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基于农户调查数据,估计了麻风树投入产出生产函数,并对当前生产与市场条件下麻风树种植生命周期的投入产出状况及其农户的种植意愿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肥料、树龄、土地适宜性等级对麻风树(种子)单产有显著影响;麻风树种植管理比较粗放,经济效益低,农户种植麻风树的积极性不高。因此,近期如果政府要推进麻风树生物柴油产业规模化发展,需要对麻风树种植提供补贴;政府还应重点加强麻风树优良品种与丰产栽培技术等基础研究与示范。  相似文献   

2.
信息要览     
热区农业部门积极应对大范围雨雪冻灾;广西将种百万亩麻风树;2007年海南民营橡胶产业造就100亿元大蛋糕;广东茂名市香蕉枯萎病防控初见成效;全球最大水果采购商到琼购香蕉;广东江门引进“洋蕉”高产技术;l~IJll会理石榴进入欧洲市场。  相似文献   

3.
样子丑陋还带有毒性的麻风树,以前一直不受人们喜爱.然而,据英国<泰晤士报>的报道,由于其果实可以榨出很多油,目前麻风树,摇身一变,成了理想的生物燃料作物.在不少人心中,麻风树已是解决能源危机、缓解全球气侯变暖的"救星".  相似文献   

4.
我国素有农谚“甘薯不怕羞,一直插到秋”和“打起龙船鼓,才插头班薯”的说法。殊不知延迟了甘薯的扦插季节,会使甘薯产量大为降低。导致这种迟插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甘薯育苗技术跟不上,致使甘薯出苗馒,生长缓。笔者采用酿热温床结合双膜覆盖技术,可使薯苗出土比普通育苗出土提早10~15天,能及时赶上生育季节。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甘薯“868”     
一株重达90公斤,被誉为“中华薯王”的“868”甘薯,经中国农业博物馆对外展出后,在中外有种界引起轰动。一时间,大江南北竞相引种栽培,千家万户薯农靠“薯”发家致富。甘薯“868”系由“徐薯18”作母本,当地变异甘薯品种作父本,经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一种高淀粉甘薯(又称红薯、红著)。主要特点是:丰产性好,萌芽性高,茎蔓短,叶心脏形,绿色,耐肥耐旱,高抗根麻和线虫病,生长健壮,大薯率高,一般亩产6000-8500公斤;单株薯块大,真可谓“世界之最”,且耐贮藏;营养价值高,块根面甜,质如板栗,含淀粉率高达24%,出干率达37…  相似文献   

6.
《农民科技培训》2007,(7):34-34
甘薯具有防癌抗癌等保健作用.富含胡萝卜素、花青素的彩色甘薯.能消除人体内的有害物质.增强人体抵抗力,更是甘薯家族中的极品和天然长寿食品。前不久,由宝鸡市农科所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同完成的“优质专用彩色甘薯选育项目”通过了陕西省科技成果鉴定.标志着优质专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甘薯生产布局变迁及动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基于1985—2017年中国省域层面的甘薯数据,文章实证研究甘薯生产布局变迁及动因分析。方法 采用GIS技术和重心理论分析中国甘薯种植面积、产量、生产集中度、比较优势的区域变迁规律及重心移动轨迹,并运用Tobit模型探析中国甘薯生产布局变迁的动因。结果 (1)中国甘薯生产已形成四川盆地区、黄淮海平原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区四大农业区生产格局;(2)华南区和四川盆地区有显著的规模优势与综合比较优势,黄淮海平原区和华南区有显著的效率优势;(3)中国甘薯种植面积和产量的重心都具有明显的向西向南移动趋势,且“西扩”速度大于“南扩”;(4)甘薯有效灌溉面积、农村非农就业水平、农业技术进步和良种补贴政策对甘薯生产布局变迁的强度及方向起决定性作用。结论 把握甘薯生产变迁规律,了解其变迁驱动原因,对优化甘薯生产布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前言徐公所说甘薯,就是今天的红薯(也叫红苕、朱薯、白薯、番薯、地瓜),这种原产于美洲的作物,于公元十六世纪八、九十年代(相当明代万历十年至二十一年)自广东、福建等地传入我国。甘薯栽培容易,产量又高、食用方便,很快就被推广种植,成为我国农民的重要粮食。“闽广人收薯以为粮”(《甘薯疏》),赖此以活。住日的“糠菜半年粮,”已变成“甘薯所在,居人便足半年之粮”(《甘薯疏》)。这对闽广农民的生活所起的作用是何等重大。不言而喻,研讨甘薯在我国出现和传播的历史,是中国农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甘薯能够很快推广,徐玄扈先生与有重要功绩,是他最早把甘薯自福建引种到长江流  相似文献   

9.
被公认为舟山市市树的舟山新木姜子,属常绿乔木,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由于它的枝、芽和叶均具有金黄色的绢状柔毛,在阳光下金光闪闪,它的发源地又在世界著名的佛教圣地——普陀山,故被广大舟山老百姓誉之为“佛光树”。长期以来,舟山新木姜子一直呈野生状态分布,现将其繁殖技术、栽培技术要点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红薯生长在土中,而日前中国农科院却传出好消息:该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杨其长博士和他的科研团队却让红薯抬高了“身价”,从地下“荣升”到地上,像葡萄一样结在了空中,还能常年供人们享用。正所谓“红薯空中结,常年采收,新鲜;绿藤架上长,四季常青,稀罕。”据悉,这是他们继“黄瓜树”、“番茄树”和巨型南瓜栽培成功之后,新近又发明的一种新技术,即块根(茎)类作物的营养根与其块根(茎)分离培植技术。这种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作物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1.
“清明时节雨纷纷,江岸都是种树人”,4月5日前后,记者在怒江、澜沧江沿岸山坡上,看到不少村民在挖塘种树,而上年种植成活的核桃、漆树、草果、花椒也已吐露新绿。泸水县子克村主任邬小凤说:“这是州委、州政府带领我们种植的‘脱贫树’、‘小康树’。6年后,这些果树挂果后,荒山将变成花果山,穷寨将变为新农村。”  相似文献   

12.
甘薯的历史地理——甘薯的土生、传入、传播与人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薯的悠久栽培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汉晋时代。所谓“中土有此物,其来旧矣,逮不甚贵重栽植者少”而未为世人所重,但自明万历传入甘薯的良种——番薯,并大量繁植后,甘薯(番薯)身价举世瞩目。明清时期尤其是清初以后人口剧增,“广济民食”的社会需要促使番薯的迅速播植和广布。今日甘薯已成为我国仅次于稻米、麦子、玉米而位居第四位粮食作物,产量占全世界番薯的83%。甘薯在我国粮食作物史上曾经寂寂无闻而在近代史上却喧赫一时的地位变化是有它深刻的历史和地理原因的。学术界、农学界传统的单一番薯传入说、否定我国甘薯“古已有之”的主张,不仅不符合我国已有的历史记载,也和我国滇、粤已有甘薯亲缘种属的发现相榷,不论从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的观察,我国南方存在与中美  相似文献   

13.
腊梅喜结果     
提到红豆杉,有人喜欢引用唐代诗人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首五言绝句,其实诗中提到的红豆是红豆树,并非红豆杉。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树。现将两树的特征作一介绍,以免误传。  相似文献   

14.
什么树、什么花最能代表浙江,最适合做浙江的名片?“森禾杯”浙江省“省树省花”评选活动自今年4月25日启动以来,社会各界广泛支持和参与。“省树省花”评选作为2008年“关注森林”十大主题活动之一,除组织推荐和投票,征文大赛、摄影大赛、大学生辩论邀请赛等各项专题活动也精彩纷呈。  相似文献   

15.
“白甘薯Simon一号”是一种药用甘薯,是栽培甘薯的一个品种。原产南美洲。一位旅日台胞发现用以生食,对治疗白血病、各种出血性疾病等有显著疗效。嗣后,他从巴西获得一种不易退化的自甘薯,并命名“Simon一号”。1973年引至日本栽培,并广泛地作了临床治疗应用研究,取得了可喜效果。近年引进我国,在上海农科院作物所试种成功。  相似文献   

16.
《农民科技培训》2009,(5):F0003-F0003
广式面点的制作;春甘薯“三段四期”高产栽培技术 红薯无土栽培连续结薯技术;猪呼吸道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蜀绣。  相似文献   

17.
甘薯切块直播技术可增产最近,山东省农业银行和平邑县科委分别组织专家对在平邑县和莱芜两地采用"甘薯切块直播技术"的地块进行测产。结果表明,这项由山东农业大学施岗陵教授主持研究完成的新技术可比传统的育苗插秧甘薯栽培方式增产65%以上。据介绍,采用切块直播...  相似文献   

18.
速冻甘薯茎叶是将新鲜甘薯茎叶通过清洗、烫漂、速冻等工序处理而成,较大程度保持了新鲜甘薯茎叶原何的色洋风味和维牛素,可作长期保存,食用方便,是不可多得的天然绿色保健食品。其操作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在著名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道:百草园内存‘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然而,如今百草园内那几棵“皂荚树”下的标牌上却写着:“高大的皂荚树,绍兴俗称肥皂树,鲁迅先生称之为皂荚树,学名无患子”。但皂荚树与无患子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树种,怎么会被牵在一起?难道是当年鲁迅先生搞错了吗?  相似文献   

20.
徐贤林 《浙江林业》2008,(11):36-37
从2007年开始,永嘉县正江山林场就决定不再砍伐一棵树,这在我国众多国有林场中算是极为罕见的。林场不伐树,那干什么?开发森林公园旅游产业,将林木作为旅游资源进行保护利用,将传统的“伐树”转化为“看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