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3.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光伏发电,然而目前的财政补贴和单一电价的扶持方式不足以实现其大规模发展。光伏大国——德国在2000~2011年间通过一系列政策调控,实现了光伏快速发展,同时光伏电价逐渐由50 Euro cent/kWh下降到20 Euro cent/kWh,降幅达60%,逐步接近市电价格。文章深入解析德国光伏的发展历程,利用投资与回报的分析方法,研究了德国光伏政策对装机量和光伏电价竞争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德国以清晰、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为基础,分起步、发展及调整三个阶段调整光伏电价,促使其累计装机量增加了325倍,上升至24 820 MWp。另外,德国采用全国终端用电客户分摊绿色电力成本的方式代替财政补贴,使其发展更具可持续性。借鉴德国经验,中国应该按光伏现有规模完善其电价体系,刺激光伏发展,同时,通过明朗的扶持政策增强光伏投资信心,构建稳定的投资回报预期。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便是有助于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发展速度加快,因此便可知太阳能在未来很有可能是化石类能源的代替物.虽然其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但是在现在还是存在着诸多问题.若是光伏发电产业没有和政府政策紧密相连,这样便会导致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在实际发展遇到诸多困难.因此本文便是着重对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政策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平准化成本评估模型,对中国29省份/直辖市/自治区煤炭发电技术和光伏发电技术的成本差异和竞争态势进行了研究,报告了中国煤炭发电和光伏发电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通过定量化成本评估方法,对中国29省份/直辖市/自治区的煤炭发电成本和光伏发电成本进行对比分析,反映了煤炭价格、太阳能资源分布、弃光率以及储能成本等多种不确定性因素对煤炭发电成本或光伏发电成本的影响,得出我国不同地区煤炭发电和光伏发电的成本存在差异但目前煤电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占据成本优势等基本结论,提出了未来中国应充分考虑地区差异、协同发展煤炭发电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等政策建议,以期实现为政府制定电力发展规划提供决策依据或参考的研究目的。 相似文献
6.
德国光伏发电再创纪录:5月22日以及23日,该国峰值的光伏发电量超过22GW(十亿瓦特)/h,相当于即时该国用电量的一半。这个面积比中国云南省还小、年日照小时数与浙江省相近的国家,却有着全球最大的光伏发电装机数量-26GW,其中近90%的电站都是用户端的屋顶电站,更可观的是,这90%的装机都是并网发电。 相似文献
7.
能源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基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伴随着化石能源因日益枯竭而不断涨价,太阳能作为一种高效的可再生能源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利用.本文从太阳能技术、市场前景等方面综述了光伏发电产业的利用现状,针对我国具体市场环境和对未来的光伏发电市场对我国的光伏发电前景进行展望,为我国未来光伏发电市场的有序开发和行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差别存款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和可变的LTV上限作为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代表,利用中国商业银行2003-2012年的微观数据,采用系统GMM方法实证检验了这两大工具在抑制商业银行信贷扩张、杠杆率变动及其顺周期性中的作用,评估了中国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有效性。研究显示,这两大工具能够显著影响中国商业银行的信贷增长和杠杆率变动,而且通过其逆周期调节,能够有效降低银行信贷扩张和杠杆率放大的顺周期性,中国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调控是有效的。由于其传导机制的不同,准备金率的调控效率在不同类型银行间的差异相对较小,可变的LTV上限对五大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效力则要高于城商行和农商行。研究结果为构建中国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科学有效地实施宏观审慎政策提供了经验证据支撑。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世界各国对太阳能光伏产业扶持政策的竞相出台,中国政府也已经从战略层面发布了众多太阳能光伏产业政策,以此促进光伏产业更好的发展。通过整理2002—2012年间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政策,并对中国光伏产业政策作进一步梳理与分析,得出了其生产政策过多,研发政策不足与政策内容单一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创新是提高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方式,我国各级政府均高度重视并出台系列政策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四川省承担着西部地区转型探索的重任,为全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贡献了宝贵经验.从政策文本分析视角,构建政策工具—企业生命周期二维分析框架,借助NVIVO11和UCINET等软件对2012-2020年四川省颁布的82份创新政策文件进行政策内容量化分析,研究发现四川省对创新给予了全方位激励和规制,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政策发布数量呈现平稳到快速增长再到缓慢回落的趋势,政策效力偏低且可操作性不强;政策颁布主体虽呈现多元化态势但联系不够紧密,形成两个小群体,即以科技厅、财政厅、发改委为代表的执行主体,以及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省委办公厅为代表的规划主体;政策工具应用存在过溢或缺失,呈现重供给、轻需求的工具偏好,政策工具作用目标取向模糊;工具应用与创新主体生命周期不匹配,工具内部结构分布不均衡. 相似文献
11.
我国生物质直燃发电的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生物质发电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化和商业化程度较低,有关政策及激励措施的支持力度不够。当前,可从以下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规定对所有清洁能源一律确保其发电量全额上网,允许不同所有制的企业进入生物质发电领域;调整上网电价;做好资源调查和评价,编制发展规划;加大财政投入和税收优惠力度;支持技术研究开发和设备制造;建立设备检测认证体系,制定技术标准和规范规程;推行绿色电力配额制度和认购制度。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ffects of alternative waysof using external cost estimates to regulateinvestments and generation in the electricityproduction sector. Starting from the existing system,four alternatives are considered: emission taxes forthe utility and for independent producers, emissiontaxes limited to the electric utility, emissionpermits limited to the electric utility and finally asystem where only investments are regulated, anddispatch is not. Taking external damage estimates fromthe literature, these alternatives are compared usinga dynamic partial equilibrium model of the Belgianelectricity market for the period 1995–2034. Theefficiency and distribution effects of the alternativeenvironmental policy instruments are quantified. 相似文献
13.
文章发展了一个关于由本国企业组成的中间品策略性采购联盟与外国垄断性供给者进行集体谈判的模型一—该模型以中国的制造业外包服务,即出口加工贸易实践为基础,其中,中间品的采购价格与数量通过有效的Nash谈判过程同时决定。当采购联盟的效用函数的数量弹性高于(低于)价格弹性,则该联盟的偏好为数量(价格)导向的。文章证明:(1)当本国与外国的中间品与最终产品贸易具有互补性时,政府贸易政策调整的价格、数量以及福利效应是不确定的,它们依存于本国采购联盟的偏好、最终产品需求曲线的弹性与曲率、外国企业的技术以及生产专业化程度;(2)政府贸易政策的干预功能与企业策略性联盟的自主调整功能存在重叠与冲突。 相似文献
14.
Ratna K. Shrestha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1998,12(4):497-505
Baumol and Oates' propositions, the irrelevancy of benefit uncertainty and the importance of cost uncertainty on the choice between a tax and a system of marketable permits, are limited to a large-number case in which the opportunities for victims of pollution to participate in a permit market are non-existent. However, with the evolution of environmental groups and coalitions of victims in neighborhoods, the large-number case can easily transform into a small-number case. This paper shows that when the pollution standard, set at what appears to be optimal ex ante, is excessively lenient, the system of marketable permits offers such groups a flexibility to buy pollution permits in a competitive market and destroy them until the optimal solution is realized. In the reverse situation, however, Baumol and Oates propositions are unambiguously valid. 相似文献
15.
我国生物质发电产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质发电是一种环境友好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模式,在我国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的颁布,近年来生物质发电产业发展迅速,总装机容量实现翻番,但企业经营状况并不好,由于成本、技术、政策等多方面原因出现了大面积亏损局面,致使其发展陷入瓶颈。首先对当前生物质发电相关的法律政策体系进行系统介绍,然后结合生物质产业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环境保护各种政策工具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环境污染是一种负的外部性,如果任由市场自由调节,其结果不仅不利于社会目标的实现,而且从长期看也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政府必须进行干预。而在政府干预的各种政策工具中,不同的政策工具其特点与适用条件是不同的,政府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工具。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各种政策工具在解决环境保护问题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分析与论证,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相机抉择原则在我国宏观调控中的实际运用,运用时间一致性、趋势性研究,对中国财政政策与经济波动的关系进行分析,从制度背景、国情实际、自身特性及操作难度等方面分析相机抉择在运用过程中产生宏观调控实际效应偏差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文章对风、光发电的生态影响进行了整体、全面的研究。首先,构建了分析风电和光伏发电对生态系统影响的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SD)模型,并提出一种改进的耦合协调度模型;然后,以甘肃省为例进行SD情景模拟;最后,评估了多政策情景下甘肃省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风电技改增效和光伏发电技改增效更有利于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通过理论分析论证了甘肃省现行风、光发电政策的科学性,并为进一步发展风、光发电从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和Johansan协整检验,对中国货币政策工具之间协调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货币政策工具的各项指标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依存关系,而央行贷款利率始终能有效地抑制外汇占款,因此应加强货币政策工具的配合使用及合理控制外汇占款. 相似文献
20.
Hidetaka Yoshimatsu 《New Political Economy》2013,18(3):395-419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formation of free trade agreements (FTAs), this article seeks to examine the factors that caused the gap in Japan and China's relationship with Southeast Asia to emerge and expand in the new millennium. In order to address this question, the article focuses on China and Japan's diplomatic styles and domestic political institutions and examines how these two elements influenced negotiations on the formation of FTAs, as well as the evolving perceptions that the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have of these two states.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Japan and China possess different kinds of weaknesses in implementing feasible external policies – a lack of policy decisiveness for Japan and weak policy credibility for China – which have resulted from the operation of domestic political institutions. Given these differences, while China implemented pragmatic diplomacy that helped improve its policy credibility, Japan's bargaining diplomatic style did not serve to rectify its weak policy decisiveness. Such differences in their diplomatic approach have led to the differing influence of these two states on Southeast Asia.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