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瑶 《中国商办工业》2010,(18):221-222
现代社会中,司法不仅作为纠纷解决的一种方式而寻在,而且是作为实现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公信力的建立是人们信任法律,乃至信仰法律的基础。从中国从古至今的司法发展论及司法公信力对当今中国的重要性,主要从树立司法公信力观念、完善立法、整合内部机制以及司法职业化几个方面论述了我国司法公信力的构建之路。  相似文献   

2.
现代社会中,司法不仅作为纠纷解决的一种方式而寻在,而且是作为实现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公信力的建立是人们信任法律,乃至信仰法律的基础。从中国从古至今的司法发展论及司法公信力对当今中国的重要性,主要从树立司法公信力观念、完善立法、整合内部机制以及司法职业化几个方面论述了我国司法公信力的构建之路。  相似文献   

3.
《商》2015,(14)
在结束不久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依法治国"第一次成为全会的主题,为司法公信力问题的根本解决提供了契机。本文以依法治国为精神指向,从利益平衡入手,分析利益的冲突与平衡对我国司法公信力树立的影响,通过分析司法公信力建设的困境,提出相应的建议,为我国司法公信力的提升指引新路。  相似文献   

4.
《商》2015,(13)
法律具有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和保障正义与自由的基本价值,法律对于社会的稳定、维护阶级统治的秩序较其他规范来说,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正义和秩序并不是两个不可调和而矛盾对立的事物,正义和秩序是紧密联系,相伴而生,相互促进的。正义具有补充完善法律制度的积极作用,反过来法律可以很好的维护社会秩序。如何协调正义与秩序的关系,对于当下正在进行的法制建设和司法改革,关系着法律制度的重大变革和建设。从民众对聂树斌案的广泛关注来看,司法公信力越来越受到质疑、舆论的力量对于司法审判影响越来越大,公民对人权的保障越来越注重。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法律的正义和秩序价值以及司法的公信理论出发,寻找合适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司法独立性大大加强,促进了司法公正;克服了人少案多的不足,司法效率大大提高。但当前我国不规范的司法行为还一定程度存在,司法公信力还有待加强。必须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司法机关内部监督作用,加强检察监督作用,高度重视律师监督作用,自觉接受人大和政协监督,科学对待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构建科学司法权监督机制,提高司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6.
曾亚 《商》2013,(8):163-163
重大刑事案件因其媒体和公众关注力高而影响范围宽广,是提升司法公信力应当予以特别关注的重点。重大刑事案件中存在民意凌驾司法、媒体不良引导和案件不公开等损害司法公信力的问题,人民法院应当加强对民意的甄别,保持司法的独立和理性;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与媒体形成互动;利用微博平台进行庭审公开,将裁判文书上网发布,做到司法的公开和透明。  相似文献   

7.
《商》2015,(22)
司法公信力是一个国家法治建设的十分重要的课题,也是一个国家的司法制度的基础,更是人民法院的权威的象征。本文通过司法公信力的内涵为切入点,认为司法公信力是指社会大众对法院所做出的对司法裁判的信服以及对其公正性、权威性的评价。并且经过对司法公信力的现状的具体分析;进而就司法公信力的提升措施提出自己的构想。  相似文献   

8.
陈彦君 《商》2013,(23):246-246
善治,作为一种理想的政府治理状态,是各级政府所追求的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同时,政府公信力的建设也是当代政府的关注之重,政府公信力的建设如在善治的标准下完成,可不仅加快和谐社会的构建,也使政府更快的达到善治状态。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宜章县农村基层组织公信力现状出发,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公信力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法治思想不仅是我国将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而且体现出法治与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完全契合。在法治的理性传统与正义追求宏观指引下,法律制度、法律程序的微观化才是法治体系中权利义务得以具体落实的法律参照。在法治、司法与诉讼的层层深入中,理性的传承不可忽视,正义的追求越发具体,诉讼正义的实现将依托于具体案件和具体权利而成为法治在司法领域的皈依。  相似文献   

11.
陈静 《科技转让集锦》2012,(20):235-235
传媒公信力指的就是:通过传媒或者其提供的信息产品得到大众的认可和赞美的程度,是传媒能够获得的大众信赖的能力。这些年,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传媒业的全球化和市场化,我国的传媒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也出现了诸如传媒人员职业道德丧失,虚假新闻屡禁不止等一系列问题,传媒的公信力正在不断的遭到质疑。  相似文献   

12.
在司法领域,当前人民法院已充分意识到利用微博等网络媒体进行舆情引导和司法公开的重要意义,全国多地的司法系统也尝试利用微博这一技术平台来进行民意沟通。本文针对微博传播及其影响力展开研究,提出法院利用微博促进司法公开、民意沟通、舆情引导,提高司法的公信力的意见。  相似文献   

13.
公众的司法信任分为三种类型,威慑信任、制度信任以及认同信任。威慑信任大多建立于陌生状态下,以威慑力为基础,即使公众并不了解司法也会因其威慑力而产生信任。制度信任则是在公众对司法机关及对司法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建立的,了解司法运行机制便能够预测司法机关的行为,公众对司法活动出现认可从而产生信任。认同信任则是更高层次的、基于对司法价值的认同而产生的信任。  相似文献   

14.
陈颖 《商》2013,(7Z):197-197
一个失信的社会是一个充满风险的社会,当下中国社会存在严重的信用危机和司法信用危机。与此对应,司法公信力建设是当下法律理论和实务界的热门话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在已有言论的基础上,以司法何以可信为思考主题,从什么是司法公信力、现代中国司法公信现状分析,为什么要重视司法公信力建设,以及如何进行司法公信力建设四方面谈谈自己对司法公信力建设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政府公信力的高低反映了人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从而影响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和影响力,同时对于政府自身行政效率产生直接的影响。政府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诚信度才能具备一定的信用能力,公众依据政府的信用能力对政府表现持相应程度的信任。立足于如何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实际问题,对政府官员的责任意识,作风轻浮、政策随意及腐败现象进行了原因分析,并从公众参与监督、政策制定体制化、官员诚信教育及监督问责机制等对策方面提出了可供参考的意见。  相似文献   

16.
政府公信力的高低反映了人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从而影响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和影响力,同时对于政府自身行政效率产生直接的影响。政府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诚信度才能具备一定的信用能力,公众依据政府的信用能力对政府表现持相应程度的信任。立足于如何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实际问题,对政府官员的责任意识,作风轻浮、政策随意及腐败现象进行了原因分析,并从公众参与监督、政策制定体制化、官员诚信教育及监督问责机制等对策方面提出了可供参考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司法独立性大大加强,促进了司法公正;克服了人少案多的不足,司法效率大大提高。但当前我国不规范的司法行为还一定程度存在,司法公信力还有待加强。必须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司法机关内部监督作用,加强检察监督作用,高度重视律师监督作用,自觉接受人大和政协监督,科学对待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构建科学司法权监督机制,提高司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立法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然而,在整个国家经济发展、法制建设日渐向好的同时,司法公信力流失却成为顿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社会公众对司法的不信任感日益泛化为一种普遍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19.
20.
《商》2016,(15)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到至2020年“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这一内容体现了我国对法治社会建设进程的密切关注。司法透明指数基于已有的司法公开,发挥传统制度的优势与结合新形势下的情况,渐进性的提高司法公信力、树立司法权威。司法透明指数具备很强的实践性,老百姓反映的司法不公、“暗箱操作”等问题,通过对司法透明指数由浅及深的研究,推进司法公开,提高司法透明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