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IASB提出了以预期损失模型替代已发生损失模型作为金融资产减值的处理方法。本文分析了预期损失模型的背景、内涵及其应用上的困难,并对其在我国的适用性进行了探讨,简要提出了当前我国对于预期损失模型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2.
金融资产减值是金融资产后续计量的重要一环,其核心内容在于准确计量金融资产价值的减少,进而客观反映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的价值。为解决已发生损失模型减值计提过迟、过少的问题,IASB提出预期损失模型,为便于各企业理解运营预期损失模型,本文在深入比较现行各金融资产减值模型优劣基础上,详细介绍预期损失模型基本原理、理论模型及实际应用,并着重介绍预期损失模型的最新理论进展。  相似文献   

3.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现行已发生损失模型因其减值确认的滞后性受到业界的质疑。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适时推出预期损失模型,旨在前瞻性地确认贷款预期损失,缩小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监管标准与现行会计准则间的差异。本文分别从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两个维度对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展开探讨。研究表明:预期损失模型在减值准备金确认时点上具有先行性优势;当金融资产存续时间达到一定长度、新增金融资产影响趋于稳定水平时,预期损失模型在减值准备金计提的总量上与现行已发生损失模型计提金额将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4.
2014年7月,IASB发布了IFRS9,推出了金融工具减值的预期损失模型.与现行的已发生损失模型相比,预期损失模型采用概率加权的计算方法,大幅度提前了减值损失的确认时点.但该模型与传统的会计理论和原则相悖,动摇了会计的边界,在提升操作成本的同时,还加大了管理层的利润和资本操纵空间.本文在对比两种减值模型账务处理和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对我国准则的国际趋同提出了建议.本文认为,一般行业和金融行业应采取不同的准则趋同策略:一般行业应尽量简化账务处理;而金融行业则需执行完整的预期损失模型,但将其置于单独的监管用财务报表之上会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5.
贷款减值理论基础可以从资产内涵、会计目标、稳健主义和风险量化管理理论四个维度来分析。贷款减值不仅是一项会计实践,也事关金融监管与稳定。现行已发生损失减值模型同现代企业估值模型具有内在一致性,但减值确认存在滞后性。预期损失模型旨在前瞻性确认贷款预期损失,消除亲周期性影响。研究表明:预期损失模型对预期改变非常敏感,也无法彻底解决现行模型的亲周期问题;中国目前的信贷商业环境尚不支持预期损失模型的理论构建基础。预期损失模型仍未覆盖贷款利率风险的隐性损失,未来预期会被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的贷款定价模型所取代。  相似文献   

6.
李洁慧 《上海会计》2010,(8):39-40,66
已发生损失减值模型规定资产减值的确认仅限于现在已发生的损失,不包括预期信用损失,使得贷款人存在高估利息收入的可能。因此FASB和IASB提出将现行的已发生损失模型改为预期损失模型,作为从会计层面应对顺周期效应的策略之一。预期损失减值模型是贷款信用损失衡量方法的根本性转变,有助于提升财务信息透明度和减缓顺周期效应,将在会计理念上和银行实务上带来极具争议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周敏 《新会计》2024,(1):54-56
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实施以后,金融资产减值由已发生损失模型变为预期信用损失模型。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相较于简单的账龄分析法不仅参考历史信息,还要考虑未来预期,更加先进、科学、合理,但也更加复杂和抽象,如何设计并应用可操作的应收账款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某企业为例,简述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在应收账款减值中的应用,分析其产生的影响,以期为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有关金融资产减值的2009年征求意见稿、2011年补充文件以及2013年征求意见稿演变过程进行系统梳理和述评,并就预期损失模型对我国企业产生的重大影响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会计预期损失模型是否取代已发生损失模型仍存很大不确定性,但是未来必将呈现会计规则与风险管理实务终将逐步协调之必然趋势,因此,只有外部监管和内部治理机制相结合,才能确保财务报表信息真实可靠和公允列报。  相似文献   

9.
2013年3月7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发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减值(征求意见稿)》,向全球公开征求意见。此次征求意见稿提出了预期信用损失的一般减值模型,以更好地反映企业风险管理实务。本文将就该征求意见稿发布背景、新模型内容以及实务影响等进行解读,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姜超英 《中国外资》2022,(14):133-135
预期信用损失法已在商业银行全面实施,随着监管法规和要求的不断完善和提高,商业银行应持续加强预期信用损失法的内控管理、不断优化模型应用,充分发挥预期信用损失法的逆周期性作用,提升信用风险防范能力。  相似文献   

11.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于2013年3月发布了金融工具减值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金融工具:预期信用损失》,提出预期损失模型三阶段的计量模式,本文系统介绍与探讨了该模型主要内容及存在的问题。以梳理预期损失模型的演进历程为切入点,从全局视角深度思考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以及整个会计准则体系的变迁,从整体上剖析其背后相关理论问题和复杂利益格局。同时,通过结合预期损失模型分析IASB在金融危机后修订会计准则方面的努力,把握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最新动态、理念以及国际趋同方向。最后,从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实务操作、会计与金融监管方面分析了预期损失模型在中国实施的难点,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陈洁 《金融纵横》2020,(1):45-53
对于持有大量金融资产的银行业而言,预期信用损失法的出现不仅改变了过去已发生风险计提减值的方法,更给银行的业务流程、风险管理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变化。本文结合中小银行实践,具体阐述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建设思路和应用,并对未来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完善提出展望和建议,希望对未来中小银行在模型运用及风险管理方面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一、已损失模型(一)已损失模型的基本内容现行金融资产减值模型为"已损失模型"(Incurred Loss Impairment Model)。主要内容为:每个会计期末,需对金融资产进行减值测试,若存在客观减值证据,则将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其中,对单项重要的金融资产进行单独评估;对单项不重要的金融资产单独或组合评估。(二)已损失模型的不足1.理论上与风险管理理论存在不一致性。根据已损失模型的规定,只有存在表明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客观证据时才能计提减值准备,而对于未来信用损失,并不加以考虑,这与风险管理理论相悖。风险管理理论认为,贷款总是存在风险,一组贷款必然会产生一定  相似文献   

14.
洪金明  马跃 《金融会计》2012,(12):26-30
后危机时代金融资产减值准则成为重要的修订内容之一,为了弥补现行准则所存在的缺陷,准则制定机构提出了预期损失模型,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和完善已初具雏形。本文对此密切跟踪,关注和梳理了相关的发展情况,并就如何较好地实施预期损失模型提出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中国160家商业银行2013—2020年数据,研究预期损失模型的应用对银行业计提前瞻性的影响。2018年预期损失模型应用以后,运用模型的非上市银行和城商行相对于未应用组的计提前瞻性显著提升,且应用效果在抗风险能力较弱的银行中表现更加突出。前瞻性提升有助于缓解银行的顺周期性风险,但在部分子样本中不显著。机制分析表明,使用预期损失模型的银行管理预期的视角从未来盈利转向未来损失,计提的信号传递动机因此下降。运用模型以前计提前瞻性较弱、信号传递动机较强的银行,运用以后表现出前瞻性显著提升与信号传递动机变弱。因此,银行体系的逆周期调节仍需多政策合力调控。  相似文献   

16.
纪佃波 《南方金融》2022,(10):63-78
从2018年1月1日起,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分阶段实施,及时评估其应用的经济后果对于会计准则制定和监管政策调整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选取2020年末已实施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86家中国商业银行为处理组,选取还未实施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57家中国商业银行为控制组,运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应用是否影响贷款损失准备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第一,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实施在整体上增强了贷款损失准备前瞻性。第二,资本市场监管、资本计量方法和盈利水平在其中发挥了调节效应。第三,预期信用损失模式对贷款损失准备前瞻性的提升作用受到异质性因素的影响,对上市商业银行、运用权重法进行资本计量商业银行和盈利水平较高商业银行的影响更明显。这些发现揭示了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增强贷款损失准备前瞻性的作用机理,对贷款损失准备会计准则变革其他经济后果的研究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郑阿泰 《会计师》2012,(17):16-17
<正>2008年的金融危机引发了一场金融、会计界关于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处理方法的论争,各权威机构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建议采用预期损失模型代替现行的已发生损失模型,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倡导应由已发生损失模型转向动态减值拨备法,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则一贯主张采用公允价值来计量。各种方法的提出旨在寻求一种合理有效反映金融资产减值的途径,但因不同方法在目标诉求、理论基础、操作方法、作  相似文献   

18.
已发生损失模型的主要缺陷之一在于其会加剧金融系统的顺周期效应。本文基于2015—2020年中国商业银行数据,以中国银行业分批执行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为准自然实验,检验新模型能否弥补已发生损失模型的缺陷。本文发现,当银行采用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后,贷款拨备的顺周期效应明显减弱。该效应减弱的重要机制在于,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实施对非自由裁量贷款拨备产生逆周期调节作用。进一步从银行外部治理环境和内部治理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发现,拨备计提模型变更对拨备顺周期效应的削弱作用主要体现在由“四大”审计和实施高管薪酬延付的样本中。此外,本文研究表明,拨备计提模型变更可以削弱贷款拨备对信贷规模的负向冲击,缓解信贷顺周期现象。本文为中国及全球银行监管机构推进实施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完善贷款拨备监管制度提供了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19.
《金融会计》2010,(8):4-4
2010年6月21日至22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金融资产减值问题专家顾问组在北京召开会议,总结前期研究成果,深入探讨预期损失模型实际操作问题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20.
如何通过制定有效的贷款损失准备计提规则来影响银行信贷行为,进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政策当局亟需解决的难题。鉴于此,本文利用贷款损失准备会计准则改革——2018年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运用渐进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了预期信用损失模型是否及如何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过度增长。研究发现,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可显著降低银行信贷过度增长,且这一结论在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从机制分析看,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主要通过充分性效应和及时性效应两条路径作用于银行信贷过度增长。进一步的分析则表明,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对于以权重法进行资本计量的银行和资本充足率较低的银行而言,其抑制信贷过度增长的作用更为突出。本文丰富了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经济后果的有关研究,为会计准则制定与金融监管政策调整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