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黑龙江省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分析黑龙江省生态旅游资源入手,用层次分析法在区域层次上对黑龙江省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其结果认为黑龙江省的生态旅游资源在总体上较好,主要吸引因子比较突出,环境因子方面需要加以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山西省生态农业自身特色,从资源的自身景观价值、资源条件及生态环境3方面选取评价指标,构建了山西省农业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价,以期为山西省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提供借鉴。[方法]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采用加权评分法计算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综合得分值,通过专家打分法对山西省14个主要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进行评价。[结果](1)对于评价体系的准则层而言,资源价值和生态环境权重相同,总权重占比达到90%,是评价山西省农业生态旅游资源主要部分,资源条件权重最低; (2)对于评价体系的项目层而言,资源生态质量权重最大,其次是资源科教价值,再次是文化价值; (3)对于评价体系的因子层而言,资源的奇特性权重最大,其次为资源的生态稳定性,两者权重值相差不大,均是评价山西省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重要因子。[结论]山西省主要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分布在Ⅱ~Ⅳ级,且Ⅲ级水平最多,尚有很大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3.
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文章从资源现状分析入手,构建河南省生态旅游资源开评价体系,以区位商法、特尔菲法与加权求和的方法,对河南省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及潜力进行评价,结果显示:70~100分的一级开发区包括郑州、洛阳,46~69分的二级开发区包括焦作、新乡、济源、安阳、南阳、开封,30~45分的三级开发区包括驻马店、平顶山、三门峡、鹤壁、信阳,10~29分的四级开发区包括商丘、濮阳、漯河、许昌、周口。并分析河南省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对概念理解不够全面,缺少特色资源;旅游经济的带动性不足,旅游产业的外向度较低;资源开发不当,生态环境失衡;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水平需要提升等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打造精品景区,发展高端市场;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旅游外向度;加强规划监管,完善法律法规;培养相关专业人才等资源开发策略,旨在为河南省生态旅游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河北省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分析,提出了该省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旅游资源评价为旅游资源合理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是进行旅游规划的前提。伊春林区具备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庭好的资源条件和生态条件,具有很好的发展优势和潜力。在实地考察和分析数据的基础上,运用单体评价法和空间结构评价法,选取58个主要生态旅游资源实体,对其进行定量评价,得到旅游资源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分值及综合评分值,并时其进行等级划分,为伊春林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资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6.
农业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模型构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论述了农业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模型构建的必要性基础上,构建了包括资源自身价值评价、生态环境条件评价、旅游开发条件评价三大评价子系统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层次结构模型,并采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及专家征询法确定了各项指标的权重值。  相似文献   

7.
湖北省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现状及开发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闰泉  胡吉明 《林业经济问题》2000,20(5):280-282,301
本文从生态旅游的定义入手 ,分析了湖北省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现状、存在问题 ,指出湖北省森林生态旅游开发的主要类型 ,提出在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要认真开展森林游憩价值评价、加强森林健康保护、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及环保立法、执法。  相似文献   

8.
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及监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政府监管机构与经营单位两类主要利益主体的关系予以讨论,为有序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提出了政府可采取的举措以助于实现监管机构和经营单位的双赢。  相似文献   

9.
关于生态旅游资源脆弱性的深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述了生态旅游及生态旅游资源的概念,生态旅游资源“脆弱性”概念的界定,生态旅游资源脆弱性的认识;阐述了生态旅游资源脆弱性的表现;深入分析了产生脆弱性的原因,最后提出了解决生态旅游资源脆弱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论述泉州市山海兼备,水陆齐具,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尤其是文化旅游资源在地域和内容上结合较好,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提出泉州市在适应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应坚持保护性开发原则,在开发阶段和运营阶段都要重视资源的保护;根据区域资源特色突出个性开发不同的旅游项目,西北部地区以森林生态游为特色,东南部以滨海生态游为特色;适应“体验经济”对旅游的新要求,增加参与性旅游项目的开发;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适应生态旅游发展的要求;多渠道加强宣传促销,让潜在游客在认可泉州文化旅游资源的同时,认可泉州的生态旅游资源,促进泉州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四川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测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四川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研究,综合分析其生态环境、资源开发和经济社会之间的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以期对四川省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合理的参考建议。[方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生态环境质量、资源开发情况、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4个方面20个具体指标构成评价综合层,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系统分析四川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结果]在综合评价层中,生态环境质量和资源开发情况的权重值分别为0.426 5和0.328 4,高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的0.104 2和0.140 9。四川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综合得分为85.48,为2级水平。[结论]四川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处于中等,有较大提升空间;交通开发难度较大和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较低,成为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加强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增加交通便捷性,培养一批高素质旅游服务人才队伍是四川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四川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是我国实现农业全面化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实地调查与文献分析法对四川省农业资源的情况进行概述,在此基础上总结四川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3种发展模式。挖掘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中存在的农业自然资源制约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循环经济技术水平薄弱、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成本较高、农村劳动力匮乏等瓶颈问题。并提出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努力提高农业循环经济的科技水平,建立健全农业循环经济服务体系,加强农业循环经济治污理念等加快四川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措施,以期为四川省及其他地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理论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高速发展在满足人类物质需求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因此,"两型农业"是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大趋势。文章选取经济效益指标、资源利用效率指标、生态环境保护效果指标、政策制度保障指标等针对两型农业在四川省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并根据各个指标数据进行21个市(州)的效用评价。结果表明,四川省高于全国理想值(综合评价值F为2250.99)的有成都市、攀枝花市、德阳市、乐山市、眉山市、雅安市,其余各个市(州)综合评价值F介于1 577.66~2115.75之间,综合评议"两型农业"在四川省发展较好,符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标准。并提出加强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大力推广普及绿色生产技术、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大力实施"互联网+"体系构建等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更多地区两型农业的推广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川西地区处于中国较偏远的地带,地形十分复杂,有许多地区甚至处于地震带上,相对于我国东部、南部等地区川西人口密集程度低。川西地区以前采用的是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方式,盲目照抄照搬其它省份的经济发展模式,并未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最终导致了水土严重流失,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水平仍旧止步不前,同时还使川西高原的传统产业也受到了影响。川西地区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这两大难题,因此川西地区急需找到一条新的发展路子来推动该地区持续、健康发展。结合当地特色,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不二选择。川西高原地区具有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生态旅游的潜力巨大,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势特点,稀有的动植物资源,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等条件,并且国家近几年加大对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支持,这些都成为开展生态旅游的最宝贵资源。川西地区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是一种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产业,符合客观现实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将农业与生态旅游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真正地实现了经济增长、生态保护、社会效益三者之间的同步与协调发展,重新分配了农村资源、整合农村功能,实现了农村产业生态化与产业多功能化,最终将建立以生态农业旅游为主导,带动第三产业,如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等发展的新型旅游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绿色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绿色农业的发展水平反映了该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因此,通过测度四川省绿色农业发展水平,可以为四川省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文章通过构建四川省绿色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到绿色农业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基于农业发展水平等级划分标准,对四川省各市(州)的绿色农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四川省绿色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权重分析结果表明,生产过程的绿色化水平较高,其权重值为0. 493 4,产品品牌的绿色化水平权重值较低,为0. 195 8。二级指标的权重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省农药化肥使用量偏高,森林覆盖率较低。通过对四川省绿色农业发展水平的区域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成都市发展水平指数最高为0. 610 4,巴中市指数最低为0. 197 2,四川省整体发展水平指数为0. 454 2,与成都市发展水平指数相差两个级别。此外,区域发展的集聚效应较明显,以成都市为中心向四周递减。[结论]四川省绿色农业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性较大,各地区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从整体上来看,中部和东部的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西部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休闲农业资源开发与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休闲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业相融合的新型产业,对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战略转型、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作为我国农业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四川是我国粮食与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地,有着丰厚的农业自然资源,发展休闲农业的市场空间巨大,当前休闲农业已经成为四川农民就业增收的一条重要渠道。对休闲农业资源的开发与规划进行研究,能够充分发挥四川省的农业资源优势,为休闲农业的良性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文章首先介绍了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的意义与作用,如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拓宽就业渠道,转移剩余劳动、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新农村建设等;进而对四川省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构建四川省休闲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与组织化经营模式,探讨了四川省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的规划原则。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战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物资源利用已成为当今世界“朝阳产业”,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四川生物资源特别丰富,为此可将坑害民为中国生物产品中心,分析了四川生物资源在中医药工业、食品工业,旅游业,生物用品产业和生物种产业的利用方面。提出了加快四川资源利用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评价及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农业作为乡村产业的基本依托,通过分析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指数及空间分异特征,对于新时期制定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减轻农业生态压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文章通过构建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产业融合发展指数模型对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从农业多功能性发挥、农业产业链延伸、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城乡融合5个维度系统评价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结果]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路径指数与融合效益指数在逐年上升,且融合效益指数提升较快,与产业融合路径指数差异逐步缩小;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效益指数增长较为明显,体现出四川省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有效实现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全面脱贫、新型城镇化建设等的有机结合。[结论]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趋势良好,且表现出极大的发展潜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阶段从2010年的起步阶段逐渐过渡到2017年的初级融合阶段,但从贡献率来看,加强农业产业链延伸是现阶段促进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出集聚态势,且地区差异有减小的趋势;从空间分布来看,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并随产业融合程度逐渐向川南拓展;自然条件基础决定了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总体格局,加强政策扶持,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村产业融合效率具有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四川省城镇化已经进入到快速发展时期,然而在城镇化进程中占用了大量耕地,导致城镇化建设用地和耕地矛盾日益突出,耕地保护形势严峻。文章以四川省为研究对象,利用文献分析与系统调查等研究方法,对四川省城镇化与耕地保护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近年来城镇化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一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仍是四川省经济发展主导产业;二是城镇化人口逐年增加,城镇化水平发展较快;三是城镇化规模不断扩大,城镇体系建设区域合理。而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耕地面积也在逐年减少,2010~2012年四川省每年耕地面积减少2.8万hm~2。并提出合理规划土地规划,建立健全耕地保护体系;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力度;提高人们耕地保护意识;提高土地利用技术;积极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业走向产业化等方面促进城镇化建设与耕地保护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河南乡村旅游资源产业时空布局良好且发展潜力巨大,研究其乡村旅游开发与产业发展模式问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以河南省乡村旅游产业为研究对象,探索其乡村旅游开发与产业发展模式的现状与特点、发展中存在的不足等相关问题。[结果]在此基础上,根据调查研究得出河南省应该从发展"特色产业拉动"模式、"服务带动"模式、"景观休憩"模式、"文化探寻"模式来提升河南省乡村旅游开发与产业发展质量。[结论]该研究解决了目前河南省乡村旅游业发展所面临的瓶颈,对于其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