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我国有近7亿人居住于县域,其中居住于城镇区域的约2.5亿人,占总城镇人口的近30%,推进县域就地城镇化已经成为趋势,而县域的城镇经济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为了使大城市和小城镇更好地协调发展,文中使用县级栅格灯光面板数据来刻画经济发展水平,就当下中国大城市对小城镇的经济发展的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当前中国大城市对小城镇的经济效应主要表现为溢出效应,其效果强度随地理距离增加而减弱;大城市经济发展程度越高,其促进效果越强,但是这种促进效果的增长会逐渐减弱;中国大城市对小城镇在东部地区的溢出效应强于中西部地区。据此提出政策建议:要强化发展县域城镇过程中的大城市带动作用,拉近县级城镇到主城区的经济距离,重视中西部地区城市群的基础设施建设,达到协同发展,促进城镇化经济稳步增长。  相似文献   

2.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新型城镇化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能够畅通生产和消费的各个环节,是实现供需匹配,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本文基于2009-2019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数据测算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分析新型城镇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消费升级在两者中的中介作用机制,并进一步检验区域和企业所有制异质性。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消费升级在二者关系中存在中介效应。新型城镇化能促进东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消费升级的中介效应仅在东部地区显著;新型城镇化对国有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促进作用更大。因此,在新型城镇化推动下,引导居民消费升级,是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各种极端天气频发,各个国家各个领域对低碳发展道路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我国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已成为许多超大城市发展的议题。超大城市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急需建立一个专门针对超大城市的绿色低碳发展评价体系,并衡量已取得的成就,对超大城市绿色低碳未来发展进行针对性地调整。本文通过因子分析构建了一个针对我国超大城市绿色发展评价体系,选取了我国三个经济区中较有代表性的三个超大城市天津、上海、广州进行对比,对我国超大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提出相关建议,即我国超大城市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要加快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城市生态建设投入、加强城市文化发展、降低能源消耗。  相似文献   

4.
高峰 《江苏商论》2013,(6):86-88
城镇化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成为去年十八大和今年全国两会讨论的热点。而众所周知,我国目前的城镇化是一种不完全城镇化,或称半城镇化。对于作为排头兵、人口已超千万的大城市而言,其半城镇化的困局如何破解,成为深化城镇化建设需重点考虑的问题。本文以天津为例,从人口统计学角度定量分析了天津市的半城镇化程度,并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从而提出了大城市半城镇化问题的破解思路,以期为大城市继续深化城镇化建设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对于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从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有效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辽宁省通过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积极发展新兴产业,最大程度利用传统产业的优势,会产生"1+1>2"的效应。基于此,本文对辽宁省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及其路径选择进行了探究和分析,首先分析了辽宁省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又分析了辽宁省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并探讨了辽宁省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相互作用机制,提出了辽宁省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以期为优化和调整辽宁省的产业结构和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段新瑜  高源祥 《商》2014,(11):250-252
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的六大任务之一-“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政策下,如何推进城镇化又快又好的发展是一个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原有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选取了60个城市2006-2011年的人均GDP、人口密度、能源强度和人均CO2排放量的面板数据,综合考虑人口密度以及人均GDP两个指标,将城市分为集约型和分散型两组,每组30个,人口密度越大说明该城市的集聚水平越高。用Eviews软件分析了人均GDP、人口密度及能源强度对人均CO2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口密度增加会带来人均CO2排放的增加,但是小城市CO2排放增加的幅度要大于大城市,即可以说明集约型的城镇化道路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均碳排放;人均GDP对人均CO2排放为正效应,经济的增长将会带来能源使用量的增多,不可避免地在这个过程中增加CO2排放;分析衡量能源利用效率的能源强度指标,增长单位GDP,小城市的人均碳排放增长幅度明显大于大城市,即大城市的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更高,集约型的城镇化道路能够利用稀缺有限的能源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河北廊坊已处于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按照“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的发展定位,河北廊坊加快构建具有引领和带动作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介绍了河北廊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其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剖析了河北廊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十一五”时期我国城镇化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十五”规划提出城镇化战略 ,至2002年末 ,我国城镇化率达到39.09% ,已超过1998年世界发展中国家38.4%的平均水平。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的重心仍在东部 ,经济发达地区出现超大城市群现象。一些大城市正积极开展城市现代化建设 ,北京主办2008年奥运会  相似文献   

9.
《商业企业》2010,(2):17-20
方 中国经济从过去以大城市为主的发展转向全国的城镇化发展,人口从大城市和农村两极走向城镇。这既解决大城市发展的瓶颈,又解决农村向城市化发展的方向.这既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调整结构的重大举措,把中国农村村落的分散形态,集合为城镇,  相似文献   

10.
通过以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研究发现:近几年来合肥高新区区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结构变动速度并不平稳,各年间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之间的变动幅度差别比较大。特定区域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结构与该区域就业和经济发展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然而在现阶段,合肥高新区区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结构变动速度并不平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结构效应也并未充分地发挥出来,因此,这就需要合肥高新区从整体出发,做出区内战略性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优化和调整区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结构,以便更好地发挥区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带动作用、先导作用以及未来的支柱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利用我国1999-2019年31个省域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产业结构升级、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从全国来看,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U”型的曲线关系,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升级处于抑制经济增长的阶段;分区域来看,不同地区的情况略有差异,其中东部、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正“U”型经济效应结果显著,东部地区现阶段产业结构升级处于其对应经济效应正“U”型曲线的右侧,有利于经济增长,中部地区现阶段产业结构升级处于其对应经济效应正“U”型曲线的左侧,正抑制经济增长,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正“U”型经济效应,但结果并不显著。(2)城镇化水平的直接经济效应尚未显现,但通过建立以城镇化水平为门槛变量的面板门限回归模型得出,当城镇化水平处于不同阶段时,产业结构升级的经济效应会发生显著变化,即城镇化通过产业结构升级间接促进经济增长,具体表现为:当产业结构升级处于其经济效应正“U”型曲线左侧时,城镇化水平的发展会减弱产业结构升级所产生的负经济效应,当产业结构升级处于其经济效应正“U”型曲线右侧时,城镇化水平的发展会增加产业结构升级所产生的正经济效应。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相应...  相似文献   

12.
重庆是一个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的直辖市,自直辖以来,近10年,经济总量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在增长,产业结构也正在向合理化方向演进,但是,从产业布局来看,产业布局过于集中于重庆主城区,周边区县生产力布局不足。这种局面长期将不利于城乡统筹的发展。本文分析了重庆市产业布局的现状,提出了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产业布局思路。  相似文献   

13.
《财贸研究》2020,(5):28-38
利用2005—2016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并结合中介效应模型检验新型城镇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直接影响和中介效应。结果显示:(1)新型城镇化促进了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制造业内部变化,但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服务业内部变化存在抑制作用;(2)新型城镇化能够通过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增加人力资本水平和提升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路径影响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及制造业内部变化,但人力资本水平的影响有限;(3)新型城镇化只能够通过提升技术创新水平间接影响服务业内部变化。  相似文献   

14.
《商》2016,(3):260-261
在对1980—2012年河南省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始指标数据进行处理与检验的基础上建立VAR模型,结合脉冲响应函数、单位根检验等数据计量方法对三者关系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现代化有正效应,农业现代化水平对城镇化水平也有一个正效应,而产业结构调整对城镇化水平的效应基本为零,城镇化水平对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效应在短期内是正的,长期内为零;比较特殊的一个结论是,随着时间变化,农业现代化水平对产业结构的效应是呈现正负交替变化的。  相似文献   

15.
刘颖 《商》2014,(33):75-75
成都新型城镇化发展在经过多年的探索之后,形成了以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的发展模式,对全国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探索做出了系统性贡献,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但是成都新型城镇化发展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发展仍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本文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背景、相关研究、理论基础出发,定位成都城市发展的现状,为成都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新疆以绿洲经济为主导,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相对较低的区域,选择何种路径模式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还存在很大争议。本文根据新疆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和实际,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焦点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并提出新疆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充分考虑新疆实际,现阶段仍需高度重视政府的规划引导作用,走加快培育发展大城市的新疆道路。  相似文献   

17.
商圈是城市竞争的关键动力,也是城市形象展示平台。西部河谷型大城市受特殊的地形地貌、环境本底、区位条件、发展机制等影响,其发展战略具特殊性。本文以典型河谷型大城市兰州市为例,在初步梳理商圈发展一般理论与规律的基础上,针对该类城市特征,提出了商圈发展的战略原则、发展路径、对策建议等,以此来思考我国西部河谷型大城市商圈发展的特质、演进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一个地区的资源禀赋是决定产业结构演进的基础条件,而需求结构的变动会导致产业结构的转换,对产业结构的有序演化具有直接推动的功能。长株潭地区的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推动了产业结构的演进,生产技术结构的进步与创新又推动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区域开发政策因素对产业结构的演进也起着推动作用,因此,研究产业结构演进的机理有助于充分了解产业结构演进的动因与制约因素,对优化产业结构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后,我国城镇化进程摆脱了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现已进入了一个较快的发展阶段.但中国走什么样的城镇化道路,是以大城市、中等城市,还是以小城镇为主一直是学术界和政策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中国城镇化道路选择研究进行综述,认为中国城镇化进程既应遵循世界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应符合中国特殊的国情,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20.
城镇化质量是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对各省城镇化质量进行了实证评价,并利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了我国城镇化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演进特征。结果表明,自2000年以来我国各省份城镇化质量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空间分布始终保持"东高西低"的非平衡形态;邻近区域城镇化发展存在"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