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地财政"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其在增加地方财力、推进城市化进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推高房价、农民失地、实体经济空洞化、诱发金融风险等很多弊端,并且这些问题日益突出,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和谐、经济稳定发展,使治理土地财政迫在眉睫。因此,要挖掘土地财政产生的制度原因,寻找破解土地财政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2.
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财政来扩充其自主支配的财政资源,将充足的财权与庞杂的事权相匹配,从而发挥其宏观调控经济的职能。但受经济、资源、社会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土地财政难以继续作为地方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政府宏观调控也相应受限。通过对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所面临的社会风险、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进行分析,预设其转型的法律路径为:以财政法律规范调整为中心,辅以土地出让管理制度和金融融资与监管制度作为制度保障,进行宏观调控层面的整体性优化。  相似文献   

3.
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模式在推动经济高速增长和财政收入超高速增长的背后,积累了财政风险、金融风险,社会矛盾激化、粮食安全风险、投资和消费结构失衡等问题,影响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和谐社会的建设.促使地方政府摆脱"土地财政"模式,关键在于改革和完善现有财政体制,构建地方政府"税收财政"模式.  相似文献   

4.
1994年实施分税制后,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不对称日益明显,为了解决财政支出困境,地方政府主要依靠土地转让、土地批租的方式来增加收入。“土地财政”既是财政窘困的无奈之举,也反映出当前土地利用制度的不足。本文对“土地财政”的形式、成因、规模和效应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地方“土地财政”问题困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旨在揭示我国地方政府土地财政问题的制度成因,并利用2001—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对其进行了经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地方一般预算收支缺口越大,对应的土地财政规模越大,这一点在中部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土地制度方面,土地违法案件查处情况中涉及的耕地面积与土地财政收入规模正相关,说明土地制度越不完善,地方政府越有扩大征地面积从而获得巨额土地出让收入的冲动;在GDP增长导向的政绩考核制度方面,人均GDP指标也通过了检验。本文的研究为促进土地财政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6.
土地财政与我国财政体制关系的经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税制改革造成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称,使得地方财政陷入困境,为了财政平衡,地方政府把眼光投向了土地。本文对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与土地财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分税制财政体制是我国土地财政的一个重要制度原因,并且两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相互反馈的作用机制。通过对土地性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支出缺口和土地性财政收入在地方财政支出的占比之间的实证分析发现,财政体制、地方税收收入体系的不完善以及结构不合理确实诱导了地方政府对土地的操作行为,并且土地财政对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具有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地方政府通过出让土地获得收益来弥补“事权下放,财权向上”带来的经济压力,土地财政的收入甚至高于政府当期预算内的财政收入。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行为,一方面促进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隐藏了许多弊端,如土地资源稀缺性、地方政府过于注重眼前的利益带来各种风险等。通过审视土地财政的问题,就如何完善土地征收与土地出让金收支制度等,从法律角度结合我国具体的实践与现实因素,为促成土地财政转型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从制度演进的角度考察地方财政融资与担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由地方政府设立融资平台公司,银行通过贷款给该公司对城市重要基础设施进行打捆贷款,地方政府以未来经常性财政收入和土地转让收益(也可看作财政收入)作为贷款偿还担保的模式已在国内广泛运用,成为融资制度自发演进的一个典型案例。这一制度演进解决了地方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当期资金不足的问题,使过去5年全国各地级以上城市的基础设施水平获得了大踏步发展。2006年4月五部委联合发文叫停了地方财政担保和打捆贷款,使这一模式的合理性受到质疑。文章从制度演进角度,对该制度演进的潜在收益、成立条件、演进路径和阻力进行了分析,肯定了该制度演进的合理性,并对未来的演进方向进行了分析。五部委联合发文叫停打捆贷款和地方财政担保应理解为控制当前投资过热和地方财政不规范条件下避免地方财政危机的权宜之计,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投融资体制改革、地方财政体制改革以及包含地方财政在内的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9.
国家通过调控土地使用,以调控固定资产投资过快的政策频繁出台,但是地方政府却因对土地财政的深度依赖,与中央政府博弈,致使土地违法严重,宏观调控政策难以很好到位.分析原因,现行土地批租存在诸多弊端.改革土地转让制度,完善现行一次性收租的政策,实行土地年租制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0.
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获得直接与间接的资源型财政收入来满足财政支出需要具有学理上的正当性。我国地方财政收入配置格局对土地财政收益的依赖与现行土地制度安排、财政体制变迁与土地收益分配权力密切相关,而且相互间形成了不断强化的利益激励兼容机制。短期内土地财政收益,特别是土地出让收入对地方政府财力仍具有很强的支撑作用,长期应以税制改革为契机,促进土地财政收益的合理转型,以更好地均衡土地财政收益各个环节的资金源分布,规避地方财源不可持续的风险,确保地方财政向可持续路径转变。  相似文献   

11.
扭曲地方经济结构近年来,"土地财政"成为各方持续关注的焦点。应通过完善公有制下的土地产权制度,增强财政体制的内在稳定性,规范地租性财政收入的分配和管理,弱化土地房产税收的一次性特征,健全土地房产公共收费制度以及赋予地方政府  相似文献   

12.
袁国龙 《技术经济》2021,40(4):77-86
国内部分学者基于土地财政的含义,认为土地财政出现的制度根源之一固然是我国的土地制度.基于此,欲破解我国目前土地财政困境,必先从变革土地制度开始.而土地制度变革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土地制度冲击方面,土地制度的冲击通过弱化土地财政影响,进而引起地方经济的波动.试图构建代表性家庭、代表性企业及政府3个部门的新凯恩斯主义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将土地制度冲击纳入其中.在此基础上讨论不同土地流转冲击下的经济产出、代表性家庭的消费、政府投资及政府债务等变量的变化,以揭示土地流转对于土地财政治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我国目前部分省市作为试点已开始征收房产税,但是我国土地属国家所有,按照我国现行土地批租制度,民众只拥有土地使用权,并且要一次性交付70年的使用费,这种地租实现方式直接导致我国房产税的征收先天不足,因此二者的协调统一关系到我国房地产开发商、消费者及政府三方之间关系的稳定,从源头上解决人民群众"居者有其屋"这一基本生活保障问题,正确引导开发商向节能环保型转变,改变该行业目前拿地建房就可以赚钱的狭隘致富观,改变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程度。  相似文献   

14.
对土地财政与地方经济增长相关性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些年来,之所以演化出土地财政这一具有非褒义的概念,是因为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这不仅有财政体制上的原因,也有城市自身扩张与政府官员政绩考核的原因。目前,土地财政在推动地方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证分析表明,GDP虽不是土地性财政收入的Granger因,而GDP却是土地性财政收入的Granger果。地方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土地财政,不仅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如威胁我国粮食安全、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加剧购房居民的负担等,而且也会扩大政府的寻租空间。为此,地方政府必须寻求摆脱经济增长对于土地财政依赖的路径选择,要转变经济增长观念、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土地流转机制的作用、不断完善土地法规的相关内容等。  相似文献   

15.
分税制下的地方财政收入——以陕西省为例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进行了分税制改革以及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建立了较为规范的预算管理体制和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分税制改革对地方财政收入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以陕西省为例,对1994-2006年陕西省财政收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依据分析结论评价分税制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本文的结论是:分税制改革促进了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但财政集中程度不高;地方财政收入和财政集中程度差异明显;财政收入在各级政府间分配不平均,转移支付政策调节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土地财政现象是在中国大陆特定土地管理、财税体制等制度背景下,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而出现并发展演变。由于地方政府发展冲动、预算软约束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在土地出让收入规模急速扩张的同时,引发了土地资源粗放利用、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扩张、国有土地权益流失、房地产市场泡沫、征地拆迁矛盾冲突、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难以转变等经济社会问题。当前,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研究和探索解决中国土地财政问题十分迫切、意义重大。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实地调研,考察了我国土地及土地出让制度的发展演变、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依赖程度、土地财政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及面临的挑战,进而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和国际相关经验,提出解决土地财政问题的总体思路,具体为:从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和公共财政建设的要求出发,在保持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流量稳定增长的基础上,立足降低和弱化当前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坚持短期调整与长期改革相结合,综合考虑土地制度、税收制度、预算管理制度、债务管理和土地收益分配制度改革,在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同时,有效防范和化解土地财政相关风险。文章最后在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和相关财税体制、加强政府土地相关收支管理、深化相关改革等方面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正>当下我国的各项经济活动都表现为对土地的依赖,形成了土地财政、土地金融和土地GDP,而这些基于土地的财政、金融和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2003年前的财政分权对于2000年之前的财政体制,有一种观点认为,以1994年为界,之前是财政分权,之后是财政集权(陈抗等,2002)。这种看法的主要依据就是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比重的变化:在1994年之前,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占到全部财政收入比重的60%90%;而从1994年分税制改革开始,地方财政收入急剧下  相似文献   

18.
魏国 《经济论坛》2009,(1):13-19
分税制作为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在规范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促进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规范财政收入分配秩序、提高地方政府的治税努力程度、强化各地区对中央财政的依赖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这一制度的缺陷也日益显现。本文就分税制的内容和运行绩效进行制度分析。  相似文献   

19.
财政立宪是希望通过控制政府的财政收入,促使政府提高财政支出的功效进而保障公民权益以及建立有限政府.以税收法定、公债入宪和具体制度革新等方式为支点的财政立宪将会是建设有限面高效的政府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0.
《经济师》2019,(8)
政府非税收入是公共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政府非税收入的名目不同,相对产生的作用也不尽相同。非税资金产生的金额相对较大时,为了完善资金的管理,应该加强对政府非税收入的有效管理,以便更好地发挥政府非税收入的重要作用,强化政府非税收入的管理。近年来,我国政府已经不断加大了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力度,建立了现代化的财政制度。文章针对相关问题做出阐述,分析了政府非税收入在全口径预算管理中体现的重要内容及现代制度的发展和创新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