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农业产业化利益分配机制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思路最早是由山东提出的。1987年,诸城市首先提出了商品经济大合唱、贸工农一体化。随后,在寿光市出现了以市场带农户为特色的产加销一体化发展路子。1993年初,潍坊市提出“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的农业发...  相似文献   

2.
3.
本文采用特尔菲法,对农业产业一体化利益分配中的分配方式重要程度以及不同利益分配机制中的分配比例问题进行了量化研究,并得出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发展程度不同,分配方式重点程度也不同;在农业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成熟期,资产联结型将成为其重要的利益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4.
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分配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分配机制的思考尹成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村改革的产物,是农业经营制度的又一次创新。这种创新,是以利益主体获得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因此,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一种新的经营制度,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使不同的利益主...  相似文献   

5.
小议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利益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是符合我国国情,适应生产力发展现状,能有效缩短产业链的时空跨度,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的新型产业组织方式。就目前而言,推动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内容是:正确处理好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体系中各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近年来,从全国范围来看,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己初具规模,创造了许多适宜当地经济状况的经营模式,取得了不少宝贵经验和成绩。但是,也暴露了不少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中各经营主体由于追求各自自身利益最大化,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诸环节,利益关系不直接、不规范、不顺…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利益分配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根本诱因—理论思考  从制度经济分析 ,当在现有的制度结构下 ,由外部性、规模经济、风险和交易费用所引起的收入的潜在增加不能内在化时 ,一种新制度的创新可能允许获取这些潜在的收入的增加①。简言之 ,制度创新的动因在于更有效率的制度能带来潜在的收益或者减少成本。从世界各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践看 ,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是农户家庭分散经营 ,农业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和商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但随着农业竞争力的增强 ,农民在剩余利益增加的同时也出现了单个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冲突 ,即农民直接进入市场的交…  相似文献   

7.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关键在于建立良好的利益分配机制,使各参与主体,尤其是农民获得合理的经营利润。本文就黑龙江垦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利益分配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利益分配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创新的动因,在于新的制度能带来更多的收益或减少成本,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兴起和蓬勃发展,正是根源于各参与主体对产业的投入能得到相应的回报或收益,如何使农业产业化链条上的各个环节都能获取各自满意的收益率。是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否继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平均利润说”便应运而生,并成为一种主流观点。  相似文献   

9.
深圳蔬菜产业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共同的利益把农户、龙头组织等经营主体联系在一起的,主体各方都以效益为中心,以利益为纽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利益分配机制如何实施,各主体之间利益如何合理分配才能使主体各方长期合作,共同发展呢?既然利益分配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就必然有市场风险,主体各方都想降低市场风险和提高自身抵御风险能力,那么市场风险由谁来承担呢?现  相似文献   

10.
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联结机制、原则及建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不断探索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核心。本文主要就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联结机制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建立和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农业是我国西部地区的主要产业,西部地区的基本条件决定了只有走农业产业化经营道路,才能解决我国西部农业深层次矛盾。认真研究西部农业产业化经营问题,对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从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化经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中西部发展战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章将位于我国西部的贵州省作为研究省份,选择了13个具有代表性的农区县市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实地调查研究。文章首先梳理了我国西部农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背景并通过调研数据分析了西部农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现状,发现了目前我国西部农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为我国西部传统农区农业经营模式的选择提出一些合理建议,并探索出了适合我国西部农业的3类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构建路径——不完全合同制、间接合同制和农工商垂直一体化经营。  相似文献   

12.
贵州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之一,农耕文化内涵深厚,种类多样,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能够为其乡村旅游带来新的发展契机。文章对当前贵州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贵州省乡村旅游和农耕文化资源丰富,乡村旅游发展状况较为良好;但同时也存在着农耕文化挖掘不够深入、制约乡村旅游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旅游中的农耕文化呈现出退化之势,耕地资源减少和环境污染严重、农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遇到瓶颈等问题。由此提出深入挖掘农耕文化、搭建"无景点"乡村旅游平台,加强农耕文化保护、加大农耕文化宣传力度,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友好型农耕旅游产业的对策建议,以助力农耕文化与乡村旅游的有机融合,保障贵州省乡村旅游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效益评价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贵州省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试点改革省份,在发展特色农业模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制约其进一步发展完善的因素。文章从农业和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实力、农业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实力以及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实力3方面构建贵州省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其综合效益进行全面客观评价。评价结果显示,贵州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缺少农业投入、对现有资源未能进行很好保护以及缺少可持续发展思维战略。文章针对贵州省农业发展瓶颈问题,提出了加大农业投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保护利用现有资源、维护生态环境,落实以人为本、实现农村社会全面发展以及完善评价考核指标体系、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对策措施,为贵州省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贵州是生态旅游大省,大力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有助于加快扶贫速度和保障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方法]通过比较分析法与实地调查法分析贵州省农业生态旅游的地理优势,结合极值比率、密度系数及变异系数分析其区域特征。[结果]贵州省的高速公路发展迅速,且263%的农业生态旅游景点分布在距离高速公路的1~3km处,同时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特有的喀斯特地形特征及丰富的水资源等融合少数民族文化或红色文化资源组成特有的贵州农业生态旅游。贵州省不同区域农业生态旅游的极值比率在340~750之间波动,黔西北地区的农业生态旅游差异最明显。密度指数在250~530之间波动,黔东北地区的旅游人数在贵州省最多。变异系数在100~160之间波动,黔东南的农业生态旅游收入在贵州省最高。[结论]贵州省农业生态旅游在地理位置上有显著的优势,且在区域间存在差异,今后应注意各区域的协调发展,并基于当地旅游优势发展适宜的农业生态旅游模式,以实现经济、社会、旅游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遇到了一定的瓶颈。文章首先对影响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农户特征、农产品特性、家庭经营特征、地理环境因素是影响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的最主要因素。基于此,通过对贵州省实地调研,发放600份问卷,获得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基础数据。并通过异质性指标和功能性指标构建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绩效评价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最终得出贵州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绩效较为低下,仅为0.3033,尤其是交易过程绩效最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户市场竞争力,完善组织经营管理和治理结构、提升农户参与的意愿度,实现产业化经营组织服务机制创新、降低农户交易成本等3个针对性建议,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绩效,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作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基础,家庭农场的价值共创意愿对各利益相关主体实现深度融合、共赢发展至关重要。[方法]文章运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基于安徽省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中的284个家庭农场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联合体内部互动对家庭农场参与价值共创意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探讨了利益分配合理程度的中介效应以及合作社服务能力的调节效应。[结果](1)资源互动、生产互动和约束互动均对家庭农场的价值共创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2)利益分配合理程度在资源互动、生产互动和约束互动对家庭农场的价值共创意愿的影响过程中均发挥中介效应;(3)合作社服务能力在利益分配合理程度对家庭农场的价值共创意愿的影响过程中不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结论]联合体内部互动能够有效提高家庭农场参与价值共创的意愿,并且通过互动,可以提高联合体内部利益分配的合理程度,进而对家庭农场的价值共创意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是该领域研究的关键。[方法]构建包含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结合线性回归方程对山西省2001~2016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1)山西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因素可归纳为生产资料集约水平、资源修复水平和土地集约水平3方面。(2)山西省农业循环经济在2001~2016年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并分为两个发展阶段,2001~2009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低水平阶段和2010~2016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上升阶段。(3)2010年之后山西省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循环经济取得一定成效,生产资料集约水平是促使山西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升的主要动力。[结论]山西省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使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注重生产资料的集约是关键,可以从控制化肥、农药、农膜投入量,提升其有效利用系数等方面入手;其次要提升资源修复水平,利用秸秆还田的形式增加废弃物利用率,增加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并提高土地利用率。  相似文献   

18.
文章采用理论和实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充分剖析江苏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目前江苏省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存在龙头企业发展能力较差、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农业企业融资难、环境资源约束增强、科技力量薄弱等主要问题,并在明确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型、市场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等3种江苏省农业产业化具体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从继续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创新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健全农业产业化发展保障机制、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标准化建设及科技支撑力量等6个方面提出优化江苏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路径。由于江苏省农业产业化起步较早,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这些对策的提出不仅能促进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一步发展,也将为整个国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及时了解云南省农业科技创新的最新动态,充分合理地开发云南省农业科技资源,文章对2002—2016年云南省的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进行研究。[方法]首先分析各个单项指标15年内的变化趋势,分析其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和作用。再运用DEA模型分析法,将2002—2016年的每个年份作为一个决策单元进行处理,对云南省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进行分析。[结果] 2002—2016年云南省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综合效率为0. 984,并且呈现出不稳定的波动,在2004和2009—2012年出现了配置效率降低的情况。总体来看,资源配置的综合效率大体上是接近于1的水平。处于DEA有效的年份为2002—2003年,2005—2008及2013—2016,属于规模报酬不变的阶段; 2004年属于弱DEA有效阶段,规模报酬则处于上升阶段;处于非DEA有效的有2004年、2009—2012年。[结论]云南省农业科技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整体水平处于较高的状态,综合效率值总体上接近于1。有个别年份出现了较小范围的波动,可能与总播种面积的变化有关。综合来看,云南省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在技术投入、人力资源和农业资金投入逐年的增加,使资源配置效率能够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并在出现下降后迅速恢复。  相似文献   

20.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是农业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是财政支农的重要手段,促进了粮食增产、农业 增效和农民增收,推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文章对江苏省淮安市 的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总体情况进行实证分析,比较了不同项目的资金投入对农业生产能力的影响,帮助优 化投资结构,以期能对淮安市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发展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