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特征与开发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关于农史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农业考古等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而对于农业文化遗产方面的研究则相对薄弱。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及其动态保护思路。文章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研究现状入手,提出旅游开发是对其进行动态保护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并从农业文化遗产地的聚落属性、社会属性、经济属性、文化属性和生态属性等方面,全面分析了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价值,初步设计了三种旅游开发模式,提出了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前、开发中和开发后的全方位规划保护需要注意的问题,以期能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旅游开发和利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之一。台州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开发和保护上还不够深入有效。因此,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台州应积极采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对策,以求得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3.
为引导、促进、规范我国的非物质文化旅游产业,应由国务院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条例》,确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属性,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本真性、整体性、活态性、就地性原则。管理体制方面,主张由旅游主管部门和文化主管部门共同组成联席会议,协商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管理中的重大问题;保护制度方面,应依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以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旅游业发展的实际,设计具体可行的保护制度;经营模式方面,建议采行特许经营模式;行政指导方面,应对相关行政指导作系统的立法安排,涵盖行政指导主体、行政指导方面,应对相关行政指导作系统的立法安排,涵盖行政指导主体、行政指导方式、行政指导程序、行政指导的保障措施、行政指导的法律责任等事项。  相似文献   

4.
周翔  王娜 《时代经贸》2011,(20):152-152,155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农业旅游活动在全国逐渐兴起。当专家学者们在讨论“农家乐”、“观光农业”、“田园农业”、“乡村旅游”等概念时,农业旅游以它强大的生命力和通俗性悄然传遍全国。文章回顾了农业旅游的背景,阐述了当前农业旅游运作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5.
于洪 《经济研究导刊》2011,(20):86-87,153
雍和宫是北京保存完好的藏传佛教寺庙。它以其特殊的历史和宗教地位保存下了多民族文化融为一体的宗教建筑、法物法器、佛像艺术等等,其文化内涵博大精深。目前,旅游热潮的持续升温和大批海内外游客的蜂拥而至,使雍和宫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尤其在春节、农历的每月初一和十五,敬香的善男信女倍增,使其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因此,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及措施,以期缓解旅游开发与文化遗产保护二者的矛盾,最终达到双赢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梯田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潜力评估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构建了梯田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潜力评估体系和市场吸引力—承载力评估模型,并以湖南紫鹊界梯田为例,通过专家和游客问卷调查与评估打分得出其旅游资源潜力级别为:市场吸引力高,承载力中高,适合旅游开发。同时也发现其存在着资源较单一、资源内涵挖掘不够深入、农耕体验活动少、可进入性差、旅游服务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社区参与性不强、知名度有待提高等问题。本研究可为紫鹊界及其它梯田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经济地理》2021,41(6):232-240
浙江农业文化遗产丰富多样。文章依据浙江各地农业文化遗产的特征及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和历史演进将浙江省农业文化遗产分为9大农业文化遗产区。浙江省农业文化遗产具有美学、生态学等多重价值,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开发应该注意对其本底价值、直接应用价值和间接衍生价值的区别对待。文章构建了浙江省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评价体系并定量评价了浙江省内8项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运用增长极理论重点研究了浙江省内8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供给增长极、旅游需求增长极、旅游客源市场潜力和旅游需求增长极的效用等,并在此基础上对浙江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开发策略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浅谈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弘欢  杨杰 《时代经贸》2007,5(5X):96-97,99
本文分析了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时代背景、以及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提出了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9.
郭利峰 《经济论坛》2012,(8):126-127
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量上居少数民族前列,是蒙古族宝贵的财富,对其进行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从保护和社会效益的角度提出了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设想.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时代背景、以及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提出了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1.
中国悠久的农业文明发展史留下了丰富的农业遗产,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农业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亟待提高认识,处理好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农业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以活态保护和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为原则,在发展思路上和各类物质或非物质遗产项目的申报相结合,和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相结合,从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入手。农业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典型模式有生态农业观光园,结合地方农业特色举办节庆活动建设休闲农家乐基地,打造乡村旅游度假胜地。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安全、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民族文化的血脉传承。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濒危、失传的重大危机,抢救和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刻不容缓。应通过确立以保护为主、辅以开发利用的具体指导思想,建立有效的传承机制等措施来加强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文化遗产分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强调一个民族或群体的精神层面,但是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过于重视其文化生产的层次而忽略了观念层次。文章提出了精神文化遗产的概念,分析了其在旅游开发中的作用,并以安仁古镇为例分析了如何保护与利用精神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4.
文化遗产型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文化大国,文化遗产极其丰富。文化遗产逐渐成为最具核心竞争力的旅游资源,但由于文化遗产旅游的特殊性,目前的旅游开发模式不能有效地解决文化遗产旅游所产生的各种矛盾,阻碍了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政府主导社区参与的发展模式集合了以往开发模式的优点,满足文化遗产型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区域旅游资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陈天培 《经济经纬》2006,(2):124-127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到底应怎样理解,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时应当遵循什么基本原则,它与区域旅游资源的内在联系具体表现在哪些层面,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和思考便是本文试图着力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意大利文化遗产保护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大利不但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而且高度社会化的保护意识、完善的法律制度和先进的保护技术等,使它的保护理论和实践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建设经历四个阶段,设置不同机构的多方参与及协作机制,通过对古建筑的修缮、城市环境的保护和现代功能的引入,促使意大利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获得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7.
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阐述了在广西不同生态条件下以发展生态农业来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崇左市县新福生态养殖场的发展表明,利用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针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8.
针对铜陵的工业历史和现状,参照城市理论研究之城市史、城市空间结构的观点,拓宽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思路。依据《下塔吉尔宪章》工业遗产的价值认定与记录及研究的重要性、立法保护等项共识,探讨铜陵保护历史工业遗存和提升城市发展活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的选择与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合理利用其价值已形成一股热潮.保护和开发是一对矛盾.一方面,适度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过度的开发可能对文化遗产造成损害或破坏.因此,在对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时,其选择和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既有利于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又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