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主要对中国古代传统生态观念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中国古代社会人们主要是在从对自然的敬畏到崇拜,再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了生态保护的意识;其次,人们认识自然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认识人类自身,用自然的和谐秩序来界定、比对和建构和谐的社会秩序需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所谓的“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的保护观念。研究这一问题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传统和建构新型的生态观。  相似文献   

2.
会计委派制作为增强会计独立性的措施已经得到普遍推广,但其实施过程中必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尤其在熟人社会、层级压制、模糊处事原则和所谓求义不求利的传统思想制约下,委派制会产生一定的扭曲。  相似文献   

3.
王敏  韩玉兰 《经济科学》2013,(2):120-128
在中国社会中,制度信任的匮乏和文化中的关系取向导致人们在商品交易中常诉诸熟人的介绍,目的是减少搜寻信息的交易成本、规避风险和保障利益。本研究通过一个模拟的买卖谈判考察了熟人推荐的影响,结果发现与陌生人间的谈判相比,买方在与熟人推荐的卖方进行谈判时,其收益反而较低,谈判后对谈判对手的信任感、谈判满意度和过程公平感也较低。本文还发现,高神经质的买方更能规避这种"杀熟"。本文的结果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熟人社会对商品交易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当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中国农村社会也在发生剧烈的变动.从传统的“熟人社会”到如今“半熟人社会”的变迁,对乡村治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乡村治理主体中的三个方面——村干部、混混和宗族组织进行了文献梳理,以此考察在“半熟人社会”背景下中国乡村治理不同主体的治理脉络.  相似文献   

5.
自然、社会都有它的常态,维持常态,防止失常,是很重要的。自生秩序原理告诉我们什么是一个常态(正常)的社会,并指出理性建构主义的全面秩序是不可行的异常(反常)社会。全面秩序的失败,是人类在构建理想社会秩序的尝试得到的深刻教训。我国制度转型的目标应当是回归自生秩序。所谓“新常态”的思考,应指向建立基于自生秩序的法治社会,应该恢复私有制的基础规则地位,将政府、执政党的公权力限制在独立的法治体系之下。  相似文献   

6.
秦晓 《经济导刊》2010,(5):10-11
从广义上讲,“中国模式”是指中国现代性社会构建的E1标和路径,即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方面的现代文明秩序。  相似文献   

7.
电影是国家名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锦华 《商周刊》2015,(6):70-71
中国电影暴露出今天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最基本和重要的问题,就是在现代化过程中付出的惨痛代价,即我们自我构建了一个中空的形体,自我形成了一套中空的价值,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陈凯歌的《赵氏孤儿》。我想讲三个自己的经验,刚好都是两年前的。前两个是我同事遇到的,让我觉得和今天中国电影所谓的文化自觉、中国故事以及在世界电影中的中国形象,似乎有某种联系。国际学术对话的语言不对等第一个故事是我在国内出席一个大概百人规模的国际学术会议。在这个会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私营企业的发展中,亲缘网络化现象已较为普遍。亲缘关系作为一种社会资本的表现形式,它对私营企业的发展有多大影响?以社会关系网络的理论为基础,以亲缘网络为切入点对私营企业的发展进行研究,通过对私企的个案剖析,充分地了解亲缘网络对私企的积极性作用及限制性作用,从而探讨一下发生该作用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所谓东亚秩序,指的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东亚国际问题所适用的,或维持国际关系的某种特定范式。如果回顾一下影响东亚国际关系的特定范式的演变轨迹,就会发现东亚国际关系是伴随着中国、日本、美国等中心国家的交替变化而不断被重新规定的。所以,本文拟通过考察中华帝国、日本帝国及美利坚帝国所主导的东亚秩序的形成、膨胀与消亡的过程,来分析各时期东亚秩序的历史特点。  相似文献   

10.
市场经济中各行为主体需要在秩序、道德、文明的框架下运行。从委托-代理理论视角分析,中国社会转型期存在着严重的诚信危机。诚信问题首先是一个社会交往过程中的道德问题,更是一个经济学问题,需要从政府行为、组织者行为和个人行为等三个层次重构信任大厦,形成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