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从历史观看,这是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的必然要求;从价值观看,这是为人民服务价值观的本质体现;从认识论看,这是认识活动规律的根本要求;从实践论看,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要求.只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努力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才能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是指引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取得伟大胜利的思想法宝。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展了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形成了包括人民中心思想、人民主体思想等在内的新时代习近平群众路线思想。当前,我们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要从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中吸取营养,从毛泽东的一贯作风中体悟群众路线的真谛,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更加坚定地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我们所从事的各项事业中,永葆共产党人的初心不变,让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相似文献   

3.
政治体制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政治体制改革,邓小平认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其内在的价值诉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其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与价值主体地位是其终极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本质特征。以人为本就是以民为本,以人民群众为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内在要求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生态文明不是脱离人的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其根本理论依据在于马克思自然科学观中的人学意蕴,直接理论依据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现实紧迫性在于维护人们生态权利的需要。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以人为本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原则。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落实以人为本原则,应强化为人民服务意识;依靠人民群众建设生态文明,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态意识和主体意识;为人民群众充分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群众路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切实解决好群众生产生活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求把满足人民群众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把人民群众作为基本的和主要的依靠力量;遵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科学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7.
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这是时代发展对文艺提出的基本要求。我们的文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激发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性,就必须按照这一要求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宪法得到不断修订与完善。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三十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宪法发展的历程,经济体制改革成果入宪呈现出四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二是坚持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进行渐进式改革;三是坚持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四是坚持实践第一的认识论,从实践到政策到入宪。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宪法得到不断修订与完善.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三十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宪法发展的历程,经济体制改革成果入宪呈现出四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二是坚持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进行渐进式改革;三是坚持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四是坚持实践第一的认识论,从实践到政策到入宪.  相似文献   

10.
在党面临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考验的历史条件下,在实现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党要永远做到执政为民,永远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永远得到人民群众的充分信任,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的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最近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这是一部十分重要的党内法规,它的颁布实施对于我们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始终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彭跃社 《企业家天地》2011,(10):191-192
“以人民群众为本”是以人为本的实质所在。江泽民“以人民群众为本”的思想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英雄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正确的权力观为理论依据;其科学内涵是:坚持人民群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做到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做到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不断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做到一切尊重人民群众。其价值取向或价值目标是“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群众观内涵丰富,对于当前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学习邓小平群众观,必须做到:创新群众工作理念,为密切党群关系提供思想保证;加强制度建设,把群众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真正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相似文献   

13.
坚持以人为本,满足群众需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审判工作司法为民、关注民生的根本所在。作为国家司法机关,法院是人民群众从事法制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党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特殊渠道。我们只有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严格司法,公正裁判,解民忧,排民难,维民权,保民安,才能使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维护,才能赢得支持和拥护,才能树立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鲜明地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及“五统筹”的目标任务: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一科学的发展观。几年来,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问题上既显现了成绩,又暴露了问题。笔者就基层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问题,谈点浅见。一、操作上,要走出误区1、走出“主体”的误区。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从这一观点出发,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是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空前发挥。作为政府,一方面不能“越位”,“统筹”不能超出市场经济条件应有的作用范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其基本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主线,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全面推进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这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针。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观点来自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体现。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利益作为我们党进行价值判断的根本标准,把实现人民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决策的核心,是科学发展观的人民性的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7.
政府科学决策支撑体系的建设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决策的支撑体系是政府决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整的政府决策支持体系至少应当包括决策的科学支撑体系、决策的民主支撑体系和决策的责任支撑体系。本结合我国政府决策的客观实际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迫切要求,提出了构建政府科学决策支撑体系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认为政府决策的根本出发点是人民群众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只有始终坚持和不断完善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才能从根本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包括内容和方法的大众化,在大众化的过程中应把握两个基本原则,其一,大众化体现了理论是从实践中得来的,也必然要回到实践中去这一基本原理,在大众化过程中要把握生活化的原则;其二,大众化能够实现的理论根基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主体这一基本观点,在大众化过程中要把握通俗化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关于人民群众问题的根本世界观和取得革命及建设胜利的根本方法论。坚持群众路线不动摇,就是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不动摇。解决现阶段党的群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切实转变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加强和创新党的群众工作方法,从而努力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相似文献   

20.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走群众路线的重要目标就是实现中国梦。两者在历史观、价值观、方法论视角下是一致的,都是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并依靠人民群众,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