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李清照词风格独特、自成一家,其愁情词始终以女性视角表现出独特的美学意蕴,即闺中少妇之幽怨美、颠沛流离之哀怨美、殷殷思乡之凄怨美。  相似文献   

2.
杨平  王利民 《嘉兴学院学报》2010,22(2):17-22,33
朱茂晭的词多为咏物、闺情、登临和酬答之作.这些词分别倾诉了他在故国覆亡之际的深痛悲慨.摹写了他隐居后闲逸放浪的生活,抒发了客游南北时的羁旅之愁、思乡之情.其词属于婉丽流逸的词人之词,而非醇雅敦厚的学人之词,整体上显示出一种清疏秀逸、自然明畅的本色美,词风与其侄朱彝尊主盟的浙西词派异趣.  相似文献   

3.
论词块法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块集语法、语义和语境于一体,是语言处理的基本单位.词块在语言学习中出现频率极高,加之词块自身的可预知性、整体性等特点,决定了其在英语阅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大学生在词块学习方面还存在着种种问题.鉴于此,本文在阐述词块相关理论上,分析了词块法对英语阅读的重要性,最后,文章针对当前大学生在英语阅读中运用词块法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有效应用词块法的对策建议,以期与广大语言教育和研究者共同交流.  相似文献   

4.
冯秀红 《全国商情》2010,(12):92-93
ESP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其教学理论与实践正成为研究热点.本文运用词块研究的最新成果,通过对实验组实行自然教学加介入词块的综合教学、对照组自然教学加词块材料的教学方式比较,发现ESP词块的习得策略有培养学习者的词块意识、背诵、复杂词块深加工、注重产出训练等.研究结果显示词块教学法对于ESP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杨慎既是明代一代词学理论大家,也是一位颇有创作成就的词人,其词学着作《词品》是最早论述品词的专著。明代沈雄的《古今词话》,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仿《词品》,二人的词学观不无相合之处:词与诗、曲的关系问题上,皆认为滥觞于六朝诗歌;论词主体倾向婉约,同时肯定豪放。其差异也显而易见,"词品"名同而实异;杨慎主情,沈雄重"情"的同时,不偏废"景",以自然为宗;沈雄辨体明史,反对以诗、曲乱词调,否定杨慎等明人自度曲之举。沈雄对杨慎词学观在继承中有所发展,对清词"中兴"起到推动的时代作用。  相似文献   

6.
李清照除了在词中表现出闺怨闲愁的一面之外,还另有爱国的一面.她在<打马赋>中典中见喻,典中见论,典中见刺,体现了她力主抗金,反对投降的战略思想.她的特定经历,决定了她诗词的内容;同时,她所持的词文分野,"词为艳科"、"诗庄词媚"的观点,决定了她的词反映夫妻感情,诗文则反映爱国情怀的不同倾向.所以,李清照是以诗明志,作赋抒怀.  相似文献   

7.
沈濂 《嘉兴学院学报》2003,15(Z1):183-184
该文探讨了语篇中的词汇和逻辑联系语的联结手段.在一般词语方面涉及到同义词、类别词及概括词等;在逻辑联系语方面涉及到列举、增补、转折、解释、原因和结果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李渔戏曲思想丰富复杂,其核心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情事要奇,通过创新使之既出寻常视听之外,又在人情物理之中;二是文词警拔,追求词华之美、音节之谐;三是有裨风教,合乎正道.  相似文献   

9.
以相关文献为佐证,再现了福建乾嘉间较著名的学者兼诗人谢震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的概况。谢震虽然命途多舛,但具备高扬的政治理想。他的诗歌独具“孤寂惆怅、感伤幽怨”的情感,且其诗歌创作具学问化倾向,实开同光体闽派“学问化”之波澜。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为基础,探讨了不同文化图示下文化负载词的认知理解,并着重分析了不同文化图示理论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文化负载词是跨文化交际的桥梁,其本身所蕴含的历史积淀和文化背景决定了文化负载词会在读者头脑中形成特有的文化图示.本文认为恰当地翻译文化负载词能够帮助克服文化多样性所造成的障碍,是促进世界各民族顺畅交流的必然要求,而各种翻译方法的有效使用则是翻译文化负载词的一个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1.
"甬上证人书院"为黄宗羲来甬讲学始设。他在"甬上证人书院"讲学期间,倡导明经通史,经世致用学风,门下弟子人数逾百,有一大批精于文史经学并兼贯百科,在明末清初学界堪称翘楚。黄宗羲首提"浙东学派"概念,培育了清代浙东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形成了我国学术史上迥异于传统书院学风的学派,其深刻影响近播于浙东乃至于当世,远惠及清初直至近代。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于画上题诗源远流长,屈原的《天问》可认为是可证的源头;自六朝以至唐宋以后,则屡见不鲜。林声是诗文书画并作的艺术家,而作画又自题诗,并专成一本自题画诗集则于史少见。以林声的题画诗为例,将题画诗的意义概括为三点:追求艺术的转体之妙,借画创生诗意和衍生为别具意义的独特创造。在题画诗研究方面提出中西题画诗的比较论。  相似文献   

13.
唐代以前,诗人们对叙事诗这一体的思考与关注是不够的,或说还是不自觉的。杜甫是唐代比较自觉关注和思考叙事诗体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创作实践中体现了“以诗言史”和“以诗立传”的叙事诗体意识;韩愈对于诗歌的叙事功能也有自己独到的思考和认识,那就是“以诗叙事”。自居易在论及自己的创作时,频频提到“以诗言事”,说明了他对叙事诗之叙事性的深刻认识所在。他们对叙事诗体的思考和关注,都是叙事的体意识。  相似文献   

14.
我国宋代义理易学先驱、著名的教育家胡瑗,禀承孔子"正身"思想,强调为官之正。他认为,为官之道必正其心。当官就要有天下为公之心,有发而为善之心,有至公至平之心。同时认为,为官之道必正其欲。为官就要正己,正己必节其欲,必新其德,必控其情。他还认为,为官之道必正其近,而正近必先正家,必须择友,必须防近。特别是要防止身边的随从钻自己的空子,影响自己的清正之名,坏了国家的大事。  相似文献   

15.
郑板桥是历史上为人称道的好官,也是清代极为重要的人文画家。郑板桥认为人的德与福是辩证统一的,多德多福,所以他强调在处世方面要以德接人。郑板桥对自己的作品有足够的自信,但他自信而不自大,喜欢自谦,也喜欢赞人,对他人及其作品都非常尊重。郑板桥的报恩情节较重,凡是对他有恩的人都力图报答。郑板桥主张广泛交友,因为交友可以合作,可以相互学习和影响。同时,郑板桥强调交友必须至诚,人与人之间应该讲真实,讲信用,真诚相处。  相似文献   

16.
梅尧臣“平淡”诗论是宋初反对浮华浅切的模拟诗风的背景之下出现的,它以关注现实和针砭时弊为主要内容,梅的诗歌创作鲜明地体现了其平淡风格。他的“平淡”诗论,是宋人以“平淡”论诗的先声。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使得封建法制难以适应。清末10年的修律,标志着封建法律体系的瓦解,中国法律与世界先进法律的衔接。由于清末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本质特征。使修律充满了困难与曲折。  相似文献   

18.
先秦两汉典籍多以“御”来说理言事,在《淮南子》的说理中,“御”作为一个包括车、马、术、人各方面在内的整体意象而被作者有意识地反复运用,从而使之成为一个具有艺术高度和自觉意义的文学意象。  相似文献   

19.
《宋代民众祠神信仰研究》一书通过考察宋代祠神信仰存在、演变的真实状况,重点探讨了其与社会其他部分,如政治权利、社会群体、经济力量、交通网络等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综观全书,作者试图在“唐宋大变革”这一背景下勾勒出宋代祠神信仰的演变轨迹及其发生的带有规律性的变化。该书作为一部较为深入研究宋代祠神信仰的专著,进一步丰富了宋代民间信仰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0.
先秦两汉典籍多以“御”来说理言事,在《淮南子》的说理中,“御”作为一个包括车、马、术、人各方面在内的整体意象而被作者有意识地反复运用,从而使之成为一个具有艺术高度和自觉意义的文学意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