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地球物理资料和地质研究结果揭示了扬子地台北缘南秦岭造山带武当地区基本构造特征为巨型推覆构造,命名为武当推覆体。该推覆体由北向南可分为汉江推覆岩席、十堰推覆岩席、杨坪推覆岩席、三台推覆岩席及银洞沟推覆岩席。各推覆岩席表现为由印支期前伸展环境下水平滑脱剪切作用所造成的堆垛的武当群岩系在印支期以来南、北两大陆碰撞造山过程中,历经褶皱一韧一脆性推覆和脆性推覆阶段的构造变形,形成由北向南道冲推覆是前展式结构的叠瓦状巨型推覆体。青峰断裂为武当推覆体的前缘断裂带,该断裂向北缓角度延伸构成推覆体的底板主拆离滑脱断层。该区构造变形环境由伸展一挤压并伴随局部伸展一挤压的转化,促成武当推覆体的发生发展和定位。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太行山中段呈斜列式分布的阜平隆起和赞皇隆起相接区域的构造特征和成因分析,认为它是在大古宙平缓隆起基底上发育起来的变质核杂岩构造,它包括两个变质杂岩核、剥离断层和盖层三个构造部分,其构造性质各异,代表了不同层次岩石的变形特征。由沿下元古界和太古宙岩石间不整合面发生滑脱形成的韧脆性拆高,断层带将下盘韧性变形和上盘的脆性变形隔开,上盘盖层中滑覆—推覆构造系向滑覆—滑覆构造系的演化,反映了本区中、新生代陆内伸展环境下在重力滑脱条件下,由简单剪切向转动的复合剪切作用机制转化,是造成本区变质核杂岩构造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3.
推覆构造的概念一开始便与造山作用联系在一起。经过一个世纪的研究,认识到推覆构造的本质是在地壳挤压的条件下,造成岩石物质的水平运动而使地壳表面积相对缩小的一种构造形态。中国东部和美国西部在晚侏罗世同时形成了具有相似性的推覆构造。以后的构造发展、演化也具有相似性,如此次构造运动之后引起了大规模的花岗岩及花岗闪长岩的侵入活动,在新生代形成一系列构造盆地,在以后的发展中发育了高角度正断层及伸展构造。这些盆地又都是陆相含油盆地。中国东部和美国西部在中新生代的构造发展上之所以如此相似是因为它们同处于全球走滑带同纬度的对称位置上。由于地球自转速度变更引起地球质量向两极及赤道的移动,这种移动是沿着全球走滑带发生的,同时造成巨型断裂的走滑作用。其结果造成了中国东部及美国西部构造应力场的左右旋扭及缩、伸构造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地处阜平、赞皇两个变质核杂岩体之间的南坡庄——井陉地区,不但在广大地区发育伸展构造,而且在东方岭地区发育滑覆构造。笔者通过对各种构造特征的研究,认为阜平、赞皇两个变质核杂岩体相对上隆及相对运动是形成区内这种构造格架的根本原因,发现区内伸展构造和滑覆构造具有内在联系,进而提出了该区伸展变形和滑覆变形的相关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华北地台北缘中段的构造演化为主线,论述了地质构造的成矿控矿作周。研究认为前燕山期古亚洲域构造演化阶段,华北地台北缘作为华北板块陆缘活动带形成了多条东西向的韧性剪切变形变质带。燕山期濒太平洋构造域的叠加、改造使华北板块成为中、新生代强烈活动区。地慢热柱演化的三级单元—幔枝构造控制的构造变形—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共同控制着冀北地区的金、银多金属矿床的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6.
推覆构造概念的发展是和人们认识地壳水平运动的存在分不开的。推覆构造的本质是在地壳挤压条件下,造成岩石物质的水平移动而使地壳表面积相对缩小的—种构造形态。它不仅在地槽褶皱带而且也在陆台范围内广泛发育,对很多有用矿产起着控制作用。十三陵—下庄一带是由数条推覆断层组成的迭瓦式断层组合。这里还有独特的飞来峰、混杂砾岩以及动力变质等现象。古构造应力场分析表明当时受到北西、南东向的构造挤压力,推覆构造正是由这种侧向压力造成层间剪切所引起。十三陵—下庄一带的迭瓦式断层组合属于燕山西部地区北东向断裂带的组成部份.其形成是中燕山亚旋回中期受到来自南东方向的地壳挤压力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在与赞皇太古代片麻岩隆起接壤的井陉盆地南缘盖层中广泛发育斜冲推覆断层。这些断层沿地台“双层”结构的构造界面发生滑脱,下部地层由 NW 向SE 沿与滑脱面呈约45°夹角的斜截面向上斜冲推覆,形成‘背驮式’推覆断层。区内斜冲推覆断层以 NNE 向测鱼—香寺沟断层(F_1)和皂门界断层(F_2)为剪切边界组成脆性剪切变形系,当边界断层发生右行斜冲剪切运动时,构造地块内依次产生低序次的 NE 向皂门界—朱会沟断层(F_)及 NE 向洞沟断层(F_4),它们与剪切边界断层的力学性质一致,属于同一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的同向构造。中新生代,伸展环境下的井陉盆地在阜平、赞皇两变质核杂岩演化的差异上升期间,因受区域 NW—SE 向主动应力作用,盖层沿不整合面滑脱向 SE 运动受阻于赞皇隆起而形成该区叠瓦状斜冲推覆构造。  相似文献   

8.
在地壳较深构造层次、岩层间存在的明显韧性差以及大规模韧性水平分层剪切作用是形成褶叠层构造的先决条件。因此,褶叠层构造不仅仅在伸展构造体制中形成,只要条件具备,在挤压构造体制中也可形成。本文以渣尔泰群的褶叠层为例,论述在挤压构造体制中由于韧性水平分层剪切作用形成的褶叠层构造的展布规律、形态特征和在构造地质学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区早前寒武纪地壳曾经历了两期区域变质作用和四期构造变形作用:2650Ma前后单塔子岩群形成,稍后即发生第一期构造变形,形成区内最早的构造形迹一等斜平卧褶皱。第二期变形亦仅发育于单塔子岩群中,表现为闭合一直立一倾伏褶皱,其轴叠加于先期褶皱之上;2450Ma时变质深成岩体形成.同时发生角门岩相区域变质作用,本期变质作用晚期阶段在南北向构造应力挤压下,区内产生第三期变形,形成大型复式背形构造和近东西向展布的韧性逆冲剪切带;古元古代时期,大规模的中性、中酸性及酸性岩浆相继侵位,1800Ma左右发育了绿片告相变质,晚期变质阶段伴随有北东东向脆-韧性剪切变形事件。  相似文献   

10.
小秦岭石英脉型金矿主要产在华山、文峪等中生代花岗岩基南侧的太古宙荡泽河群绿岩带和早元古代滴沟群孔达岩系中。矿床地质特征和矿物包裹体及氢氦同位素研究证明矿床形成经历了Ⅰ期251~338℃变质热液矿化、Ⅱ期209~336℃变质热液—大气降水热液混合矿化和Ⅲ期155~178℃大气降水热液矿化。成矿元素富集特点及理论研究证明矿化主要发生在Ⅱ期,Ⅲ期贡献甚微。S、C、Pb同位素指示战矿物质来源复杂,并在成矿时高度均一化。综合讨论揭示出矿床形成于中生代华南与华北古大陆板块碰撞造山过程的陆内俯冲作用,可按碰撞造山成岩成矿模式指导进一步的找矿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福庆寺剪切带中宏观发育S-C面状构造,不对称的透镜状构造(或眼球),由变形变质分异而形成的无根石英脉的不对称状“布丁”等明显可辨的剪切指向标志;显微的糜棱面理(Sm)及剪切条带(Shear bands)、云母的掀斜现象、黄铁矿晶体的压力影、显微破裂等是剪切指向标志在显微域中的表现;糜棱岩中石英光轴组构的不对称性也提供了揭示剪切带运动特点的佐证。刘剪切带线状构造的分类统计,获得该剪切带在韧性变形阶段,a线理(矿物拉伸线理、原生气孔杏仁的拉伸方向)以中—高角度向NE侧状,反映了此阶段剪切带发生了逆冲—左行斜冲剪切运动,在脆性变形阶段,擦痕线理以高角度向SW侧状,则指示了该剪切带在后期活动阶段的高角度右行斜冲剪切运动性质。  相似文献   

12.
柴达木北缘韧性剪切带发育于元古界达肯大坂群中深变质岩以及上奥陶统浅变质火山岩中,属中角度逆冲型韧性剪切带,形成于地壳中深层次,与加里东末期柴达木板块由南向北下插到祁连板块之下,以及祁连板块自北向南的仰冲—即祁连、柴达木板块的陆陆碰撞作用有直接的成因联系。该韧性剪切带为本次研究工作中首次发现,对于其构造特征的研究和厘定,将有助于柴达木北缘大地构造环境及变质变形历史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研究了燕山地区中生代区域火山─沉积建造、火山喷发活动及岩浆侵入规律以及构造特征的基础上,认为中生代燕山运动启始于晚三迭世(190Ma),终止于早白垩世末(110Ma)。其演化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三个构造幕:第一幕发生在晚三迭世末至早中侏罗世,时限约为190~160Ma;第二幕出现在中侏罗世早期至晚侏罗世末(160~120Ma);第三幕从早由垩世开始,早白垩纪末期结束(120~110)Ma。各幕的发展即有一定规律也有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三峡库首区的工程地质环境演化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尤其是对某些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论证并据自己的工作得到一些新的结果。作者首先论证了库首区的地壳表层结构,强调仙女山、九湾溪、天阳坪三断裂构成的K字型断裂系的重要意义,并据断裂构造岩的成分结构及力学性质分析了仙女山断裂的多期活动及孕震物理。其次从白垩—老第三系的分布、温泉的排列、地形变的协调性、地应力的一致性论证了仙女山断裂活动自新构造期以来即已南北一体化,其北延过江的形式是反经验的,即以挤压应力拗折带的形式过江,而在地表无确定的断裂带存在。第三,由赤平投影解,水系优势方位统计等反演研究及现代地应力测量结果,证明库首区自燕山运动以来基本上以NW向应力场为主,属于NNW向构造体系。第四,由阶地、第四纪堆积物及物理地质作用的研究,发现新滩地带不存在阶地“超覆”,瑶子“砾岩”并无明显的构造变形迹象。库首区自新构造期始至今稳定抬升,升率约为0.1 mm/gt。在此背景下,发育了秭归—渔洋关孕震断裂带及黔江—兴山孕震断裂带的一部分。这两个带控制的地区、地壳内外动力地质作用活跃。特别是新滩地带近2000年的重力崩滑(外动力)与区域地震(内动力)在时空上具有明显的相谐性。此外,文中还结合三峡的新构造研究提出了新构造期次划分方案,它对于工程地质环境研究是有实际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八宝山地区中上元古界一中生界侏罗系地层发育。上元古界下马岭组层序完整,上下限清楚,分段标志明显,是燕山全区内最典型的剖面地区。中生界侏罗系下花园组是区内唯一含煤岩系。 该区中生代构造运动强烈,构造复杂,褶皱断裂发育,相互切割。三叠纪的印支运动控制着本区煤系地层的分布和后期构造变动。 区内岩浆活动剧烈,岩石种类较多,侵入岩分布面积广。八宝山正长斑岩体为多期侵入并间有喷发的复合岩体,其产状为岩盖,在其下部盖有含煤岩系,为今后八宝山区重点找煤区。  相似文献   

16.
阜平地区的太古宙地壳,主要由变质表壳岩和变质深成岩(约占50%)组成。变质表壳岩即阜平岩群可分为上、下两个岩组:下部叠卜安岩组;上部宋家口岩组。变质深成岩分为钠质和钾质两个系列。在其形成和发展演化过程中经历了三期褶皱变形及其相伴的两期韧性剪切变形:第一期褶皱变形发生于下部表壳岩麻粒岩相变质阶段;第二期褶皱形成于钠质深成岩侵位之后;第三期褶皱群形成于太古宙末期。在二、三期褶皱变形过程中形成两期韧性剪切带。他们共同造就了阜平穹状复合褶皱群的构造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