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生财政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话语语境中显然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  相似文献   

2.
"义"是中国传统价值范畴之一,繁体字为"羲",《说文》解释曰:"从我、羊",羊象征着善和美.《礼记·中庸》曰:"义者,宜也".韩愈在《原道》中说:"行而宜之之谓义."即思想和行为要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义以兴利"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主张之一,源出自《左传·成公二年》:"仲尼闻之曰:‘……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礼,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  相似文献   

3.
余音绕梁     
《中国企业家》2010,(7):20-20
公元前720年 “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问之!”——《左传·隐公三年》说,关键的是要建立一套对上对下均有控制力的完整道德体系,而不是在国君和诸侯间拿儿子做人质来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4.
一、我国传统企业文化的特点(一)重“义”轻“利”的企业价值观儒家文化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文化思想,其实质是伦理文化,道义文化,它以“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来调节人们的行为和利害冲突。因此,在企业文化的价值取向方面,占统治地位的必然也是重“义”轻“利”的企业价值观。孔子说“君子明得大义,小人只懂财利”(《论语·礼仁》)。汉代大儒董仲舒也说“要重视道义,不谋利益,不计功利”(《汉书·董仲舒传》)。  相似文献   

5.
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论语·卫灵公》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论语·宪问》宽则得众。——孔子《论语·阳货》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宽猛相济。——《左传》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秦]李斯《谏逐客书》太刚则折,至察无徒。——《晋书·刘隗列传》君子扬人之善,小人讦人之恶。——(唐)魏征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素书》  相似文献   

6.
汉武帝时,统治阶层本着“审察名号,教化万民”的思想,把符合封建统治利益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等“立为名分,定为名目,号为名节,治为功名”,以期用这种方式对百姓进行教化,此称“以名为教”.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儒家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开始动摇.《三国志·魏志·杜恕传》载:“今之学者,师商、韩而上法术,竟以儒家为迂阔,不周世用.”魏初所采取的是名法之治,刘勰《文心雕龙·论说篇》云:“魏之初霸,术兼名法.”《晋书·傅玄传》中也有“魏武好法术而天下重刑名”的说法.名法之治虽然某种程度上可以改变汉末名教之治所带来的虚名腐败风气,但也因其过于严酷,其后思想界中“圣人无名”思想和“政治无为”思想逐渐引起社会上的广泛关注,魏晋玄学应运而生,产生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思想界巨变.  相似文献   

7.
经营之道究竟为何?这对经营者来说,大都取向是"追求利润或利益".这种取向或无大错.因为无利企业就无法生存和发展.但是,单纯地追求利润和利益,唯利是图将"利"作为经营的唯一目标,那就失之偏颇了.古人言,君之求财,取之有"道".此"道"即是告诫经营者应做到经营与伦理的结合,也就是所谓的"修德进业"."进德修业"反映中国传统经营的"重德"思想,其源之于《易经·象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相似文献   

8.
蔡一 《质量春秋》2014,(5):21-33
一、勤俭传统 勤是努力生产,增加财富;俭是节约消费。两者结合成一个概念,是我们民族的传家宝,是一项固有的优秀传统,是治国、齐家、理财、治生的格言。勤俭传统由来已久。起先,勤和俭是分别提的。《左传》有“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书经》提倡“勤劳稼穑”,告诫“克勤无怠”(《书经》:《无逸》《蔡仲之命》)。孔子说,礼,与其奢也,宁俭。  相似文献   

9.
韪,读wei,意思是“对”“是”。“不韪”即不对、不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是个成语,出自《左传·隐公十一年》:“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息国君主息侯不顾五种错误,冒险去征伐春秋初年“小霸”天下的郑国,结果大败而还。后世用“冒天下之大不韪”,指不顾天下人的反对,公然去做天下人都认为不对的事情,也指术顾舆论的谴责去干坏事。  相似文献   

10.
<正>“亲仁善邻”是中华传统文化对国家交往之道的经典概括,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亲仁善邻”观念产生的文化土壤和时代背景“亲仁善邻”源出《春秋左传·隐公六年》。郑国的国君郑庄公请求与陈国和好,陈桓公不答应。陈桓公的弟弟公子佗劝谏说:“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君其许郑。”意为:亲近仁义之道而和邻国友好,这对国家而言非常宝贵,君主就答应郑国的请求吧。  相似文献   

11.
不得贪胜。——《围棋十诀》第一诀侵欲无厌,规求无度。——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知足者富。——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贪财而取慰,贪权而取竭。——庄周《庄子·杂篇·盗跖》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冯不厌乎求索。——屈原《离骚》以财为草,以身为宝。——(西汉)刘向贪者能言廉,乱者能言治。——(东汉)王充过载者沉其舟,欲胜者杀其身。——(东晋)葛洪  相似文献   

12.
<正>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用《孟子》中的话说明为政精神,如在《之江新语·为民办实事成于务实》中,引用了“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在《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中,引用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牢记初心使命,推进自我革命》中,引用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引用了“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相似文献   

13.
《后汉书·杨震传》载:东汉杨震任东莱太守,途经昌邑,县令王密求见。至晚,以十金奉杨曰:“暮夜无知者。”杨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遂拒而不受。后人以“却金暮夜”言为官清廉。“反腐倡廉”时下常见诸报端,已为“官”之箴诫。腐败,必反!“倡廉”,愚以为欠妥。晏子曰:“‘廉者,政之本也。’‘廉政而长久……’”。《汉书》有:“吏不廉干,则治道衰”。孔子云:“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己不正,焉能正人?古人精辟地诠释了“廉”之真谛,人之“廉”,直接关系吏治的兴与衰。“廉”既为政本,何以“倡”?“常修为政之德,…  相似文献   

14.
《英才》2000,(7)
“人乃万物之本,人才乃企业之本”。一个企业真正缺乏和需要的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干家,而不是夸夸其谈的书生。李德文深谙此理。他说:对人才,我有三点要求:一忠,二公,三能。“忠”就是忠于公司利益、忠于职守,把公司利益放在第一位,个人利益放在第二位。“公”就是对公司的事不能有半点私利,不能讲私情。“能”就是在工作岗位上能独挡一面,要精于专业,富有钻研精神。  相似文献   

15.
《左传》中说:“德,国家之基也.”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百年大树,折于蠹虫.无德之官好比蚁虫,平时藏于内而不外露,却啃噬着我们党的肌体.当前,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在向中国梦奋进的道路上,更要以德立身、以德励志、以德谋政,以德兴业. 《舌华录》十五卷记:明人左英纶在《示儿》一文中叮嘱子女说:“丈夫遇权门须脚硬,在谏垣须口硬,入史局须手硬,拒贿赂赃钱须心硬,浸润之谮须耳硬.”其意为:大丈夫在权贵门前必须不腿软,任谏官必须敢于直言,做史官必须秉笔直书,拒受贿赂赃款必须态度坚决,别人向自己进谗言时绝不轻信.  相似文献   

16.
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既要“立志”,制定经营发展战略,确定经营目标;又要有一整套为完成战略任务而采取的手段,即策略。离开策略,决策就难以落实,“志”也就难以实现。因此,毛泽东说:“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周易》中蕴涵的策略思想,也是丰富的、深刻的,现择其要者介绍如下: 发动群众。《益·六四》:“中行告公,从;利用为依迁国。”《象传》:“告公,从,以益志也。”告公就是告诉众人,从就是遵从、依从。这就是说,像迁移国家(这在古代是常事)这样的大事,必须告诉公众,这  相似文献   

17.
人才是兴业之本。企业领导者能不能识人(知人),善不善用人(善任),愿不愿花力气培养人(育人),往在决定企业能否兴旺发达。《周易》中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用人之道,值得我们借鉴。《鼎·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鼎是古时的炊具,早期都是圆鼎,有三足。鼎足折断,打翻王公的美食,汤水沾湿了衣衫,一副狼狈样儿,是凶险的。《周易》用鼎煮食来象征事业,用鼎足来象征人才,所谓“一道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没有人才,或人才跑了,或起用的不是人才而是庸才,“鼎足折”,“美食”就要打翻,事业就要遭到失败。鼎足也可  相似文献   

18.
原文 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资治通鉴·唐纪》)  相似文献   

19.
李金迪 《活力》2010,(8):335-335
一、电视民生新闻的概念与界定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是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在《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从语境中显然渗透着一种民众情节。在现代社会中,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上升为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百姓即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需求。老百姓开始争取自己的话语权.当“民生”与传播媒体的结合在一起便出现了“民生新闻”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20.
墨子主张人与人之间应兼爱交利、义利互动。“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认为利人就是利己,损人就是损己,做有利于他人之事,也有利于自身,人们在互利中便达到利天下,这也就是最大的义。墨子把“利民”看作是天下最珍贵的东西,并以利去规定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