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在特定条件下综合运用数量型与价格型工具调控已成为许多央行的选择,即使是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后,一些国家也开始注重数量型与价格型工具的配合.本文通过构建包含居民、非金融企业、政府等三部门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对比分析了价格型、数量型等六种组合下的货币政策工具效果.实证结果显示,混合型政策工具优于单一型政策工具,如果更加注重GDP目标,数量型工具为主、价格型工具为辅的调控(QP)效果相对较好;如果更加注重通胀水平,那么价格型工具为主、数量型工具为辅的中长期调控(LPQ)效果较好;如果更加注重就业目标,运用价格型工具为主、数量型工具为辅的短期调控(SPQ)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我国当前货币政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货币政策由宽松转向稳健乃至从紧已经有半年时间。截至2011年5月12日存款准备金率已提高到21%的历史高位,进一步提升的余地很小。央行货币政策应该从倚重数量型工具向倚重价格型工具转换,下一步的调控措施应该在利率上多加考虑。低利率政策长期化是有害的,不应该长期维持。由于当前负利率的缺口较大,也给贷币政策操作留下了较多的空间。考虑到防止经济的过分减速,对称和不对称加息都是可取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货币政策是有关货币的政策,是货币当局利用货币供给来实现既定目标的政策。本文介绍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内容。从基础货币、货币供应量,信贷规模、自由准备等四个方面论述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中的数量型目标;从利率、股票和其他资产价格等两个方面阐述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中的价格型目标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张雪  耿中元 《商业时代》2012,(32):56-57
本文采用VAR模型,选取2008年6月-2011年12月的相关经济月度数据,对我国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信贷规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此阶段的调控较其它货币政策工具更直接有效,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仍以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控效果为主。同时狭义货币供应量与消费正相关而与投资负相关,对经济增长变动的影响大于对物价水平变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2020年初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我国采取一系列常规的货币政策稳定经济发展。而世界主要经济体则采取了无上限量化宽松政策应对疫情带来的负面冲击。对比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政策空间,我国货币政策空间的可持续性是相对的,价格型货币政策和数量型货币政策空间受到不同约束。正常货币政策空间的可持续性最终归结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经济稳定发展是货币政策空间可持续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货币系统的电子化和数字化已经是大势所趋,各行各业对电子货币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促使电子货币交易的信息不完全,难以掌握资金流向,造成货币政策实施难度加大.本文选择VAR向量自回归模型来考察电子货币规模对货币政策和经济指标影响的时序变化,结果发现,电子货币规模对货币供应量具有促进作用,反映了其对货币乘数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8.
宏观经济持续低迷引发学界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广泛讨论。本文构建包含名义利率零下限约束的混合型货币政策框架,据以系统比较存在和不存在零利率下限约束两种情形下宏观经济波动异质性以及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差异。研究发现,总需求下降时零利率下限约束情形下产出下降和通缩程度更为严重;总供给下降不会引致名义利率触及零利率下限以致宏观经济波动演变无明显差异;零利率下限约束情形下央行数量型调控的有效性显著降低,价格型调控则完全失效。本文认为考虑零利率下限约束的建模更宜刻画现实经济周期和宏观调控效力,忽视零利率下限约束会对宏观经济预判和政策调控有效性的认识产生偏误;需求低迷环境下"数量型调控为主、价格型调控为辅"的政策组合仍为央行合意的货币调控范式,央行须更加关注降低实际资金利率;政府应注重宏观政策协调配合,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以与货币政策发挥有效政策合力,促使实体经济趋稳高质发展以摆脱利率下限约束困境。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我国1996年后不同时期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进行分析,探讨我国选择货币政策的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的特点和偏好,结果显示我国明显偏好数量型的货币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0.
保持币值稳定,促进经济增长一直是我国中央银行重要的货币政策目标。中央银行在操控货币政策工具实现政策目标时存在"路径依赖"现象,即偏重使用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目前,在国内外经济形势日趋复杂的背景下,中央银行要实现"控物价"、"促增长"的双重政策目标,就必须跳出过分依赖准备金率调整的窠臼及传统投融资体制的约束,进一步增强价格型工具的作用,组合使用货币、财政、投资、产业、就业政策,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  相似文献   

11.
宏观经济环境是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双轨制经济是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的制度环境,买方市场已经初步形成是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环境,通货紧缩是近几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环境的基本状态。总的来看,当前宏观经济环境限制了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充分发挥。因此,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基本途径是深化改革,以消除转轨时期相对不稳定的经济体制基础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不利影响,在此基础上,根据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合理选择货币政策及其取向。  相似文献   

12.
根据<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本文构造了中央银行沟通指示器变量,检验了中央银行沟通在货币政策中的有效性.本文分别比较了沟通信息、前瞻性宏观经济信息和当期宏观经济信息对利率变化的影响及各自对利率变化的预测能力,检验了沟通信息与宏观经济信息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央银行对通货膨胀的评论、预期宏观经济信息以及通货膨胀都与利率变化显著相关;但在预测利率变化上,沟通信息不能胜过宏观经济信息.此外,中央银行沟通信息只是宏观经济信息的补充,并不能完全替代宏观信息.  相似文献   

13.
赵玮 《商业研究》2018,(2):73-82
本文将ACE建模思想纳入到新凯恩斯理论框架,构建基于Agent的新凯恩斯模型,并利用拓展后的模型研究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经济中存在25%的家户是完全理性,存在73%的厂商是有限理性;产出与通货膨胀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反应较传统新凯恩模型平缓,并且持续时间更长;货币政策冲击是通货膨胀波动的主要来源,真实货币余额的偏好冲击可以解释大部分的产出波动。因此,在考虑了有限理性以及适应性预期后,经济的内在传导机制发生了变化,理解公众预期形式对分析宏观政策的经济影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宏观经济政策反思及其转型的框架设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前几年实行的财政政策中,企业税费负担增长过快抑制投资需求与增发国债扩大投资需求相互抵消;发行国债的增速在下降,还本付息比例在上升,国债发行扩大投资的边际效用在递减;国债主要投资于短期增加就业和拉动增长的基础项目上,其增长和就业连续性较弱.而货币政策方面,降低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等总量性的政策,对扩大贷款,特别是对推动增长和增加就业最有用的中小企业的放款,几乎没有作用.贷存比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持续下降和相对减少.因此,需要从行政取向国债为主的财政政策和总量性的货币政策,转向市场取向刺激社会投资的财政政策和体制及结构性的货币政策.减少税费负担,实行投资税收抵扣制,对积极为中小企业贷款的银行给予税收优惠;大力发展社会资本的中小银行,同时鼓励民间中小企业信贷担保公司的发展,放宽资产抵押、担保和信用贷款的一些政策,调整银行呆坏账准备金的使用结构,为中小企业贷款服务.如果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转型,则在未来的三四年中,失业率可以从目前的年10%-11%下降到5%-6%,国内消费增长率从目前的8.5%左右提高到年12%-13%,消费物价走出持续低迷,并且GDP每年以8%的速度再增长三到四年.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12年4月30日至2018年12月17日的银行间7天逆回购操作利率,本文首次使用波动率回归拟合的方法,从政策利率的角度改进中国货币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并进一步研究了在不同程度货币政策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对宏观经济新闻的反应。收集和构建10项宏观经济新闻后,本文发现当市场参与者普遍不能较为准确地预测未来政策变化的情形时,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上升,在岸、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对宏观经济新闻的反应显著减弱。当货币政策存在较高不确定性时,市场对未来政策判断的分歧加剧,进而人民币汇率对宏观经济新闻的反应不足。在货币政策不确定性较高时,增加央行的汇率沟通,可以发挥其对宏观经济新闻的补充作用,同时增强市场对宏观经济基本面信息的反应。本文不仅丰富了货币政策不确定性的负面影响、经济后果以及宏观经济新闻的人民币汇率效应相关理论研究,而且为未来货币政策制定、调整和实施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为货币当局进行有效外汇市场干预提供了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16.
17.
最优货币政策分析的一般框架理论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宏涛 《商业研究》2011,(2):157-164
随着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对于最优货币政策分析框架的研究也迅速兴起。从最优货币政策的目标出发,本文分析了货币政策的内涵、类型和最优货币分析框架的特征,及政策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货币政策决策方式和几个典型的货币政策规则,特别是通货膨胀目标制及中国的最优货币政策设计,旨在为我国确立的最优货币政策框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当前和未来五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中国经济处在企稳回升过程中,但基础尚不牢固.2013年增长有望超过8%,略好于2012年.展望未来5~10年,我国经济已经从过去30余年的“结构性增速”逐步转向“结构性减速”轨道,潜在增长率水平将会趋缓至“七上八下”格局.根据对GDP的非农就业弹性和劳动力供给之间关系的分析,2013-2017年,我国经济增长若保持在7%左右的水平,就能保障城乡就业稳定.这意味着,未来5~10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目标,应当从重经济增长速度,切实转变到全面提升质量、微观经济效率、竞争力和技术创新水平上,我国经济运行的指导方针应从“平稳较快”转变到“稳速增效”上来.相应地,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应当从侧重需求管理,转变到全面供给管理上.  相似文献   

19.
美英德货币政策框架比较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美国、英国、德国实行的货币政策框架进行了比较,并借鉴三国经验,对我国的货币政策框架选择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目前实行通胀目标法存在困难,当务之急是进一步完善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