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0 毫秒
1.
基于劳动力流动对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产出效应的差异化影响,提出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宏观效应可能存在四个命题,并从要素投入视角提出了劳动力流动存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推动率"两个指标,最后从区域递归视角针对劳动力流动对中国经济增长整体效应的强弱性与显著性进行了经验研究。结论表明,2000-2005年、2006-2011年期间劳动力流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整体推动率分别为0.84%、0.12%,远低于学界1.5%-1.72%的估算,即劳动力流动对中国经济增长存在"弱正效应"而非"强正效应",而且这一效应会随地区差距的拉大而变得更弱。  相似文献   

2.
劳动力流动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是资源有效配置、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根本保证,在就业保障体系缺失情况下劳动力流动有可能导致就业安全感下降、抑制生产率和经济增长。本文运用2000-2006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估计地区劳动力流动规模,构造相关指标,实证检验劳动力流动对地区经济增长的综合影响。研究显示,劳动力流动对下一期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正向影响,而对本期经济增长有负向影响,就业保障和劳动力市场紧张度的影响不显著。为此,应在确立适度社会保障体系的前提下促进劳动力全面自由流动,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3.
<正>劳动力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微乎其微。中国经济增速不会因为劳动年龄人口停止增长而显著放缓。相反,中国将会未老先富中国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宣布放宽独生子女政策的决定在中国和国际社会引发广泛讨论。但人们对其意义普遍存在误解。和错误观念恰恰相反,劳动力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微乎其微。中国经济增长96%来源于其他生产要素的贡献,而不是劳动力供给。因而,没有理由说中国经济增速将会因为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的停止增长而显著放缓。相  相似文献   

4.
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悖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看,一般经济增长与就业增加有着正相关的关系。中国经济20余年持续高速增长,1978年~2000年平均经济增长率达到9.52%,应该说,中国不会有失业问题。但从下表和图来看,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加出现了不一致的情况,即就业增长弹性出现下降趋势,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受到了抑制。  相似文献   

5.
农业劳动力流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研究》2016,(2):97-110
本文针对农业劳动力流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二元经济结构和增长源核算框架下给出新的度量和结果。研究发现:(1)采用劳动再配置效应经典公式评估这种贡献时,通常会产生漏测或过测。在马塞尔增长源分解模式中嵌入劳动的制度异质性,可以得到一个具有比较优势的近似测算公式。(2)1985—2011年中国农业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具有递减的趋势,与经济增长具有相似的波动特征。(3)市场化改革以来,由于非农部门劳动的制度异质性被固化和农村劳动力教育增速放缓,农业劳动力流动促进经济增长的潜力受到了抑制。(4)实施相应制度创新之后,农业劳动力流动仍可为延续"中国奇迹"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驱动经济增长的机制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是当前中国面临的重要问题.城市化和经济增长是紧密联系又互相促进的,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国民产出的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城市化推进是其运行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城市化驱动经济增长的机制.中国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无限供给满足了城市化的需要,城市化通过刺激投资规模扩张、产业结构优化和人力资本提升作用于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7.
基于DEA-Malmquist方法构建城市群经济增长方式界定模型,对1990—2014年中国城市群经济增长方式进行判定分析。研究发现:(1)1990—2014年中国城市群经济增长可划分为四大阶段,包括1990—2000年的粗放增长期,2000—2004年的绝对粗放增长期,2004—2006年的粗放增长期以及2006—2014年的波动增长期,2014年中国城市群生产率增长率占经济增长率的比重达到0.65,处于集约增长阶段。(2)中国城市群经济增长方式在空间上可划分为集约型、粗放型及绝对粗放型三种类型,经济增长集约型城市群主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粗放型城市群主要位于中部及东北地区,绝对粗放型城市群均位于西部地区。(3)技术进步是东部沿海城市群的主要经济增长来源,而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城市群,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小。(4)中国城市群经济增长方式与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呈强相关,随着城市群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增长方式会逐渐从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8.
中国作为经济增长最为快速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在伴随着经济区域性结构的非均衡调整和依赖人口红利的经济增长政策中,农村劳动力区域性迁移的范围不断延展、强度不断提升.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中国农村劳动力区域性迁移对迁入和迁出两地产生的经济影响.  相似文献   

9.
对话“科学改革观”——访经济学家邹东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红 《经济导刊》2007,(1):78-81
中国经济增长28年来举世瞩目,平均增长速度在9%以上,而2006年增长速度有望达到10%以上,带动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力是改革开放.两位数的高速经济增长使中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   总被引:142,自引:0,他引:142  
本文认为中国地区间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存在着明显的阶段性和区域性 ,并且不同地区间的产出差距与宏观经济的波动状态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另一个重要结论是新古典的经济增长收敛机制在中国并没有起作用 ,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大规模的劳动力转移使资本劳动比率并没有出现应有的变化趋势 ,而且本文认为近年来形成的大规模劳动力的区际迁移 ,既是中国阶段性经济增长收敛机制的重要诱发因素 ,事实上也是对区域差距扩大的一种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中国人口结构新特征,分析了劳动力年龄结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在索罗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扩展得到人口变量与经济变量的关系。通过建立面板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PSVAR)发现,中国经济发展的波动与劳动力年龄结构的波动密切相关。其中,30~45岁劳动力占比的波动冲击对经济波动有正向影响,46~64岁劳动力占比的波动冲击对经济波动有负向影响,而15~29岁劳动力占比的波动冲击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对经济波动产生正向影响。使用Leslie模型方法对未来人口年龄结构进行预测。结果发现,若生育率逐渐升高,则未来青壮年劳动力的比例波动趋缓会对缓解经济波动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最后,提出了完善生育政策,优化劳动力年龄结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冯国强 《时代经贸》2011,(14):232-233
中国作为经济增长最为快速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在伴随着经济区域性结构的非均衡调整和依赖人口红利的经济增长政策中,农村劳动力区域性迁移的范围不断廷展、强度不断提升。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中国农村劳动力区域性迁移对迁入和迁出两地产生的经济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国省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演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空间面板计量分析方法,考察中国省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动态演化特征。研究发现,中国省域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和地区效应。在此基础上,使用空间自相关固定效应模型,对1985~2006年中国省域经济增长的趋同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演化上看,中国经济增长差异呈现先趋同后趋异再趋同的趋势,并表现出两俱乐部趋同;中国省域经济增长存在条件收敛,且收敛速度先减缓后加速。从空间演化上看,经济集聚和省域差距相伴随出现,增长过程中区域外溢显著存在,促进了经济的趋同演化。  相似文献   

14.
外商直接投资(FDI)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一直是经济理论界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本文根据1985~2006年杭州外商直接投资(FDI)和GDP的时间序列数据,研究外商直接投资与杭州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运用分析结果探讨外国直接投资对杭州经济增长的作用,同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劳动力流向、区域增长拐点与中部发展新机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力流动状况反映经济发展的活力、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和经济增长模式的调整.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流动状况是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一个缩影.通过具体解析劳动力流动现状的成因和经济学决定因素,本文阐释了在我国当前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即消费逐渐替代出口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内驱力的过程中,地区增长模式的拐点正在出现,内需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给中部地区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6.
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高储蓄、高投资和中国经济增长   总被引:70,自引:3,他引:70  
中国的转轨经济具有独特的增长模式,其典型特征就是持续的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本文从劳动力转移的角度,解释了这种模式赖以产生的基础。我们认为,剩余劳动力由农业向工业(工业化)、由农村向城市(城市化)、由国有向非国有(市场化)的持续转移是我国经济能够长期、高速增长的关键,而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既是这种增长模式的必然结果,也是劳动力得以持续转移乃至这种增长模式得以维持的关键原因。为了防止效率低下的金融部门阻碍劳动力的转移,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引入纯粹金融意义的国际直接投资也就成为了必然。与此同时,本国金融部门也将持有一个规模逐步扩大的外汇储备。本文的另一个重要结论是,中国经济的增长和波动是统一的。尽管其中的机制有别于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但是,“中性”依然应该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让世人咋舌。2003~2004年每年增长率都在9.5%,20年则达到了9.9%,而2006年上半年10.9%的高速增长更是让人们感到惊奇。面对如此高速的增长,许多人想当然地认为,中国经济已经再次陷入过热,新一轮宏观调控即将开始。中国经济是否真的陷入新一轮过热,新一轮调控是否真的需要马上开始?表面上看,10.9%的高速增长是近几年来增长的最高峰,并且远远超过中国1980~2004年间9.8%的平均增长速度,判断当前经济再次陷入过热从而需要新一轮调控似乎是很有道理的。然而,如果做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这种判断并不成立。首先,“经…  相似文献   

18.
胥旭 《经济论坛》2006,(6):45-46
一、引言近年来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成为比较热门的话题。在国外,Blassa(1978)年采用“横截面”数据阐述了国内投资和对外投资的产出比率与劳动增长的关系;Tyler在1981年运用生产函数方法,添加了劳动力和投资等变量;Kavoussi和Salvatore则提出资本增长比率的概念。后期也有学者得出了对外贸易并没有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另外还有些实证检验得出了中性的结果。就国内研究而言,沈程翔(1999)认为中国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互为因果关系,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出口导向型的;但张小济、胡江云(1999)却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贸易顺差与国…  相似文献   

19.
农村劳动力迁移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库的成人调查问卷2004和2006年的数据,采用probit模型定量分析了中国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因素。本文的研究发现:婚姻状况、健康、娱乐偏好等变量对农村劳动力的迁移决策有比较显著的影响,而当前收入的影响并不明显。此外,家庭负担并不是迁移决策的影响因素,并且已婚女性劳动力倾向于和丈夫共同迁移,以上两个因素共同导致了农村的空巢老人问题。最后,促进农村劳动力迁移的最有效方法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其中大学及大专学校教育最有效,其次是职业和技术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劳动力转移推动着产业结构演进,进而促进经济增长,这是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然有效。不同于私有制市场经济国家的是,农业相对劳动生产率倒U型曲线在中国并不成立,这意味着中国产业结构变化严重滞后于经济增长。后金融危机时代,需要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避免各种形式的结构性失衡,尤其是产业结构的失衡和调整的滞后,以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