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当中国由一个冷战时期的新兴国家演变为后冷战时期的崛起中大国时,美国的中国外交政策研究领域经历了许多变化。以1989年为分界点,作者考察了该领域在中国国际政治角色变换这一背景下新的研究议程。新的研究议程包括国内因素、中国与其他大国的关系、多边外交以及台湾问题等。作者指出,尽管新的研究议程已经出现,但美国的中国外交政策研究领域中仍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延续性。这种内在的延续性表明了对中国国际行为进行比较研究、把中国外交政策研究并入到国际政治这个更大学科中去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3.
当中国由一个冷战时期的新兴国家演变为后冷战时期的崛起中大国时,美国的中国外交政策研究领域经历了许多变化。以1989年为分界点,作者考察了该领域在中国国际政治角色变换这一背景下新的研究议程。新的研究议程包括国内因素、中国与其他大国的关系、多边外交以及台湾问题等。作者指出,尽管新的研究议程已经出现,但美国的中国外交政策研究领域中仍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延续性。这种内在的延续性表明了对中国国际行为进行比较研究、把中国外交政策研究并入到国际政治这个更大学科中去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4.
《开放潮》2005,(5):2-4
今年4月,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在“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中国和印度即将震动世界》的讲话,李光耀说,中国人和印度人都意识到能从彼此身上获益良多。中印正在勤恳刻苦地研究彼此的经验。吸取对方可取的长处,两国将能相互激励、共同前进。本文原载新加坡联合早报,由林琬绯、吴新慧翻译。内容有删节。  相似文献   

5.
印度自 1 947年独立以来 ,为了巩固政治独立 ,建立和加强经济自立地位 ,主宰南亚次大陆 ,主导印度洋 ,并最终实现其成为世界大国的外交和安全战略目标 ,在半个世纪里采取了一系列的外交方针和政策。本文将印度在冷战时期的外交战略分为两个阶段 :不结盟、中立阶段 (2 0世纪 50~ 60年代初 ) ,结盟、与苏联的“特殊关系”阶段 (2 0世纪 60~ 80年代 ) ,以分析印度在冷战期间外交战略的演变和影响。  相似文献   

6.
意识形态与外交政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意识形态是影响对外政策的重要因素之一 ,应该从三个层次上认识意识形态概念 ,即世界观、思想和信念体系以及政策的掩饰和包装。意识形态作为看世界的方式 ,作为整合社会不同观念的工具 ,作为对外政策的合理化“证明” ,在具体政策影响上是潜移默化的。意识形态有其深刻的作用 ,但是不应超越历史 ,忽视历史内容的必要限度 ,而应从历史中去寻找根由。以美国为例分析对外政策中的意识形态可以发现 ,美国对外政策中存在着“天定命运”、“美国例外”和自奉的“利他主义”等几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意识形态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有时清晰 ,有时模糊 ,但都不是凭空而来的 ,而是具有深厚的精英或大众的认同基础 ,因此 ,必须客观而细致地辨析和认识美国外交政策中的意识形态因素。  相似文献   

7.
在冷战时期,美韩两国之间的合作是从各自的国家利益出发的,互相合作,对付共同面临的共产主义威胁,从而产生了美韩同盟。在此前提之下,美国主要追求的是自己权力的最大化,他通过美韩同盟成功地遏制了朝鲜及朝鲜半岛的周边大国,形成了海洋力量对大陆力量的相对优势;韩国则主要借助美韩同盟达到了以较小的代价实现了自己的安全与发展的目标。但在美韩同盟中由于利益和目标不同也存在一定的冲突,并且随着韩国经济迅速发展,两国的矛盾和冲突便日益加深。本文将从国家间的合作与冲突这一方面的国际理论来阐述冷战时期美韩同盟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8.
刘莲芬  施若 《特区经济》2007,(12):86-87
冷战时期泰国是美国在东南亚的重要盟友,美国长期向泰国提供大量经济援助,涉及农业、公共卫生、教育、交通、乡村发展等重要领域,有助于推动泰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原子弹问世后,美国率先提出了核威慑战略。不久苏联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双方运用核威慑,互相对抗,使得两极格局更加僵化。冷战时期,核威慑给国际安全带来诸多隐患。与此同时,客观上,核威慑在某种程度上遏止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核威慑还是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驱动力之一。一方面,促进了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另一方面,促进了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要真正实现世界和平,维护国际安全,最佳的方案应是抛弃核威慑,最终全面、彻底地销毁核武器。  相似文献   

10.
刘莲芬  施若 《特区经济》2007,226(11):100-101
冷战期间美国和泰国结为盟友,两国关系以安全和军事合作为主,美国向泰方提供了大量军事和经济援助。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国关系的内容发生变化,经济合作与摩擦成为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1.
老挝人民革命党1955年3月22日成立,提出了"在平等互利原则基础上,与尊重老挝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各国家建立友好关系"的外交政策,带领老挝走和平中立道路,奉行和平共处5项原则,与周边国家及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1975年12月2日,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成立,形成了向社会主义国家"一边倒"的外交政策。随着20世纪80年代冷战结束后,国际和地区形势的深刻变化,老挝实行全方位外交政策。经过60多年的外交实践,老挝对外交流与合作迈出新步伐。在中老建交55周年之际,全面回顾和总结老挝人民革命党的外交政策与实践,有利于中老共同打造牢不可破的"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意识形态是影响对外政策的重要因素之一,应该从三个层次上认识意识形态概念,即世界观、思想和信念体系以及政策的掩饰和包装。意识形态作为看世界的方式,作为整合社会不同观念的工具,作为对外政策的合理化“证明”,在具体政策影响上是潜移默化的。意识形态有其深刻的作用,但是不应超越历史,忽视历史内容的必要限度,而应从历史中去寻找根由。以美国为例分析对外政策中的意识形态可以发现,美国对外政策中存在着“天定命运”、“美国例外”和自奉的“利他主义”等几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意识形态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有时清晰,有时模糊,但都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具有深厚的精英或大众的认同基础,因此,必须客观而细致地辨析和认识美国外交政策中的意识形态因素。  相似文献   

13.
1875—1878年近东危机,是继克里米亚战争之后东方问题的又一次高潮。欧洲列强都不同程度的卷入这场危机,而德国在整个危机过程中扮演着"诚实的掮客",貌似中立,实际上却偏向英奥,这对当时的国际关系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1875-1878年近东危机,是继克里米亚战争之后东方问题的又一次高潮.欧洲列强都不同程度的卷入这场危机,而德国在整个危机过程中扮演着"诚实的掮客",貌似中立,实际上却偏向英奥,这对当时的国际关系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美国在国际关系和事务中之所以奉行单边主义外交政策,是有其国内因素和国际形势背景的。美国奉行单边主义的外交政策,其意识形态基础是:在实用主义指导下,强调“美国利益至上”、“美国例外”、“美国至上主义”,为美国的扩张主义、霸权主义服务。  相似文献   

16.
忘记李光耀     
新加坡新总理李光耀大概是最为中国百姓熟知的国际政客之一,而他在中国的声誉又要远远胜过其他"国际友人"。于是,便有了3月23日,几乎所有媒体被李光耀逝世的消息"刷屏"一事。李光耀身上的确有太多可以黏住中国人关注力的符号,华人,新加坡模式,法治威权,友善邻邦……不过,这些符号放在他身上也许是中国人的一厢情愿。李光耀,祖籍的确在中国,为广东大埔的客家第四代,但祖辈却已是土生土长的新加坡公  相似文献   

17.
后冷战时期,宗教的复兴运动已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开来,并大规模地介入国际政治领域,对国家间安全产生了特有的冲击和影响。然而,安全领域中的宗教具有无形观念和有形组织的二律背反本体论,是一种自里向外由宗教思想、宗教规范和宗教行为构成的"同心圆"观念体系。一方面,宗教表现为信徒的个人信念,通过个体的理性偏好介入国家安全的决策过程,发挥着"路线图"、"聚焦与黏合剂"和"制序"的作用;另一方面,宗教又是信众的集体共有意识,通过宗教观念和规范的构成性作用以及宗教"言语-行为"的主体间作用影响着国家安全观、安全政策和安全利益。为此,作者指出,揭示国际社会领域宗教的特殊性,并围绕国家安全的判定环境,探讨宗教与国家安全的关联性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8.
1949年开始的中国当代文学的建构是在冷战格局确立之后的国际政治环境中发生发展的,冷战思维在其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冷战思维是一种以一元论价值观与非此即彼式的二元对立思维为特征的绝对主义思维。通过简单梳理,我们将看到,1949年之后的三十年间,无论是文艺界内知识分子阶级属性认定、思想改造运动还是文学规范的确立,其中的变动都回应着国际冷战形势与国内阶级斗争的演进。  相似文献   

19.
20.
粮食冷战     
姚望 《环球财经》2008,(7):54-55
民以食为天。这是中国的一句老话。如果没有吃的了,人的生存问题解决不了。那就是天大的问题了。在剑拔弩张的冷战岁月里,粮食这个关乎民生根本的问题也成了不同国家间进行战略对抗的工具。这一工具也有了不同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