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国政协常委刘廷焕:加快民族品牌创建营造和谐多赢的产业生态环境着联网通用的不断深化和银行卡的日益普及,个人电子支付领域与百姓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跨国银行卡公司携国际知名支付品牌也不断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面对国内市场不断提高的对跨行网络的服务需求,面对国际卡产业巨头的逼人态势,成立仅四年的中国银联必须通过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真正国际随化的民族支付品牌。加快民族品牌建设进程中国银联将立足国内市场,立足服务国人,首先确保银联网络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各项技术和系统运行指标全面向国际同行先进水平看齐。同时,…  相似文献   

2.
中国银联成立三年来,一直致力于经营和管理"银联"品牌,推动民族银行卡产业发展.为此,银联建设运营全国跨行信息交换系统,促进受理市场建设,推动实现银行卡联网通用、资源共享;制定跨行交易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协调和仲裁跨行交易业务纠纷.中国银联始终本着从大局出发,从国家根本利益出发,着力打造民族品牌,取得的成绩相当显著,效果非常突出.在中国银联成立3周年之际,记者采访了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廷焕先生.  相似文献   

3.
全国政协委员 刘廷焕 推动民族品牌在开放中走向成熟 随着我国兑现加入世贸组织承诺,全面开放金融市场,国内银行卡产业面临来自跨国公司更为直接和强大的挑战。对此,我们要坚持走自主自强道路,推动民族品牌在日益广阔和深入的开放中,逐步走向成熟,与国际银行卡产业巨头一争短长。  相似文献   

4.
全国政协委员刘廷焕推动民族品牌在开放中走向成熟随着我国兑现加入世贸组织承诺,全面开放金融市场,国内银行卡产业面临来自跨国公司更为直接和强大的挑战。对此,我们要坚持走自主自强道路,推动民族品牌在日益广阔和深入的开放中,逐步走向成熟,与国际银行卡产业巨头一争短长。  相似文献   

5.
2003年3月26日,中国银联成立一周年。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廷焕出席了有关活动,此间,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记者:一年前,中国银联开业。您怎样评价中国银联在银行卡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同时,也请您介绍一下银行卡的联网通用工作、“314”工程完成情况以及银行卡市场今后的发展思  相似文献   

6.
1月13日晚,由中国银联主办的“同创品牌,和谐共赢”2006年银行卡同业联谊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廷焕出席活动并致辞,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各商业银行有关领导等180余人应邀参会,大家齐聚一堂,分享过去一年中银行卡产业的成就,描绘2006年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中子  林铁钢 《金卡工程》2005,9(4):73-75
中国银联成立三年来,一直致力于经营和管理“银联”品牌,推动民族银行卡产业发展。为此,银联建设运营全国跨行信息交换系统,促进受理市场建设,推动实现银行卡联网通用、资源共享;制定跨行交易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协调和仲裁跨行交易业务纠纷。中国银联始终本着从大局出发,从国家根本利益出发,着力打造民族品牌,取得的成绩相当显著,  相似文献   

8.
新闻纵横     
1银行家全国银行卡服务咨询委员会成立6月16日,“全国银行卡服务咨询委员会成立暨首次研讨会”在青岛召开,来自全国各地30余位代表出席本次会议。本次会议旨在发动社会力量促进银行卡的应用、改进银行卡服务、推动民族银行卡产业的发展。参加会议的代表均为热心民族银行卡产业发展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等社会知名人士。会议通过了《银行卡服务咨询委员会章程》,选举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廷焕担任委员会名誉主任,选举中国人民银行参事、科技司原司长陈静担任委员会主任,选举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  相似文献   

9.
《中国金融》2006,(7):18-19
随着联网通用的不断深化和银行卡的日益普及.个人电子支付领域与百姓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跨国银行卡公司携国际知名支付品牌也不断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面对国内市场不断提高的对跨行网络的服务需求、面对国际卡产业巨头的逼人态势.成立仅四年的中国银联必须通过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真正国际化的民族支付品牌。[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2007年是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温家宝、习近平、俞正声、张高丽、华建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中国银联上海信息中心,对银行卡产业和银联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对银行卡自主品牌建设表示坚决支持。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人民银行、银监会和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各商业银行和中国银联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1.
《华南金融电脑》2007,15(7):42-43
“外资银行获准发行人民币卡”的消息令国内银行卡市场的竞争再次升温。作为目前国内惟一的人民币卡跨行支付清算组织,中国银联正加紧海外业务的推广,6月12日,中国银联发起银联“境外达人”活动推广会,力求与万事达、维萨等国际知名银行卡组织在境外银行卡业务竞争中赢得先机。  相似文献   

12.
中银 《金卡工程》2007,11(4):56-57
2007年1月18日晚,由中国银联主办的"共同事业共求发展--2007年银行卡同业联谊会"在北京国宾酒店隆重举行.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银联董事长刘廷焕、总裁万建华出席活动并致辞,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工、农、中、建、交、邮储等各商业银行有关领导,以及中国银联经营班子和主要部门负责人等200余人应邀参会,大家齐聚一堂,分享过去一年中银行卡产业的成就,描绘2007年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值此春暖花开之际,浙江省银行卡宣传活动正式揭开帷幕.这次以"银行卡之春"为主题的宣传活动是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统一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目的是号召在全社会广泛宣传使用银行卡,倡导电子货币的应用;展示银行卡发展为经济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树立政府、中国银联、商业银行在银行卡产业发展中的良好形象;争取社会各界对银行卡产业发展的理解、支持和重视,集合社会力量,建设民族自主品牌,全面拓展受理市场,提升民族银行卡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齐文忠 《金卡工程》2006,10(7):70-71
2002年,80多家金融机构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银联。从成立至今,联网、通用、好用,一路就像在赶火车。联网通用之后,面对大兵压境的国际银行卡巨头,我们必须创建民族银行卡品牌,这关系到中国银行卡产业的生死存亡。可以说,我们又赶上了创建品牌这趟火车,就必须毫不犹豫地登上去。[编按]  相似文献   

15.
《中国信用卡》2007,(3X):76-77
(本刊讯)近日,中国银联获得由中国国际品牌学会、世界第一研究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颁发的“第三届中国十大影响力品牌”称号。中国银联在成立不到5年的时间里,在推动国内银行卡联网通用好用、走国际化之路、打造拥有民族自主知识产权支付品牌、银行卡产品创新以及固定电话支付、手机支付、网络支付等创新业务诸多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不仅为广大中国持卡人提供了方便、快捷、值得信赖的现代电子支付服务,更为提升整个中国银行卡产业地位、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以及潜移默化地改变百姓生活发挥了巨大作用,而随着“银联”越来越多地渗透进入百姓生活,“银联”品牌也不断因此深入人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中国银联2002年成立,2003年在全国地市级以上城市基本实现银行卡联网通用,2004年便粉墨登上国际大舞台,着手拓展银联标准卡(以下简称“银联卡”)的境外受理网络。有国际金融专家曾如此评论中国银联的发展进程:它成立的时间虽短,但在国际市场开拓和建立自书支付品牌方面,  相似文献   

17.
"银行卡产业是大有希望的产业,银联的事业是大有希望的事业,希望中国银联不断扩大业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加快国际化进程,努力把‘银联’打造成为国际主要银行卡品牌,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2010年1月16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视察中国银联时如此强调。  相似文献   

18.
刘国祥  王蛟 《西南金融》2009,(11):37-38
银行卡产品和创新支付发展迅速,随之产生的银行卡风险也日益突出。本文归纳了银行卡风险的特征和趋势,分析了银联在银行卡风险防范过程中的作用,认为中国银联作为经营银行卡跨行信息转接业务的企业和国内唯一的银行卡组织,在银行卡风险防范服务过程中有着独特的资源优势。作者提出:中国银联应健全银行卡风险防范合作机制,加快银行卡风险防范服务平台建设。  相似文献   

19.
“银行卡产业是大有希望的产业,中国银联要不断扩大业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加快国际化进程,努力把“银联”打造成国际主要银行卡品牌。”今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中国银联时,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和要求。作为本届世博会金融服务主要提供者,“银联卡”受到了各方的广泛关注。中国银联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银联将为世博营造和谐支付环境,打造安全、便捷、高效世博金融环境,努力打造银联国际化品脾。  相似文献   

20.
银行家     
《金卡工程》2007,11(11):2-2
中国银联西藏分公司正式成立10月19日,中国银联西藏分公司正式宣布成立,这是中国银联在中国内地设立的第30家分支机构,至此,中国银联的国内银行卡支付清算跨行信息交换网络正式挺进雪域高原,其网络得以更加完善。中国银联该分支机构的成立是银联响应中央支援西藏建设的重要举措,它将有助于当地银行卡支付环境的普及优化,对西藏自治区的经济发展尤其是旅游业繁荣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