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随着中华鳖人工养殖集约化、密集化,又因其贪食好斗的习性,体表的创伤给致病菌带来了可乘之机,导致了多种疾病的发生。一、中华鳖的常见疾病1.传染性鳖病:即由细菌、病毒或霉菌等引发的鳖病。(1)红脖子病此病又称大脖子病,主要患病群体是亲鳖和成鳖,因地区的差异,红脖子病流行季节并不确定,多发于冬眠期后营养物质殆尽、免疫力低下时,发病水温约  相似文献   

2.
利用池塘养鳖.是农家致富的好门路。但是,在早春初夏季节,鳖容易发生红脖子病,俗称颈肿病,又称俄克托病、阿多福病。  相似文献   

3.
<正> 鳖,亦称甲鱼,是水陆两栖的爬行动物。在野生环境,病害较少,象其它经济水产动物一样,人工集约化养殖使病害日益严重。疾病的种类增多,危害程度加大,制约着养鳖业的进一步发展。因而防治鳖病是摆在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鳖病种类较多,常见的主要有:白点病、腐皮病、穿孔病、红底板病、出血病、钟形虫病等,本文就这些常见鳖病的防治作一探讨。 (一)白点病 开始时,在鳖的裙边、背腹甲有少量小白点,此后白点逐渐增多,并扩大到四肢、尾部和颈部。该病传染性快,如果不及时治疗,患病的稚、幼鳖死亡率可达50%以上。白点病一般在稚、幼鳖越冬后的4—6月以及外地鳖苗下塘40天内较易发生。该病的病原体为毛霉菌。 治疗:1、80ppm的福尔马林全池泼洒,过10小时换水;2,2ppm的治霉灵全池泼洒,隔天一次,连用两次;3、2ppm的高锰酸钾全池泼洒,隔天一次,连用两次;预防:1、在运输、放养及其它操作时应小心,尽量不要使鳖体受伤;2、放养前用生石灰对池塘彻底消毒;3、发生白点病后,不能使用抗生素类药物,以免杀死水中大量  相似文献   

4.
<正> 近年来,中华鳖白底板和红底板病在全国许多地区暴发流行,给养鳖者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为此,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广东省东莞市水产局等专家研究中华鳖白底板和红底板病致病性,经研究认为,中华  相似文献   

5.
据广东省中华鳖养殖协会《通讯》报道,近期在广东顺德等地出现了一种暴发性鳖病,其症状不同于红、白底板病,死亡率高,从发现到死亡时间短,其外观表现是病鳖像“打瞌睡”,靠塘边大口大口吸气,全身发软。解剖发现肠道轻度出血,肺收缩干瘪、发黑。目前对该病病原、病因尚不清楚,可  相似文献   

6.
<正>一、鳖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当鳖体受到外界或自身因素的影响引起新陈代谢失控,从而扰乱了鳖的正常生命活动时,就会引起鳖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正> (2)病原体:根据蔡完其等(1995)的研究,上海病鳖的病原菌是嗜水气单胞菌、普通变形菌(Proteus vulgaris)。然而齐彩霞等(1995)在湖北省分离、鉴定的病原菌是气单胞菌(Aeromonas sp.)、产碱菌(Alcaligemes sp.)。因此穿孔病是多种病原菌的鳖病。(3)危害与流行情况:从稚鳖到亲鳖都会患病,  相似文献   

8.
<正> 鳖病的发生给养鳖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是鳖健康养殖的大敌。近年来其危害程度有加剧趋势,正确地认识鳖病,坚持采取“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措施,是保证鳖健康生长的重要环节。一、鳖病发生的主要原因1、病原体的侵袭,病原体的存在,会引起  相似文献   

9.
<正> 8、白眼病(红眼病、眼部发炎充血病)(1) 病状:病鳖眼部发炎充血,眼睛肿大。眼角膜和鼻粘膜因炎症而糜烂,眼球外表被白色分泌物盖住,然而眼睛内部的炎症依然存在。患病后的病鳖、病龟常用前肢摸擦眼  相似文献   

10.
<正>导致鳖病发生的化学因素主要包括毒物的污染、氨氮的污染、腐败有机物的污染和盐分的污染等,它们影响着鳖栖息环境的底质和水质。鳖爱钻泥,被毒物、氨氮和腐败有机物污染不洁的底质不仅直接影响着鳖的健康与生存,而且是有害藻类和病原菌孳生的好场所,诱发鳖病发生,同时这些污染物又会引起水质的恶化,长期生存在这种水质中的鳖,  相似文献   

11.
<正> 病鳖的裙边非常薄,有的裙边向上卷曲。四肢肌肉不是深红色而是淡红色。将病鳖的颈拉直,切断颈基部(颈与背甲连接处),仅流出数滴血或十余滴血,即呈现出贫血与极度贫血现象。上述病状和出血病则有显著的区别(见出血病)。镜检病鳖血液中没有寄生虫。  相似文献   

12.
正现将养殖鳖常见疾病汇总如下:1.红脖子病病原:病原是嗜水气单胞菌,也有认为是一种弹状病毒或甲鱼虹彩病病毒或是病毒与细菌共同感染引起。此病流行温度在18℃以上,对于刚度过冬眠期的鳖来说,体内营养物质消耗过多,体质下降,抵抗力变弱,再加上水质恶化从而使嗜水气单胞菌侵入体内,极易感染此病。  相似文献   

13.
<正> 氟哌酸是一种医药用新型杂菌药,过去水产养殖业尚未应用。目前用作鳖病防治的内服药物,防治白点病、红脖子病、腐皮病和(疒节)疮病等都有非常显著的效果,今后应该推广应用。然而有些鳖病如鳃腺炎、“白底板病”、出血性腐败病等等,病原体有待确定,是  相似文献   

14.
一、传染性鳖病:即由细菌、霉菌或病毒引起的鳖病。常见的有红脖子病、赤斑病、腐皮病、水霉病等。红脖子病的主要特征是:颈部特别肿大、发红,以致脖子不能缩回壳内;腹部有红斑,周身水肿,皮下充血,严重时眼瞎,舌尖出血,从口、鼻流出血液。可用金霉素或氯霉素按每公斤体重用药0.2克拌入饵料中投喂,第2~6天减  相似文献   

15.
<正> 今年4月8日,和平镇新良村罗某所饲养的黄沙鳖感染腐皮病、疖疮病并发症,造成亲鳖、成鳖不同程度死亡。经我们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所有病鳖于4月14日恢复正常。现将治疗情况作简单报道,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 今年三月中旬,温棚里13#、16#、17#三个鳖池的幼鳖接连患病并出现死亡。病鳖颈部、四肢、背甲发生溃烂呈腐皮状,背甲、裙边、腹甲上长有1个或多个黄豆大小的疮块,内有豆腐渣样的腐生物质。笔者认为此乃是疖疮腐皮的并发症。随即就用了土霉素、红霉素及呋  相似文献   

17.
鳖类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鳖类病害的预防措施目前一些养殖户是在鳖未发病时,常常采用大量药物来消毒杀虫,但这往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鳖病的起因比较复杂,比如营养问题、饵料问题、激素问题以及水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农家之友》2006,(1):20
1-2月份是一年中气温水温最低时期,是海、淡水养殖鱼类病毒性出血病和烂鳃病、肠炎病等细菌性病的低峰期,发病率与死亡率是全年最低水平。但鱼类水霉病、小瓜虫发病率较高,且为害多种养殖鱼类,温棚养殖对虾的红体病、白斑病、不明病因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将可能升高。鱼类烂鳃病和车轮虫、钭管虫、孢子虫、锚头鳋、鱼虱等寄生虫病及鳖红底板病、疖疮病、白斑病等仍有较低发病率与死亡率,特别要注意预防养殖成鲍不明病因暴发病、鳗鱼爱德华氏病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19.
<正> 因此,氟派酸预防稚鳖的细菌性白点病,白点病为主的并发症,红脖子病为主的并发症,穿孔病为主的并发症都有显著的效果。用于治疗则加大剂量,每50公斤鳖体重用粉剂4克~6克,每天1次,连续内服6天~12天。 5、磺胺嘧啶(SD)或磺胺噻唑(ST) 磺胺药具有广谱抗菌作用,能抑制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系鱼类、鳖类常用药物。每10公斤鳖体重第1天用药粉2克,第2天  相似文献   

20.
<正> 90年代以来,由于市场和价格的驱动,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很多养鳖场,对池塘人工快速养鳖技术进行大量的探讨,已研究出一套较为成功的技术,但由于鳖病较为严重,成本较高,导致部分养鳖场亏损或倒闭,影响了鳖的养殖发展。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