。本文基于胶州市2002年和2005年两期的高分辨率QuickBird影像,在ERDAS平台上进行数据处理以及变化信息的提取,然后通过外业调查确定变化图斑的真伪、类型、范围,并补充内业遗漏变化图斑,保证遥感监测结果的质量,最后为了更有利于展现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图的更新,使其更加直观。实验结果表明变化信息提取比较精确,更新后的现状图更能直观表示土地的利用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3.
《生产力研究》2016,(5)
进入21世纪,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成为重点研究领域。文章通过Arcgis软件支持对鄞州共7年的土地利用的土地利用动态度,地类之间的转换方向以及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等三方面进行分析,并对主要地类变化的驱动力因子进行了量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鄞州区土地利用呈现高速、复杂的变化;(2)耕地呈现出高度的单向不平衡转移,转移方向呈多方向性;(3)建设用地空间变化最大,呈现出了不可逆的高度扩张性;(4)总人口的增长,工业的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增加是鄞州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因子;人口的增长,特别是非农业人口的增长日益成为鄞州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4.
区位熵模型在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中的新运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辽宁省2005-2010年土地利用为实证对象,从土地利用变化方向、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土地利用变化态势等三方面比较分析了研究区近5年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结果显示:除耕地外,辽宁省所辖各地市土地利用变化方向与全省较为一致.相比全省土地利用增加或减少,各地市耕地、牧草地变化速率呈现较高、较低或一致,而另4种土地利用类型只有较高或较低两种情况.园地、林地和牧草地在各地市分布趋向均衡,而耕地、建设用地和其他用地则由分散趋向集中的态势发展.研究结果表明:从区位熵模型引申扩展出来的土地利用变化方向、速率和态势,可更全面地阐释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贾宏俊 《生态经济(学术版)》2001,(12):97-100
从芜湖市土地资源利用结构变化、土地利用现状特征入手,分析引起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动力机制。根据其时间与空间动态特征,运用最优线性规划模型预测并优化配置2000年与2010年土地利用结构,深入分析其原因。最后根据可持续发展思想从综合效益与可行性双重方面入手提出合理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6.
杭嘉湖平原地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择位于杭嘉湖平原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浙江省海盐县为研究区,利用遥感数据,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转移与格局变化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选取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因子,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诊断各社会经济驱动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格局形成贡献作用的大小,同时运用典型相关系数和冗余度分析,检验了分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人口密度、单位面积工业总产值、单位面积农业总产值、城镇化水平、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等5个因子是影响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社会经济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7.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空间差异对于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方向性和结构性差异及其形成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基于地统计学原理,运用遥感、GIS和变异函数等方法研究了佛山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时空分异性。结果表明,不同时期佛山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从1991年到2005年,佛山市土地利用驱动力因子总体上呈多样化不断增长的态势,土地利用驱动力的程度和强度加大;空间分布由中心区向北和向西呈现连片式扩展,向南呈现跳跃式延伸;土地利用变化受自然因素驱动程度下降,受人类活动驱动程度增强,土地利用变化的结构性降低,随机性增大,表现出较大的不稳定性。1991年到2003年,以人类活动为主的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主导性由单一方向转变为互相垂直的双方向;2003年到2005年,佛山市土地利用驱动力分异呈现出多极主导的集聚式、组团式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8.
根据2004—2011年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研究内蒙古耕地面积的时空变化情况,通过Arcgis软件分析其空间变化的分布格局特征,运用SPSS软件主成分分析法探寻影响其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9.
基于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数据资料,以呼和浩特市12年来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有关土地利用统计数据,分析了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土地利用转化的速度以及发展趋势.研究表明,影响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有人口增加、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吸引外资带动开发区经济发展、建设用地增加扣社会经济活动等因素.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区位原理基础上,利用近9年北京土地利用统计资料和遥感解译数据,采用综合指数、动态度指数、变化率以及区位商数有机结合方法,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近、远郊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特点以及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变化规律,通过区位商数揭示了未来北京城郊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