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连增  李超  胡慧杰 《财贸经济》2021,42(10):147-164
作为各国文化交流和经贸往来的重要纽带,国际友好城市的建立为中资企业"走出去"创造了良好条件。本文通过匹配2008—2019年国际友好城市结对数据和Zephyr全球并购分析交易库,实证检验了国际友好城市的建立对中资企业跨国并购金额、并购次数和并购成功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国际友好城市的建立显著提高了中资企业跨国并购的总金额和并购次数,而对并购成功率的影响并不显著。通过对并购东道国和并购企业的特征考察发现,国际友好城市的积极影响对不具有儒家文化背景的国家更为明显,对非国有企业和服务型企业跨国并购的促进作用更强。机制检验表明,国际友好城市的建立可以通过加强中国与东道国间的信息交流、提高东道国对中国的文化认同感、降低两国间贸易成本这三条途径,对中资企业跨国并购产生促进作用。因此,在我国加快构建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背景下,必须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国际友好城市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国际并购是近年来中国企业较为热衷于探索的一种国际化经营方式,不但可以实现企业资源优化配置,更有利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本文就对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并购活动进行了思考,同时提出了具体的深度发展思路,以此提高中国企业参与跨国资本并购活动水平.  相似文献   

3.
我国跨国并购活动发展时间较短,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竞争愈加激烈,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活动也随之增多,目前,在国际跨国并购中,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已经占有重要地位,但在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增涨的同时,跨国并购存的风险逐渐增多,很可能影响企业的发展与生存。本文将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存在的风险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财务风险管控进行简单的了解,并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财务风险管控措施进行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金融自由化获得巨大发展以及各国外资管理政策更倾向于自由的形势下,国际资本的跨国流动日趋活跃,跨国并购作为世界各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之一,逐渐替代了跨国创建而成为了跨国投资的主导方式。随着中国经济曰趋活跃,中国企业也面临着进行跨国并购的问题,如何引导中国企业进行有效的跨国并购,在现阶段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跨国并购的迅速增长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近些年来推动FDI的动力主要来自于跨国并购,且跨国并购显现出主体多元化的趋势。跨国并购虽然仍以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并购为主,但这次明显呈现出向发展中国家拓展的趋势。中国加入WTO后,已经成为国际并购的热点地区。然而,中国企业不再只是被并购的对象,同时也作为并购走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回顾世界和中国跨国并购的理论成果后,针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决定因素,在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和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实际,提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动因模型,并就不同动因总结出了各种并购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7.
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指引下,致力于通过海外并购的形式开拓国际市场。然而由于公关能力的孱弱,这一过程异常曲折,具体表现在:主动公关意识不强、公关时机把握不当、公关对象定位不准、公关形象塑造不佳。中国企业只有增强意识,重视公关;提前准备,主动公关;明确对象,分别公关;倡导融合,双赢公关,才能有效化解并购风险,确保交易成功。  相似文献   

8.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艳 《商场现代化》2007,(7):131-132
近年来,跨国并购作为国际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式,受到了中国企业的青睐,可谓是风起云涌。然而,中国企业大规模并购中却不乏失败之例。本文分析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从并购的一般程序的不同阶段探讨了企业海外并购需注意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中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几点技巧。  相似文献   

9.
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对国际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强。然而跨国公司的复杂性导致了跨国公司并购问题很难通过单一的母国法律、东道国法律加以规制。通过对中国《反垄断法》、《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及其他国家反垄断法关于市场支配地位、相关市场、申报条件的分析,认为跨国并购法律规制操作性的困难决定了跨国公司并购需要进行国际协调,并对跨国公司并购法律规制国际协调的路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朱勤  刘垚 《国际贸易问题》2013,(8):151-160,169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通过实施跨国并购以获取全球要素、拓展国际市场。但现实中,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往往难以获得理想的绩效,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有助于清晰认识企业如何提高跨国并购战略的有效性。本文利用Zephyr全球并购交易分析库,选取截至2011年的相关数据,对2000至2008年在沪深上市企业发起的跨国并购交易为研究对象,通过多层面的综合考察,实证分析了影响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绩效的因素。结果显示,东道国的制度环境越不完善、并购双方文化差异性越小、企业自身规模越大、并购规模越大,则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绩效越好;反之,则并购绩效越差。除上述因素外,企业的财务风险和企业年龄对跨国并购绩效也存在影响,但影响程度相对较小。由此,本文得到了一些颇有意义的结论和启示。  相似文献   

11.
跨国并购是目前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重要形式,基于扩展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以吉利汽车收购沃尔沃为例,分别从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内部化优势、要素整合优势和速度优势五个方面,较为系统地分析了中国汽车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动因。  相似文献   

12.
一、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背景 20世纪90年代开始,第五次并购浪潮席卷全球,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以强化市场地位、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等为目的的跨国并购成为国际资本运动的主要形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在走出国门、迈入国际市场,走国际化经营之路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相似文献   

13.
王艳 《商业科技》2007,(3S):131-132
近年来,跨国并购作为国际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式,受到了中国企业的青睐,可谓是风起云涌。然而,中国企业大规模并购中却不乏失败之例。本文分析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从并购的一般程序的不同阶段探讨了企业海外并购需注意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中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几点技巧。  相似文献   

14.
随着企业国际化经营实践的深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把跨国并购作为对外直接投资、开拓国际市场的新策略。本文从新建投资的理论视角,分析了跨国并购在我国发展的原因,以期对我国参与跨国并购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战略构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随着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实践的深化,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把跨国并购作为对外直接投资、开拓国际市场的新策略。本文详细阐述了我国企业实施跨国并购的现实基础、目标及预期绩效,分析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实障碍,在此基础上从宏、微观两个层面提出了推动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始于20世纪80年代,进入21世纪后日益活跃,呈现上升趋势,跨国并购交易数量和交易金额也快速增长。跨国并购已成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主要方式。通过阐述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及特点,分析我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中存在的问题,如对目标企业缺乏科学全面的信息评估、跨国并购主体整合能力不足、跨国并购成功率不高,进而提出加强与东道国的沟通;提高对海外市场信息的评估质量;加强事前战略策划和整合中的人才参与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一、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分析 (一)国际动因 跨国并购是国内企业并购的延伸,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企业的兼并和收购。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中,企业并购已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发展了一个多世纪,作为直接投资的一种普遍方式,跨国并购却是起始于二战以后,在上世纪60一70年代迅速发展,并且在8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第四次企业并购浪潮中,掀起了第一个高潮,在从1994年开始掀起的第五次企业并购浪潮中,跨国并购已经成为令人瞩目的主要角色。从起源及发展史看,跨国并购的国际动因如下: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我国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的企业,为了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诸多中国企业通过跨国并购来实现自己的国际化战略。本文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通过分析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及并购动机,进而研究分析了我国企业跨国并购过程中遇到的风险,并对我国企业如何防范并购中出现的风险寄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黄江伟 《浙商》2008,(6):67-68
“中国企业来了!” 这是近几年国际市场对中国企业高速发展与扩张的惊呼。“国际并购”、“跨国重组”似乎在很短的时间里,由书本上的一种名词解释演变成身边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对于中国企业的国际并购与重组,政府、公众、媒体都给予很高的评价与掌声,甚至一些企业曾被渲染成商战竞争中的“民族英雄”。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世界范围内并购浪潮的持续,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选择"走出去",通过跨国并购参与到国际贸易合作与竞争中去。近年来,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逐年攀升,其并购总额在世界跨国并购总额中举足轻重。通过对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发展现状进行总结,深入探讨其实施跨国并购的动因,在此基础上从正负两方面分析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