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近年来的突发灾害事件无论是从总量还是从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上来说,都比以往有明显的增加。本文将应对突发事件已有的5个应急机制:公共财政日常运行机制、震前预警防范机制、震时响应机制、震后恢复重建机制和财政监督检查机制,运用于公共突发事件的财政应急机制中,并结合汶川地震的案例提出我国地震应急方面的不足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张程 《中国外资》2010,(12):41-41
社会发展在带给人类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潜藏着各种危机。从2003年的SARS,到青海玉树地震灾害等一系列危机都表明公共危机日益发展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常态,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破坏。因此,需要在公共财政的框架下,建立完善的应急机制以及应急预算制度。本文深入分析了中国政府应急预算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制约性因素,并就此提出改进的思路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公共财政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是由公共财政自身的特点、公共危机管理的公共产品的属性和转轨时期公共危机发生频率大增所决定的。当前我国财政参与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支出总量和结构不合理、资金管理分散等方面的问题。本文拟从结构和机制入手,初步提出破解公共财政参与公共危机管理难问题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4.
我国“要逐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框架”。公共财政理论认为,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提供公共商品,满足公共需要。为提供公共商品,政府要以脱收与收费的形式占有和支配使用一部分经济资源。政府以何形式占有经济资源,是由所提供的公共商品的性质决定的,当前,我国的地方政府收费的膨胀和混乱,背离了公共财政的目标,妨碍了地方公共财政制度的建立,建立地方公共财政,要求一个充分体现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而当前收入分配制度的建立,理顺税费关系,规范地方政府的收入行为是其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各种社会矛盾交错混杂,存在较大的社会稳定风险。本文从公共财政的视角切入,阐述了我国社会稳定风险的现状,分析了公共财政在防控社会稳定风险方面的功能,并提出了民生保障机制、风险预警机制、应急响应机制和财政监督机制相结合的社会稳定风险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6.
一、构建和谐社会与现行财政制度的差距 近些年来,我国财政在体制、制度和机制建设上取得了重大进展。初步搭起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当前,社会成员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同公共服务不到位、公共产品严重短缺形成了突出矛盾,也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财政制度障碍。  相似文献   

7.
一、我国公共财政框架初步确立公共财政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政府收支活动或财政运行模式。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经过十多年的财政体制改革,我国公共财政框架初步确立,主要体现在:1.基本建立了与我国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惯例相接轨的公共预算管理体制框架。通过实施部门  相似文献   

8.
基于市场本身的局限性和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国情的特殊性的存在。产业结构调整必然是我国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当前,我国政府职能界定不清、分税制存在的缺陷以及政府公共预算财力有限成为公共财政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羁绊。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深化公共财政改革,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9.
应急预算作为公共危机状态下的公共收支资金安排是应急财政的核心内容,构建规范的应急预算制度对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和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尽管应急预算与常规预算都具有公共预算的基本特性,但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决定了应急预算不同于常规预算。笔者以对突发公共事件特点的分析为研究的逻辑起点,以常规预算制度作为参照系,通过对应急管理目标的分析,来确定应急预算要实现的目标以及应遵循的原则。应急预算制度是实现应急预算目标和贯彻应急预算原则的制度保障,是由应急预算决策制度、应急预算执行制度、应急预算绩效评价制度以及应急预算监督制度组成的应急预算制度体系。笔者依据应急预算原则,针对应急预算的特点以及实践中遇到的困境和问题,提出构建应急预算制度的系统思路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阎维杰  李昌 《甘肃金融》2003,(7):34-35,38
国务院针对"非典"紧急颁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标志着我国卫生公共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步入法制化的轨道.突发公共事件不仅存在于卫生系统,金融领域也是易于突发公共事件,影响社会公共安全的领域.  相似文献   

11.
社会效益债券是跨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协同合作的社会治理新模式,能够有效缓解经济发展与多元化社会公共需求之间的矛盾。但是,我国社会效益债券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存在项目适用范围不明确、第三方评估机制欠缺、公共财政风险多元化等问题。我国应当推动社会效益债券本土化发展,吸收借鉴国际经验和教训,同时结合我国国情,明确社会效益债券项目的适用范围,建立高效的第三方评估机制,规范公共财政管理制度,以防范社会效益债券的运行风险,并将其纳入法治轨道,实现社会效益债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现代公共财政体系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要求,涵盖公共财政实体、机制和管理三个层面,科学规范、运转协调、有机统一的财政管理与运行系统,其中,公共财政责权配置规则体系界定了公共经济各方面、各层次主体之间财政责任与权力划分,在公共权力机构的横向各系统、纵向各层级主体之间明晰而合理地配置公共财政责任和权力,保证了整个公共财政有序和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13.
现行地方政府财政机制,不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和收入合理分配,亟待建立政府公共财政,规范地方财政支出行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实现公共产品的合理配置。 地方政府公共财政,就是从公共产品的  相似文献   

14.
认清公共财政的实质 促进财政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年财政部提出公共财政的概念后,我们在构建公共财政框架方面已经做了一些探索,如从竞争领域退出、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等。但有些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对公共财政的概念还不太明晰,其中的关键是如何理解“公共”这两个字。为了弄清这个概念,有三个问题需要解释:一是市场经济,二是公共产品,三是财政。只要把这三个问题说清楚了,也就把什么是公共财政问题说清楚了。  相似文献   

15.
姜平  叶龙 《财政监督》2006,(4):17-20
一、财政监督理论概述 1、财政监督的含义 近20年来,我国的财政制度无论是在收入和支出方面,还是在政策、赤字、公债和体制等方面,都开始打破传统模式,呈现出向公共财政靠拢的趋势。所谓公共财政,实际上就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按照社会公众的集体意愿,提供市场机制无法有效提供的公共物品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一种分配活动。就其政冶含义而言,它代表着一种权力,即社会成员为了获得公共物品以满足公共需要而赋予政府的一种强制性的公热财权。  相似文献   

16.
<正>应急响应是由国家建立的应对各种公共突发事件而设立的制度安排,目的是使损失减到最小。我国应急响应机制的强度由一级至四级依次减弱。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各种社会活动与金融密切相关,金融应急响应机制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如在武汉新型肺炎疫情中,金融应急响应机制在疫情防控、支持经济恢复发展、稳定人心、稳定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有亟待完善之处。国外金融应急响应机制经验借鉴美国1979年成立了联邦应急管理局,标志着其现代应急管理机  相似文献   

17.
公共选择理论是西方公共财政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大量应用于政府行为分析和公共财政活动分析。公共选择理论对于当前建立我国的公共财政体制、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背景下。当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国家财政的核心是以提供公共产品、满足公共需要为主的公共财政。公共财政对国民经济的调节是从社会整体角度出发,着眼于社会经济的整体优化和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善。公共财政以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作为基本方式来满足公共目标和促进社会效益。最终达到社会及经济的和谐发展。可以说。和谐是当代财政的内在要求和本质属性。[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关于构筑我国公共财政支出框架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适应市场经济改革,构筑公共财政支出框架是我国下一步财政支出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借鉴西方公共财政理论政策的同时,应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通盘考虑。构筑新财政支出框架时,既要满足公共财政的一般性要求,又要结合我国财政的特殊性要求,两者并重,不可偏废。在合理界定财政支出职能范围的基础上,通过提高支出总量、优化支出结构、加强支出管理、构筑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共支出框架。  相似文献   

20.
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分配关系,其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公共财政概念在上世纪90年代逐步引起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重视,并很快形成共识。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财政基本框架:一是建立以公共支出为主体的支出体系;二是建立以税收为主体,以规范非税收入为辅的公共财政收入体系;三是建立完整、统一、公开、透明、科学、规范的预算管理体系。在大力推进我国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的情况下,强化财政监督已势在必行。本文中,笔者分析了公共财政框架下财政监督的定位,提出了在公共财政框架下强化财政监督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