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不断加快,城镇化建设进入了快速推进阶段。由于各地区环境承载力、生态基础、经济发展存在差异,因而不同地区的城镇化质量存在较大的差异。江苏省是东部沿海经济发展较为发达的省份之一,城镇化率处在全国前列,但省内三大区域、13个地级市的城镇化发展效率却存在一定差异。鉴于传统 DEA模型 CCR、BCC等在进行效率评价时自身存在的缺陷,该研究取2006~2011年为时间序列统计数据,着重考察2011年各地级市的城镇化发展问题,采用超效率 DEA分析方法展开相关研究。结果表明:(1)2007~2010年间,苏南、苏中与苏北之间的城镇化效率差异最为显著; (2)各地区在资源利用、产出效率、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协调不一。反映出江苏省部分地区城镇化发展在资源利用、转化为各项产出时的收益状况未能达到最优,存在一定程度的冗余与不足。由此得出启示:经济发展要与城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四川省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对促进四川省农业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以四川省五大经济区为主要研究单元,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对2006—2019年四川省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运用泰尔指数、自然断点分级法和重心分析模型等方法,对四川省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时空格局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1)2006—2019年四川省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有所提高,五大经济区中除成都平原经济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有所降低外,其余经济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均有提高;(2)四川省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总差异表现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引导形成全省总差异的是区域内差异。(3)五大经济区间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成都平原经济区远大于川西北生态经济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五大经济区内部发展也不均衡,内部差异最大的是攀西经济区。各市(州)空间演化特征不明显,存在“阶层固化”现象。(4)四川省东部偏南方向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高密度地带,2006—2019年经济重心整体逐渐向南偏移,东西方向上形成“拉锯战”模式,2019年呈现向西南转移态势。结论 为促进四川省农业经济协调发展,一方面要发挥成都平原经济区及成都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形成“一强多极,区域协同”的发展格局;另一方面应重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合理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最后建议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力度,为确保四川省农业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3.
区域经济差异是区域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与区域资源禀赋、区域经济基础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各级政府制定区域发展政策与方略的重要依据。长株潭地区是湖南经济最为发达、集聚度最高的地带,肩负着"中部崛起"的重要使命,也承担着辐射周边城市、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重任,因此对长株潭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进行测度研究很有必要。本文基于长株潭地区统计数据,构建区域经济差异综合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长株潭地区23个区县(市)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定量研究,并划分出4个等级,最后结合区域实际发展情况,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2000年~2011年连续时间序列为研究时段,选取人均GDP为衡量区域经济差异的指标,运用加权标准差和加权变异系数测度了天山北坡经济带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采用泰尔指数对区域经济总体差异进行测度,并利用泰尔指数的可分解性对总体经济差异进行分解。最后运用Geo DA、Arcview软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天山北坡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研究结论表明,西部大开发以来,天山北坡经济带区内经济绝对差异呈不断扩大的趋势,但相对差异在逐步缩小;泰尔指数也呈降低的趋势,且总体经济差异在2009年以后主要是由核心区域和非核心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所造成;天山北坡经济带中部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东部及西部区域的经济发展较滞后;且乌鲁木齐市和克拉玛依市的经济发展还处于"极化效应"阶段,"扩散效应"还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以2000~2013年四川省各地市(州)农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表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通过传统马尔科夫链和空间马尔科夫链方法,分别构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非空间和空间马尔科夫转移概率矩阵,对研究时段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进行分析与预测。研究结果表明:(1)各地区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均沿着其最初类型稳步演进,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俱乐部趋同"现象。(2)地区间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变化受到所邻地区的影响,其在空间上的趋同过程不独立。(3)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互作用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分异,较发达的川南地区发生向下转移,不发达或欠发达的川西地区则发生向上转移,四川省各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将进一步缩小。(4)地区类型转移受周围地区的影响,表现为农民消费水平的空间趋同变化明显于收入水平的空间趋同变化。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形势逐渐趋好,但是农村地区区域经济差异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故缩小农村地区经济差距成为我国农村区域经济政策的重点。文章以河北省为例,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研等方法对河北省农村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以及相关区域经济理论进行深入分析。采用基尼系数法和综合差异指数模型对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河北省境内农村地区区域经济差异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该文分析了导致河北省农村区域经济差异逐步扩大的原因主要包括内自然资源分布不均、政策导向性显著、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通过并结合模型分析结果提出强化政府引导、加快农村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调整城镇化步伐等策略以缓解目前河北省农村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逐步拉大的现状,进而为河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农业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第二、三产业的基础,其发展程度直接关乎国计民生和社会的稳定。然而由于自然条件和各区域的特点导致不同区域的农业经济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方法]在此研究背景下,文章以河南省108县市为例,通过聚类分析方法选取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林牧副渔服务业产值、农产品附加值、耕地面积、农业机械使用率、农用肥料使用折纯量、农药使用量等7个指标将河南省108县市农业经济进行区域划分为3类,并分别对3类地区的地理位置特征和农业经济发展特征进行分析,进而选取4个主要变量对该省农业经济区域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研究表明,自然资源、区位条件、经济发达程度、政府政策等4个因素对该省3个农业区域经济均产生正向影响且对于农业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影响系数高于发达地区,说明农业经济发展程度对自然资源、区位条件和政府政策依赖程度较高,地区总体经济实力的强弱也对农业经济发展程度有重要影响。[结论]未来应以可变因素即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制定为研究对象,以期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区域间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新形势下,农村可持续发展对我国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对河南省农村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区域差异进行研究,为优化河南省农业产业布局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从经济可持续发展潜力、社会可持续发展潜力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潜力3个方面构建农村可持续发展潜力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和加权综合法,在市域尺度研究河南省农村可持续发展潜力。[结果](1)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表现为豫东和豫南地区良好,除济源市外,西北地区较差;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呈现豫东地区较差,其余地区基本一般的特征;农村生态状况表现为豫西和豫南地区较好,除鹤壁和濮阳,豫东和豫北地区其他各市较差。(2)河南省市域间农村可持续发展潜力的综合评价分值差异较大,其中济源市、信阳市和鹤壁市的综合评价分值较高,漯河市和商丘市的评分明显低于其他各市。[结论]该省大部分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极不平衡,因地制宜,逐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缩短地区间差异,将有利于该地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系统深入分析农村经济区域发展差异现状和原因,可为相关政策提供有利参考。本文以四川为例,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四川省及五大经济区2007~2016年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探讨其时间演变历程和空间差异程度,并运用收敛、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的方法检验其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提出强化农村区域合作、推动城镇化建设等对策建议,以期为政策制订提供参考,推动四川各地区农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生态经济的本质是用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观点指导社会经济建设,而中国西部农村作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研究其区域之间的生态经济差异尤为重要。[方法]采用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从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尺度,分析1998~2012年中国西部地区农村生态经济的时空变化及差异特征。[结果](1)从时序特征上看,西部地区农村生态经济整体上波动下降,但各省份存在"稳定型""缓慢增长型""缓慢下降型"的不同变化趋势;(2)农村生态经济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在波动中减小,而相对差异由扩大向稳定的趋势演变;(3)在空间上呈现出以四川为中心向周围逐渐降低的格局,而且农村生态经济等级比例从"中间大两头小"向"头重脚轻"发展,有利于西部地区农村生态经济的整体提高。[结论]中国西部农村生态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空间差异小且发展最好的区域位于西部地区的东南部,并呈现向东、北发展的趋势。空间差异大且等级变动大的区域主要位于西部地区的西北部,并均向更高等级方向变动,说明该区域在西部大开发中农村生态经济的整体上升最明显。  相似文献   

11.
基于DEA方法的中国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我国各省市2008~2015年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为研究对象,探究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规律与特点,并基于此提出促进农业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建议。[方法]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DEA)法。通过文献搜集我国各省市2008~2015年与农业水资源利用相关的数据,构建DEA模型,对我国近年来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评价。[结果]2008~2015年,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在0.80上下浮动。各省市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随时间变化趋势不同。甘肃和上海的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涨幅最大,年增长率分别为4.39%和2.74%;山西、江西以及陕西省的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整体趋于下降;浙江、湖南以及陕西和新疆的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有先上升后下降的特点,表现出明显的波动。此外,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区域分化明显。东部地区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一般高于0.80,中部地区位于0.60~0.80,西部地区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一般低于0.60。[结论]2008~2015年,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表现出一定的时间差异性和空间差异性。时间差异性: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并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不同省份的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随时间变动趋势各异。空间差异性:东部地区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最高,中东部地区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甚至达到了最优,中部地区其次,西部省区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最低。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受当地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发展水平、水资源总量和人口压力等因素影响严重,今后应针对不同地区采取不同措施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以新疆传统牧区牧民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了典型牧区157户牧民对生产目 标重要性判断的实际资料,利用配对比较法分析了牧民生产行为的目标偏好,旨在揭示牧民生产决策行为 目标多元化的客观存在性及具体表现,为制定引导牧民生产行为的经济政策奠定基础。结果表明:牧民生 产决策行为目标具有多元化特征,而且其偏好表现出显著的层次性;不同收入的牧户之间目标偏好无明显 差异,牧民对扩大饲养规模和收入最大化的追求具有强烈的内在需求。  相似文献   

13.
中部六省农业生产结构市域分异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中部六省农业生产结构的研究,该文得出如下结论:中部六省农业结构转换能力市域分布渐次交错,较高工业化水平促进转换速度提高;低于中部六省平均水平的市域占主体地位,低转换速度市域呈地理集中趋势;农业结构转换方向由以种植业为主向农、牧渔业综合发展的方向转变,林业与渔业的转换方向系数分布在一些区域呈地理集中趋势。同时发现,农业结构转换能力的提高促进劳动生产率增加,但不同转移方向的影响差异较大,一定程度上增加土地生产率,对机械生产率影响微弱。  相似文献   

14.
NDVI在农作物监测中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是农作物监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光谱参数之一,在农作物生产与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该文就NDVI在作物产量、生物量、收获指数、叶面积指数、营养状况、作物冻害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作一综述,并总结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NDVI在今后作物监测中进一步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农地流转绩效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正确认识安徽省农地流转工作成果,剖析不同地区农地流转绩效差异,探讨有效提高农地流转绩效措施,对改革和完善农地政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方法]文章利用安徽省皖北、江淮和皖南3个区域农地流转情况调查数据和其他相关资料,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构建农地流转绩效评价体系,综合分析农地流转绩效区域差异表现及原因。[结果]研究表明:(1)3个区域的农地流转绩效主要与区域内农村社会发展是否得到重视、农户家庭是否全面发展和流转工作是否落实有关,三者形成的合力最终导致综合绩效的差异;(2)农地流转绩效的提升是一项受多重因素影响的系统性工作,包括政策方针、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结论]研究认为安徽省农地流转工作成果值得肯定,为进一步完善相关工作,建议综合协调各方资源,借鉴成功工作经验,大力发展地区经济、推广土地整治工作、加强农地经营权交易市场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6.
沈阳城市周边耕地多功能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探索城市化影响下城市周边耕地多功能的现状,分析其空间差异,为耕地保护及城市周边耕地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从耕地的生产、生态、社会和景观4个功能出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加权求和法计算单一功能和多功能值,并用ArcGIS进行空间分析,对沈阳城市周边50个乡镇(街道)的耕地多功能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沈阳城市周边耕地的多功能性空间差异较为明显。生产功能远郊平原区最强,远郊山区和近郊区较弱;生态功能总体偏弱,个别乡镇较好;距离城市越远,社会功能越强;景观功能近郊区较强,远郊区较弱。(2)耕地的生态、社会和景观功能主要受距市中心距离的影响,生产功能受地形和距市中心距离的双重影响,而多功能则受地形、距市中心距离及各乡镇(街道)耕地主导功能等的综合影响。(3)沈阳城市周边的大多数耕地以农业生产为主导,景观文化功能整体相对较弱。近郊区耕地生态功能所占比重较大,但社会功能比重较小,远郊区则与之相反。[结论]沈阳城市周边耕地多功能性空间差异较为明显且不均衡,应科学规划城市周边耕地功能,优化空间布局,协调耕地各功能的关系,促进耕地多功能综合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基于水体季相差异的稻虾共作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稻虾共作因为其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近年来种养面积呈持续增长态势。如何准确获取稻虾共作的面积信息与空间分布是当前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方法]文章以湖北省潜江市为研究区域,首先根据稻虾共作模式独特的水域变化特征,利用自动水域提取指数(AWEIsh)分别获取不同季节的水体;然后基于水体季相差异提取稻虾共作农田的空间分布。该研究利用Landsat 8 OLI影像提取2017年潜江市的稻虾共作空间分布。[结果] 2017年潜江市稻虾共作主要分布在白鹭湖管理区、运粮湖管理区、熊口镇和龙湾镇等区域,和实际分布情况相吻合。在验证样本的基础上,通过混淆矩阵计算提取结果的精度可达到85. 01%。与改进的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MNDWI)的提取结果相比,基于AWEIsh水体季相差异提取的结果精度更高:稻虾共作农田完整性好,错分情况少。[结论]基于水体季相差异的稻虾共作提取方法具有较好的提取效果,为今后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8.
基于1971~2012年榆林市气象数据和玉米产量数据,分析过去42年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过渡带玉米生长期内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并利用一阶差分法、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法分析各生育阶段气候因子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过去42年,玉米生长期内热量资源呈显著增加的趋势,生长期平均温度、平均最高温度和平均最低温度分别增加0.24℃/10 a、0.26℃/10 a和0.32℃/10 a,降水量、光照时数无显著变化。一阶差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玉米产量与全生长期平均温度、平均最高温度、积温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其中与平均温度相关系数最大,全生长期温度每升高1℃,玉米减产835.5kg/hm2;与降水量变化呈显著正相关,降水量每增加100mm,玉米增产364.7kg/hm2;与日照时数变化呈负相关,日照时数每增加100h,玉米减产325.8kg/hm2。各生育阶段中,出苗-三叶期至灌浆乳熟期的平均最高温度、平均温度及苗期日照对玉米产量产生负影响,七叶-拔节期的降水和成熟期的平均最高温度对玉米产量产生正影响;多元逐步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显著影响玉米产量的是抽雄-开花期和灌浆-乳熟期平均最高温度、拔节期降水量、出苗-三叶期日照,模型能够解释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过渡带玉米56%的产量变化。  相似文献   

19.
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差异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在布局和经济发展上存在的差异和形成原因.指出了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在发展上存在的产学联系不密切、资金不足、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技术含量低和销路不畅等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