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我国消费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日益被异化为病态式消费模式,这使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遭到了严重破坏,甚至生态系统也面临着崩溃的危险。我国新富群体缺乏正确的消费观念,加上西方消费主义影响,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实践证明,只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克制消费欲望、调整消费行为,才能建立生态消费模式,才能符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生态文明的战略升位,将主导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我国人民的物质消费趋向简约化,倡导物质消费品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同时,随着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社会的精神文化产品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消费活动将日趋丰富。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也促使我国要大力发展公共消费品,让个体的消费需求通过社会化的形式得到满足。  相似文献   

3.
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要建设生态文明,除了运用经济、法律和政策外,还必须依靠道德的力量,才能将生态文明的理想性化为现实性,实现人与生态环境的持久和谐。  相似文献   

4.
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们日常生活领域中存在的"消费至上"、"不消费就衰退"、"消费越多越幸福"等不合理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在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加剧了全球性的资源耗损和环境危机。环境道德是消费者社会义务的道德基础和制度期待。在21世纪生态文明社会,抑制和克服这种不合理的环境道德观念和消费行为模式,修正和完善消费者在经济活动中的道德责任和社会义务制度,从道德责任和法律义务两个层面构建生态文明消费模式和确立消费者社会义务,无疑是建设生态文明,促进资源可持续消费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辩证理性和应然之举。  相似文献   

5.
体验经济是生态文明经济的表现形态之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鉴于中国的实际,以生态文明建设的视野,提出要发展生态生产力,夯实经济基础;树立生态文明观,指引体验经济发展方向;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增强体验经济发展动力;缩小贫富差距,扩大体验消费群体;加强素质教育,提高体验经济水平。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视野下,运用体育经济学、体育社会学的相关理论,深入分析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社区体育发展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得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将极大推动我国城镇社区体育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反之城镇社区体育的健康发展,也会使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得到改善和加强。在此基础上提出可供借鉴的适合我国城镇社区体育发展的健康模式,并对这种模式的指导思想、目标体系、组织机构、管理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和阐述。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生态旅游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生态文明,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对我国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进行深刻反省的一种明智选择,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而生态旅游是生态文明观指导下旅游产业发展的具体实践。本文在厘清生态文明与生态旅游的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生态旅游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约束性条件,并对生态文明视角下我国生态旅游的实践方式与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关于健康文明消费模式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闻潜 《经济经纬》2006,(2):21-2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然要求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消费模式。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既是小康社会的目标消费模式,又是规范消费运行的基本准则。作者从考察小康社会消费模式的角度,探讨健康文明消费模式的基本特点及促进健康文明消费模式形成的关键,最后落实到宏观调控启动机制的分析,其中主要是阐述它与消费启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视角下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文明形态,拓展了传统产业结构理论,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生态文明视角下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着加速工业化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两难选择,需要从发展阶段、要素禀赋、产业基础等维度对区域产业结构进行全面考察,明确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实现产业结构在发展路径、资源路径、技术路径、环保路径、政策路径上的逐步转型,在生态文明框架下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0.
方杰 《经济师》2012,7(3):221-222
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四川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又是我国西部和长江上游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如何建设好四川的农业生态文明,直接影响着我国西部乃至全国农业生态文明的建设进程。文章从循环经济的视野,就四川农业生态文明发展模式问题进行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邸军莲 《生产力研究》2012,(2):26-27,33
生态文明是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所得出的结论。它要求经济生活的各方面都实现根本的转变,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指标从单一向综合,发展方式从粗放向集约,科学技术从崇拜向辨证,消费方式从盲目向理性的转变,为生态文明建设开辟道路,实现人类、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重大进步。基于生态文明与旅游业的密切关系,发展生态旅游体现出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生态旅游发展的形式多样,开发潜力巨大。为推动城市生态旅游的发展,我国应积极开展生态价值观的宣传,改革旅游景区的经营模式,加强技术创新,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应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引导。  相似文献   

13.
工业文明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工业文明对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破坏,使其发展陷入困境。与此同时.一种新的文明——生态文明正在逐渐兴起。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是生态自然观、生态文明观的理论来源。实践表明,只有树立生态文明观,建设生态文明,才能摆脱工业文明的困境,确保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对我国矿产资源法修改提出了新的要求,生态文明视角下我国矿产资源法的修改面临确保矿产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两难选择,需要从勘查、建设、生产、关闭等阶段对矿产资源价值进行全面考察,明确各阶段矿产资源税费征缴的重点,加大环境保护条款的分量,体现公平性,实现从源头上为生态文明建设护航的重任。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背景下政府推动居民生态消费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生态足迹已超过地球生态承载力的50%,亟须以生态消费模式取代传统的资源耗竭型消费模式.生态消费在我国的倡导和实现,单纯依靠居民自发自觉尚不现实,需要政府、媒体和非政府组织等外部力量的推动,而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应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可通过基于消费价值的生态沟通等软性手段推动生态消费行为,同时引导企业、非政府组织等主体共同促进生态消费模式的普及.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与消费模式转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全面认识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当前和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落实科学发展观就需要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变,而发展模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二是经济体制的转变,三是消费模式的转变。消费模式的转变是发展模式转变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模式转变的必要归宿。没有消费模式的转变与创新,科学发展观就不可能得到全面的实现。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消费模式的转变与创新。  相似文献   

17.
随着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态消费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经济发达国家通过消费者、政府、NGO、企业等的推动作用逐步提高了本国生态消费水平。近年来,我国也开始重视引导居民转变消费观念,促进生态消费,但目前尚未形成一整套合理的政策和配套措施来促进全社会生态消费模式的形成。通过与发达国家的生态消费主导模式进行分析比较,可以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和生态消费现状的政府主导型生态消费模式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8.
以流域为基础的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论文首先立足生态文明时代背景,针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需求,系统提出了基于“生态—空间—时间”的流域生态文明三维分析框架;然后系统识别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生态水资源承载、空间体系和历史预期与发展动能等方面的瓶颈制约;最后从强化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补偿、优化黄河流域空间体系和培育激发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方面提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美国长期奉行的过度消费模式是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诱因.这种过度消费模式的形成既有其传统习惯的原因,也有其理论渊源和政府政策的引导.反观中国的消费模式,尽管已经发生或正在经历转型,但总体来说还是一种谨慎型消费,正是这种谨慎型消费,成为了中国抵御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一道屏障.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应加快消费转型的步伐,大力促进适度消费,以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从生态文明视角出发,分析了当前我国生态旅游发展面临的种种问题,指出了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及根本原因,并从注重生态规划、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加强生态观念培养以及提高生态旅游科技含量方面对生态旅游发展路径进行了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