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经济地理》2021,41(5):176-185
乡村居住形态演变是乡村转型发展的重要表征。在科学界定乡村居住形态的内涵基础上,选择长沙市近郊10个村落为样本,基于网络数据平台,运用数理统计与可视化方法,识别该地区乡村居住形态于转型期呈现的演变特征。结果显示,其居住形态呈现出高度依赖城市生存的生产近距兼业化,面向现代需求的生活方式城镇化、基于价值输出的产—居空间功能重组化、源于城乡流动的社会网络关系松散化等表征关涉到了乡村从文化观念到空间营建转型的多个维度,且最终都呈现在物质空间的各个层面上。进而,从国家战略调整、产业转型升级、乡村社会网络重组及多元文化冲击等方面研究乡村居住形态演变的机理,从而预判大城市近郊乡村居住形态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2.
以“居住场势”理论为指导,采用“居住场势”度量法和三维空间分类法,建构一种功能导向的乡村聚落景观空间重构模式识别方法,并以厦门市灌口镇为典型案例区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研究区乡村聚落“居住场势”分量地域特征差异明显,近郊型村落生产分量和生活分量明显高于远郊型村落,中心村落生活分量和生产分量分布特征基本一致;灌口镇乡村聚落景观划分为4种空间重构模式区,分别为Ⅰ类生态涵养式重构模式、Ⅱ类乡村社区化重构模式、Ⅲ类乡村产业化重构模式和Ⅳ类生态约束发展型重构模式,且不同的重构阶段,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差异显著。研究认为,以“居住场势”理论为指导进行乡村聚落景观空间重构模式的设计,充分考虑了乡村聚落景观的功能导向与资源禀赋,可为乡村景观规划编制提供技术支撑和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3.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residential differentiation)是城市居民不同类型的居住场所在空间上的分割。对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最早源于20世纪初的古典人文区位学的空间理论,但真正将其纳入主流经济学研究框架的还是20世纪60年代新古典经济学派的空间理论。国外大量统计研究表明,决定现代工业化城市居住分异的主要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地位和生命周期等。因此,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必然和城市的经济发展,特别是房地产市场经济有很大关系。居住空间分异的形成受宏微观经济的影响,这一点已经达成共识。以经济学为切入点,对西安现在的居住空间分异格局进行剖析,希望能为分析西安房地产市场等提供科学的分析工具,并对全国范围内的古城改造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乡村人居环境是乡村居民生产劳动、生活居住、休闲娱乐和社会交往的空间场所,包括乡村居民居住、生活和活动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人工环境,涉及乡居民生产生活的物质环境和非物质环境。近30多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中国乡村人居环境已经有了较大范围和一定程度的改善。从总体上看,尤其是国家实施新农村建设政策后,乡村人居环境变化较大,东部发达地区相对于中西部地区乡村人居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持续推进,现存老旧小区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对于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更新城市空间以及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都具有积极作用。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现场调研以及调查问卷等方式,发现各地老旧小区改造所需资金主要依赖财政补贴,资金缺口巨大,导致大多数改造内容深度不够,改造成果与计划改造目标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距。为缓解老旧小区改造给财政带来的资金压力,提高老旧小区改造质量,建议老旧小区改造管理部门通过优化土地管理制度、明确社会资本准入条件以及完善治理相关法律法规等措施,引入社会资本助力老旧小区加深改造内容以及参与改造后运营管理,发挥社会资本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幅提升老百姓居住生活条件,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实现城市空间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6.
农业是我们生存的基础,而土地是农业的基础和命脉,解决好土地问题就是加强国家基础的基础,是强基、固基之举,既是底线思维,又是战略安排。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为乡村发展全要素的现阶段,包括对以乡镇为基准单位的域内国土资源规划、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整治、农村居住改造、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乡土文化建设、一二三产业发展等。进一步全面发展乡村要素,应充分挖掘乡镇域内的资源禀赋与发展要素,充分发挥域内主导优势要素耦合辅助发展要素,对闲置、利用低效、生态退化及环境破坏的区域实施国土空间综合治理,结合外在政策动力激活域内乡村发展内在动力,从而形成经济、文化、生态、生活、生产等良好效益,进而实现乡村要素发展的最终目标,即实现乡村振兴策略,从乡村要素出发到推动乡村内核动力促进全要素发展,构建城乡融合一体化格局。  相似文献   

7.
郭晓东  张启媛  马利邦 《经济地理》2012,32(10):114-120
乡村聚落是乡村地区各种形式的人口居住场所,是乡村人口空间分布的载体。以地跨陇东黄土丘陵区与西秦岭山地的天水市麦积区为实证研究对象,运用GIS与统计分析方法,计算分析了麦积区乡村聚落的景观指数、规模等级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①麦积区乡村聚落斑块面积相差悬殊,中小型聚落占主体;②分布呈现"北密南疏"格局,聚落分布的河流与道路指向性十分明显;③海拔和坡度对聚落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影响,海拔1 000—1500m和坡度5°—15°的范围是聚落的密集分布区,聚落随高程和坡度呈显著的正态分布;④乡村聚落的形成、发展及空间分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是乡村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人文社会因素是乡村聚落发展及空间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8.
王颖 《江南论坛》2013,(4):27-29
我国正处在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时期,这对于近13亿人口中占9亿的农村人口来说,涉及的问题是方方面面错综复杂的。其中,关于农民居住的问题是最基本问题之一。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大约每年1200万人口从乡村转移至城市。快速城市化地区乡村空间的发展面临的种种问题,最终将严重影响到乡村居民——"人"的生活及发展,而且还会反过来阻碍城乡区域的和谐发展和环境优化。因此,对于乡村空间的重构,既要兼顾城市与乡村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地区乡村发展迅速,以乡村工业为核心的"苏南模式"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典型,乡村工业用地也成为乡村用地的重要组成,探索乡村工业用地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形成机制对于丰富乡村地理学有一定的价值。文章以常熟市为例,在获取乡村工业用地空间矢量数据基础上,分析了乡村工业用地的空间分布特征、产业类型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镇域尺度下的乡村工业存在"大分散、小集聚"的分散格局;水陆交通对乡村工业有一定的集聚效应,表现在水陆交通两侧的乡村工业用地远高于其它区域,且各类型、各等级的影响不同;农村居住用地与乡村工业用地的时空距离主要集中在5~15min内,体现了居住与工作"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空间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政策因素和地方实际,提出乡村工业用地的影响因素、内在机制以及乡村工业用地整合建议。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是一场发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声势浩大的社会改造运动。当时,参加这场运动的相关社会团体有600多个,有1000多乡村建设实验点分布在全国各地。这场社会改造运动兴起后,引起社会上的巨大反映。就连在当时知识分子中具有巨大影响力的《独立评论  相似文献   

11.
基于“格局—过程—影响—可持续性”的研究思路,探究了2000—2018年京津冀都市圈内“三生”空间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表明:都市圈内“三生”空间变化显著,各用地类型间发生了复杂的土地利用转移,其复杂性体现在不同时期内地类主要的转化方向和速度不同,以及同一时期不同地点的转化方向不同;都市圈内生产空间减少,生态空间和生活空间增加,生产空间大量转为生活空间是土地利用转移的主要趋势;京津冀都市圈“三生”空间分布呈“双轴一主一副”格局且较为稳定;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得出,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效益低下是推动“三生”空间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制约“三生”空间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问题分别为耕地严重流失和农村生活用地比重过大,应通过基本农田保护、农业技术革新以及土地整治等政策规划和技术的提升优化“三生”空间利用与布局。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在持续发生的大规模乡城迁移背景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养老保障的供给方面看,人口乡城迁移有助于提高农村地区老年人的经济保障水平,但在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会有所欠缺。农民从农村走向城市,不仅提高了人均收入水平,而且在经济上为农村地区开展社会养老提供了可能。事实上,人口乡城迁移在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加快了我国农村地区养老观念的转变和养老保障体系的重建。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快速城镇化的影响下,新型乡村社区公共空 间地方性丧失、过度城市化、缺少人文关怀等现象突出。针对 这一日益尖锐的“人地矛盾”,场所依恋作为跨越学科领域的 综合性概念,近年来成为较热的研究话题。通过文献梳理和纵 横分析,首先厘清乡村公共空间和场所依恋的研究进展和发展 趋势,尝试从“人的情感”角度出发,对乡村公共空间和场 所依恋相互联系进行研究综述,进一步对乡村公共空间营造中 “场所依恋”的作用逻辑、关键机制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方 向进行系统梳理。研究发现:相较城市公共空间而言,乡村公 共空间与场所依恋的关联研究较少,文献更多还是理论的阐述 和形成表象的分析,场所依恋与乡村公共空间的关联性及作用 路径较为模糊和主观定性。未来在识别乡村中的重要恋地空 间,探索具有乡村生态、生产和生活特征的公共空间要素与场 所依恋关联机制,明晰触发恋地情感的乡村公共空间特征和准 确把握乡村居民场所依恋的驱动要素等方面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与潜力。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住房政策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中国城市住房市场中存在明显的分割,"城中村"等居住环境恶劣的"非正式"住房容纳了大量农民工。通过构建一个农民工住房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本文发现,针对农民工的单纯住房数量的供给在低端产业占主导时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明显,但在高技能产业比重逐渐增加时其效果逐渐衰减。相反地,改善农民工居住环境的政策能够使住房供给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具有可持续性。同时,这类改良政策能够减少潜在的社会冲突所导致的社会资源非生产性损耗,使得分给城市原有居民的"蛋糕"份额也会变大,因此有希望成为一个可以自发实现的内生政策变迁过程,既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又有利于实现城乡融合和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5.
宅基地流转是优化农村建设用地管理的重要途径,也涉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居住方式转变等问题。目前进城农民工放弃宅基地现象较为普遍,引起学界关注,有关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日增,但是对于不同代际农民工退出宅基地意愿差异分析并不多见。基于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本文在杭州市城区浙江籍农民工退出宅基地意愿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利用SPSS的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不同代际农民工退出宅基地意愿的影响因素。本文研究发现,不同代际农民工的推力和拉力因素影响程度不同,从而表现出不同的退出意愿。本文建议针对影响因素的差异性,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通过增强农村推力和城市拉力,减弱农村拉力和城市推力,引导农民工退出旧宅基地。  相似文献   

16.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全面改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等各个领域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特别是近期提到的新农村建设,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大,使得城市和乡镇的距离越来越近。农村同城市不同,保持着丰富的中国情结,深厚的传统文化命脉,在城市化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如果不对文化景观加以保护,那么蕴含在广大农村的文化积淀就会随之而去,使城市越来越国际化、现代化,而就会越来越缺乏地域感、领域感。因此,对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发展最终关系到国家整体新农村规划战略的成败。  相似文献   

17.
针对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年贷款增长率远低于政府农业年度补贴增长率的现实,本文构建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并基于农户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农业补贴依次对非正规金融市场和正规金融市场形成挤出效应;政府提高贷款利息虽可压缩非正规金融市场的生存空间,但却会引致农户福利流失;非挂钩性农业补贴会强化(弱化)非正规金融市场(正规金融市场)的挤出效应。因而,政府不应单一地寄希望于制度创新,而应更多地关注农业补贴对农户借贷决策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heterogeneous impact of a rural road improvement project on the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living standards of households in Morocco. Road pavement improvements are expected to promote better market access, encourag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and create opportunities for new economic activities. However, benefits may not extend evenly across different groups, and the distributional consequences call for careful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We employ a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DID) estimation using a household-level panel dataset collected under a quasi-experimental setting in the 2010s. We classify households into three groups based on asset holdings (rich, middle, and poor). We provide several new findings. Firs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or sales for all groups. Second, rich households increased hired agricultural labor and began paid employment while middle households started new family businesses. Poor households, however, did not enjoy these new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except for a marginal increase in family businesses. Third, due to shifts in employment, the rural road renewal project improved household consumption 3%–4% annually for rich and middle households, an impact not clearly seen among poor households. Thus, our findings show that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rural road improvement might not be well-inclusive.  相似文献   

19.
公共财政视角下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城乡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救济制度。目前,中国的城乡低保制度存在着资金筹集主体缺位,基层政府财政亏损严重,管理难度大等现象及一些具体的制度运行问题。应切实加大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强低保制度的规范化、法制化,实现城乡低保制度一体化。建立综合性的社会救助体系。实现低保工作系统化。  相似文献   

20.
在快速城镇化中,城市与乡村之间相互影响,且乡村在这个过程中一直处于弱势。乡村景观包含人工与自然环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乡村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集中体现,其中经济类型对于乡村景观的影响最为深远。新型城镇化相较于传统城镇化,更加强调人的在地城镇化,以改善乡村的经济条件为首要任务,以产业融合作为主要途径,因此乡村的经济结构必将发生转型,乡村景观也势必会因此而变迁。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依托网络和物流的“淘宝村”经济发展模式成为越来越多农村实现在地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创新与传统文化虽不是矛盾,但也存在不可避免的冲突,空间生产理论清晰地阐释了经济发展决定空间模式,因此,如果在经济发生转型之后,空间没有响应,那激化的矛盾对于乡村景观将是毁灭性的,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自身的适应性而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