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浙商回归投资与产业集聚已成为嘉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拉动经济增长的两个重要因素.浙商回归投资对嘉兴产业集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对嘉兴市的浙商回归投资与集聚效应、资本集聚以及技术外溢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为嘉兴市政府和企业如何更好地利用浙商回归资本发展地方产业集聚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周芬 《现代商业》2012,(32):160-161
后危机时代的新趋势都使嘉兴纺织产业的转型升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纺织产业作为嘉兴市的支柱产业,面临着企业污染治理、人民币升值、新兴产业的发展等方面的挑战和机遇,应从探索新的中小企业融资方式、打造自主品牌、通过自主创新实现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强化企业的环保意识等方面着手,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世界范围内的产品生产工序和价值链环节被赋予了"全球性"特质。由于各国之间产品制造的分割化趋势日益明显,全球价值链顺应经济形势成为了企业分工协作的地理连接,这是商业生产模式转变的福音,更是相关企业之间融洽经济合作关系的契机。浙江省与江苏、广东等国内纺织大省相比具有诸多方面的产业优势,但是,在竞争激烈的大市场环境下,浙江省的纺织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下游环节。本文主要通过对浙江纺织业的发展现状和地位分析,在客观认识浙江纺织业发展阻碍的基础上,提出了浙江纺织业转型升级的相关对策,试图通过对浙江纺织业的分析研究,为全球价值链价值链背景下的区域产业升级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微笑曲线理论,对浙江中小纺织企业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危机并非纺织业困境的根本原因,金融危机凸显出作为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业亟需转型升级.纺织业的转型升级方向是完善产业链和进行产业链升级,升级需要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因此,在后危机时代,政府可借鉴20世纪80年代中国台湾的转型经验.以"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为转型理念,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机制,不断进行体制创新,并且做好公共服务工作,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浙江纺织产业在经济全球化及产业集聚双重影响下,以产业集群的方式融入全球范围的商品生产销售过程,然而浙江纺织产业集群一直是以低成本参与全球价值链.近年来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生产成本的提高,致使浙江纺织业比较优势逐渐消失,加之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最低端,致使浙江纺织产业的发展遇到了瓶颈,本文从技术创新、标准创新、战略创新等方面提出浙江纺织产业集群升级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归纳了近两年嘉兴出口主要市场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通报对嘉兴传统优势特色产业的影响,分析了技术壁垒对企业科技资源配置影响的负向和正向效应,指出嘉兴传统优势特色产业只有依靠技术创新进行转型升级,才能"破壁",实现技术与贸易的循环发展。  相似文献   

7.
利用incoPat科技创新情报平台数据库,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按大类)标准,对目前嘉兴市各产业的专利拥有量、申请趋势、专利质量、专利有效性以及专利价值度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确定通用设备制造业(C34大类)、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C38大类)两大产业为嘉兴市知识产权(专利)资源的主导产业和热点产业。嘉兴市知识产权(专利)区域布局工作应该重点从这两个产业入手,加大对这两个产业的专利扶持力度,做大做强通用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与器材制造业两大产业,为嘉兴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嘉兴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互联网+为切入点,介绍国内互联网经济市场状况和"互联网+"背景下专业市场转型的内在机理。通过实地调研,探讨了嘉兴市濮院羊毛衫专业市场发展现状,以及在互联网经济局势下所面临问题。以此,对嘉兴濮院羊毛衫专业市场在"互联网+"时代下的转型升级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业面临新的贸易壁垒,来自印度和东盟的挑战也不容忽视。在产业链方面,存在着上游研发投入不足,中游技术装备落后,下游自主品牌和营销网络滞后等不足。必须利用地方产业集群优势,整合区域内供应链;构筑纺织产学研战略联盟,构筑广泛的良性动态产业链;以信息化技术带动我国纺织工业产业升级,切实推进物流与电子商务等配套服务与纺织产业紧密结合、共同发展的宗旨;充分发挥纺织展会功能。构筑利益共享、各环节共赢的纺织产业链。  相似文献   

10.
经过5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河北省纺织业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无论从企业单位个数还是从工业总产值方面,都可以称得上是纺织大省。纺织业发展初期,河北省纺织业竞争力很强,但是近来却出现纺织企业知名品牌少、工业总产值与先进省份差距大等问题,导致河北省纺织业大而不强。本文从附加值低、节能减排的压力、需求萎缩等四方面分析了河北省纺织业大而不强的原因。并从创建影响力大、生命力强、时间长久的自主品牌,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技术与研发能力,发挥比较优势等五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关于产业转移促进区域产业转移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产品供给和要素供给两个方面,主要涉及产品更新、产品创新、劳动力流动、资本汇聚、技术外溢和政策创新等推动的产业转移对区域产业升级的内在机理分析。虽然学术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日益深入,但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相关理论研究,都存在着许多不足,比如国外理论和国内实证缺少耦合,对如何将产业转移理论与国内区域产业升级的实践相结合研究不够;现有研究更多地注重了产业转移促进区域产业升级的经济因素,而对制度创新、行为决策、社会网络、社会文化、决策主体偏好等非经济因素的理论分析明显不足;研究对象上侧重于考察技术或知识密集型产业,而对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研究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2.
在对杭州市出口优势产业进行筛选及判定的基础上,采用经济学统计方法以及DEA-Tobit两阶段分析法对纺织服装业、装备制造业的创新投入和创新效率进行8个城市间的对比分析,发现杭州市纺织服装业无论是在创新投入还是在创新效率方面均存在相对不足,装备制造业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创新投入相对不足上。针对杭州市出口优势产业存在的问题,分别从技术、营销和产业链整合等方面提出转型升级建议。  相似文献   

13.
全球价值链下日韩纺织服装产业升级路径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阳 《价格月刊》2012,(1):84-87,94
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出发,对日本和韩国纺织服装产业在升级过程中采用的升级路径进行了比较分析表明,当一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陷入“低端锁定”时,可以采用两国所实施的升级路径,以求得向全球价值链高端附加值较高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充分暴露了中国纺织业长期以来依靠低成本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也给中国纺织业带来了一些新的困难;同时,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也为中国纺织工业抢占新的制高点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面对重重困境,加快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成为后危机时代中国纺织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通过运用区位商分析法对河南省产业集群发展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河南省的煤炭开采、有色金属矿采和冶炼、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和食品制造业、纺织业、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具有较强的发展优势,这些行业应该确定为河南省产业集群度较高的行业;河南省产业关联度较高的行业主要为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缺乏高科技型产业群。在一定时期内,河南省应需要继续巩固和发展传统优势行业,并积极培育新的临空产业,大力加强传统产业集群升级,注重产业集群的创新,充分利用河南区位优势,加大技术承接,培育技术创新,从而提升河南省工业整体实力。  相似文献   

16.
王鹤鸣 《中国海关》2012,(2):86-87,15
国际市场需求疲弱在短期内难有改善,加之国内经济增长不利因素增多,中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增速或将继续回落。2011年1-11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增速较上半年提高0.6个百分点;纺织行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为5.7%,较上半年提高0.1个百分点;产销率97.7%,较上半年提高0.1个百分点。行业整体运行良好。  相似文献   

17.
国际外包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影响的机理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国际外包为发展中国家融入全球生产分工体系,促进产业升级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产品内分工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国际产业转移模式正逐渐从垂直FDI为主导向国际外包为主导的方向演变。发展中国家通过承接国际外包可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并快速切入全球高技术产业链条。通过调整产业升级思路、提高交易制度的效率、加强自主研发能力和注重人力资本投资等方面的努力,发展中国家可以更好地实现国际外包对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姜延书  付韶军  孙强 《商业研究》2006,(21):195-197
纺织工业在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属于夕阳产业,中国的纺织业也面临产业结构升级的紧迫任务,但纺织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缓解中国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纺织品出口与纺织工业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稳定的关系,是值得关注的一个大问题。根据协整理论,利用中国1985-2004年的年度经济数据对中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和纺织工业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纺织工业经济增长和中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存在着比较稳定的协整关系,但是二者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纺织业的内需影响因素很大。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合作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全球越来越多国家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领域。数字经济产业聚集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形态,正在对“一带一路”沿线的经济发展产生影响。根据数字经济产业范围的界定,运用空间经济学的思想和方法,围绕“一带一路”沿线67个主要国家和地区所构成的8个区域,以各区域的信息通信技术服务出口额和高科技出口额作为数字经济产业观测变量,从区域不平衡状况、区域空间相关性和局部分布特征三个维度,应用泰尔指数法和空间相关性检验分析沿线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区域不平衡程度以及总体和局部区域的聚集特征。结果显示,沿线数字经济产业发展长期极不平衡,且总体处于低聚集状态,而局部不同区域间的聚集程度差异较大。通过格兰杰检验和相关性分析进一步发现,沿线数字经济产业聚集程度的变化与沿线区域经济密度、区域人均GDP的增长之间存在“引致变化”关系,虽然这种变化关系总体呈正相关,但局部不同区域的相关性差异较大,表明“一带一路”数字经济产业目前已呈现出聚集发展趋势,但由于总体聚集程度较低,对沿线区域经济增长的正向推动作用不足。运用经典的OLS模型和空间SAR、SEM模型,对沿线各区域2007—2018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计量分析发现,网络外部性对沿线数字经济产业聚集的影响并不显著,“本地市场效应”外部性仅对沿线信息通信产业聚集影响显著,而制约“一带一路”数字经济产业聚集发展的因素主要来自呈显著负效应的马歇尔外部性、雅各布斯外部性和自然禀赋外部性。“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和国家应进一步加强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建设跨区域数字经济产业聚集区,构建高科技产业生态圈,提升国民“数字素养”。我国在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势下,应重视数字经济产业聚集对以“一带一路”为核心的国际大循环带来的影响,采取有效措施发挥数字经济产业聚集对沿线区域经济增长的正向推动作用,把区域数字经济产业的不平衡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让“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合作方共同获利。  相似文献   

20.
    
吴妍妍 《财贸研究》2010,21(2):9-14
本轮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东部沿海外向型经济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在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国际资本主导、以美国美元霸权为支撑的全球化背景下,如何趋利避害是中国宏观调控的重大问题。区域间产业发展政策为:东部沿海成熟城市群在先发优势下向全球产业链高端爬升,实施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中西部重点开发区域全力承接产业转移,继续保有巨大的生产制造能力。汇率政策应保持盯住美元基本稳定,人民币内在价值实施跟随性缓慢贬值,或者对美元一定幅度升值后较长时间稳定,努力减少汇率上升对制造业的打击,同时不断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货币政策应重点关注在全球宽松的流动性条件下内外因素共同作用可能产生的通货膨胀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