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我们以“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评价鲁迅,我们提到“鲁迅精神”,提到“民族魂”的时候,我们应该清楚,归根到底,鲁迅是爱国者,“鲁迅精神”的核心是爱国。审视爱国者鲁迅一生的思想演进,可以用科学救国、医学救民和文学救“魂“进行概括。绍兴乃“报仇雪耻之乡”,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从越王勾践到诗人陆游,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薪火相传。浸润其间,鲁迅少小立志,抱定救国安民的远大理想。17岁离开家乡,到南京洋务派创办的江南水师学堂学习,鲁迅选择水师学堂,既有经济与生计的原因,更重要的,他认为该校代表了当时先进科学技术水平。当然,他没想到,仅有一个游泳池的水师学堂,不过把“读书-应举--做官”“学而优则仕”路线翻版成“读书--候补--做官”,离自己实业  相似文献   

2.
余世存 《英才》2014,(10):112-113
胡适的盛名之累可想而知。他的钱来得多,也花得快,他有时也会有“穷”念。 鲁迅自认为是“中产的知识阶级分子”,那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应该算是富裕的知识阶级分子,胡适介于二者之间,他没有梁启超等人那么富裕,但远比鲁迅要多一些“财务自由”。  相似文献   

3.
鲁迅曾经盛赞秦汉时期的文化风格:“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毫不拘忌”,“魄力究竞雄大”。当时民族精神的“豁达闳大之风”对社会生活有全面深刻的影响。对于当时的艺术作品,鲁迅也有“惟汉代石刻,气魄深沉雄大”的肯定性评价。应当说,以富于进取性为基本特征的“闳放”、“雄大”的文化气象,是秦汉时期最突出的历史特征。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细节     
鲁迅一生中没有找任何人为自己写序或者介绍文字,也没发表任何沾沾自喜于与名流政要往来交游的“借光”文字。尽管他的故交旧友中多的是达官贵人以及宋庆龄、蔡元培、陈独秀、胡适、林语堂这些名重一时甚至如日中天的社会名流;对鲁迅有知遇之恩的陈独秀曾经红极一时,甚至被爱因斯坦、罗素等人称为“东方思想界的大彗星”。这样的“大红人”,自然是用来往自己脸上贴金的理想对象。  相似文献   

5.
生计鲁迅     
余世存 《英才》2014,(9):112-113
鲁迅只到生前最后十年,收入才算可观。就是说,直到此十年,鲁迅才算有了“财务自由”。  相似文献   

6.
吴仕逵 《英才》2006,(12):I0002-I0003
鲁迅在《化偏至论》中说:“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而这将使中国“屹然独立于天下”。鲁迅先生所说的其实就是我们今天“化自觉”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可惜就可惜在任总“口无遮拦”惯了,不懂得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人特有的语言艺术,什么“穷人”、“富人”的,让百姓听着总有些不爽,搞得自己哪头都不讨好  相似文献   

8.
大师的胡须     
《财会月刊》2013,(8):I0007-I0007
胡须是男人的标志,更是个性的代言。近现代史上大师的胡须留给世人许多轶事与趣话。 胡须的形状是性格的体现。文学大师鲁迅的“一字须”,不向上,也不向下,一字排开,煞有特点,让人过目不忘。鲁迅说他的胡子两端上翘的时候,不招国粹家喜欢;两端下垂的时候,又不招改革家喜欢。气得他剪去两端只留中间,终于成为隶书的“一”字。鲁迅的胡须很能说明他的性格。  相似文献   

9.
《山东企业管理》2011,(9):85-85
与山西人交往,汾酒自然就进入鲁迅的宅院了。教育部同仁的汾阳冀贡泉、在山西暂居的阮和森、“狂飙社”主将高长虹、木刻青年唐诃等都将汾酒作为山西的名优特产馈赠给鲁迅。  相似文献   

10.
朱彤楠 《活力》2012,(8):252-252
正如对中国翻译史论意义的认识和研究的不够一样,对伟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的杰出翻译家地位,论界认识上也有许多不足甚至误区。鲁迅一生的译著甚丰,实际上比他的创作还要多。共翻译了14个国家100多位作家的200多种作品,出版了33部单行本,达300余万字。有人认为,鲁迅翻译的成果从质量上看力作不是很多,“宁信而不顺”的译文从读者的接受效果上看也差强人意。在翻译思想上更以偏带全,用“硬译”来概括鲁迅的翻译观。  相似文献   

11.
祝寿恒 《河北企业》2007,(10):74-76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这篇小说,凝聚了鲁迅全部痛苦的人生体验和对于中华民族现代命运的全部痛苦的思索。它通过“狂人”之口,把几千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的历史痛斥为“吃人”的历史,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  相似文献   

12.
读书三境界     
在我看来,读书可以分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马克思、鲁迅、顾准式的读书境界。他们读书不仅为自己,更为天下。马克思读书写《资本论》,让天下有革命倾向的人生出实际的革命念想;鲁迅读外国书译外国书,有为中国人“盗天火”的神圣感;顾准读书研究希腊城邦式民主,试图解开“文革”发生的社会历史根源。这个读书的最高境界只有一一代伟人或哲人才能达到。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一生中写过不少脍炙人口的诗文,融讽刺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尤其是他的打油诗辛辣有加,妙趣横生,且入木三分。如鲁迅先生曾写的《南京民谣》打油诗:“大家去谒陵,强盗装正经:静默十分钟,各自想拳经。”  相似文献   

14.
麦兜故事     
雷晓宇 《中国企业家》2005,(14):121-121
在搞笑和草根精神的背后,隐藏着香港工薪阶层的成长忧伤企业家们是否能看得进麦兜、张大民、肥猫,取决于他们是否有这样“不把自己当根菜”的幽默感几年前,广州有本杂志做了个封面叫做“今天我们骂过的东西,鲁迅已经都骂过了”,听起来牛烘烘的。香港的专栏作家马上发表不同意见:香港就有一件特产,鲁迅岂止没有骂过,简直听都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一生中写过不少脍炙人口的诗文,融讽刺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尤其是他的打油诗辛辣有加,妙趣横生,且入木三分。如鲁迅先生曾写的《南京民谣》打油诗:“大家去谒陵,强盗装正经:静默十分钟,各自想拳经。”  相似文献   

16.
金春虹 《活力》2006,(3):201-201
鲁迅和夏目漱石是20世纪中日著名的文学家。夏目漱石被称为日本的“国民作家”,他的作品反映了日本国民的内心世界。揭示了日本文化的内涵,深受日本民众的欢迎。而鲁迅则被称为“中国近代文学之父”,尽管这两位文学大家分属不同的民族和国度,也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但从平行比较的角度来看,从他们身上还是可以找到很多共同之处的。《阿Q正传》和《吾辈是猫》是他们初期的代表作品。本论文试图通过他们的相似经历以及上述两篇小说的比较来初步探讨鲁迅的作品是否受了夏目漱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胶州大白菜俗称“胶白”“胶菜”,具有一千多年的种植历史。胶州大白菜因其帮嫩薄,汁乳白,生食清脆可口,淡而有味,熟食风味甘美,早已名扬四海,成为胶州市农业的一块金字招牌。忆往昔,毛主席、宋庆龄、鲁迅等人对“胶白”皆有赞誉。  相似文献   

18.
樊国华 《财会月刊》2010,(3):I0025-I0025
做孔子的太太一定是不容易的,因为他对饮食挑剔得厉害。他不光是讲究食物的新鲜,要求太太亲手做,“沽酒市脯不食”,而且对饭菜的形状和吃饭的氛围要求高:“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至于他每饭“不撤姜食”,鲁迅考证是因为他周游列国时得了肠胃病。  相似文献   

19.
作家茶趣     
茶,有益健康,有助文思,更能衬托出作家们的儒雅之气。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非常喜欢饮茶,而且还颇有研究。昔日的广州陶陶居、陆园、北园、妙奇香等茶楼,鲁迅先生部曾为座上客。而且,他品茗的时候,还有独特的功夫。他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种清福,首先必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感觉。”作家老舍嗜好品茶,他曾说过:“喝茶本身是一门艺术。”为了祖国茶文化的发展,他文思泉涌,笔耕不辍,留下了闻名中外的剧本《茶馆》。如今,人们为怀念他,在北京建有“老舍茶馆”。这个茶馆有一副茶联:“满座老舍客,客舍老座满。”字句里,巧妙地糅合了人们对老舍先生的赞赏之情。  相似文献   

20.
鲁迅在&;lt;答北斗杂志社问&;gt;中曾郑重告诉文学青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鲁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修改文章,不仅对于实词,就是别人以为无关紧要的虚词,也总是逐字斟酌,从不轻易放过.将他的小说&;lt;祝福&;gt;最初在上海&;lt;东方杂志&;gt;上发表的版本与以后收入小说集&;lt;呐喊&;gt;的版本进行比较,可以发现鲁迅在助词“了“的选用上曾下过一番功夫.下面对此作一分析,以体会鲁迅在语言运用方面的精雕细琢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