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网络游戏中"虚拟财产"的法律保护问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网络虚拟财产由电子数据构成.网络虚拟财产的失窃,实质上是游戏者ID中的电子数据被窃取.该行为性质上属非法侵入、并窃取互连网用户信息的行为.但我国"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保护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的范围仅涉及国家事务、国防、金融证券、尖端科技等特定领域;个人网络信息的保护则属于法律调整的空白.民法理论上对于虚拟财产的地位与是否保护也存在争议.本文围绕全国首例网络财产纠纷案的讨论,对于纠纷的法律属性、举证责任、权利救济以及有关公众个人数据资讯的保护立法完善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2.
强化虚拟财产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瑜 《经济论坛》2006,(16):126-126,129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网络游戏玩家的增多,涉及到网络虚拟财产的纠纷也越来越多。据统计,仅在网络游戏领域,有76.3%的网络游戏爱好者曾丢失过装备。虚拟物品的价值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可是如何证明这些物品的归属,如何保护这些物品,已经成为一个新的课题摆在了大家的面前,有关“虚拟财产”的保护话题也方兴未艾,网络虚拟财产的立法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由于经济水平迅速发展和科技水平不断进步,网络技术迅速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网络虚拟财产也顺应着时代的变化而产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给人们带来了现实的利益.与此同时,一系列问题也开始出现:相关法律纠纷案件层出不穷,服务使用者(网络游戏玩家)被网络服务运营商或第三人侵权的现象比比皆是.针对网络虚拟财产的基本内涵、法律属性、纠纷现状及问题等几方面进行研究,必须找到虚拟财产法律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游戏正以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目前主流的网络游戏大都可以归人“角色扮演”(RPG)一类,玩家在虚拟世界中获得精神愉悦的同时,网络虚拟财产纠纷频繁发生,但由于我国现行法律尚未对网络虚拟财产作出明确规定,致使司法机关面对这类纠纷常常陷入“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难以得到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5.
《经济师》2020,(2)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数据作为现代生活中的重要信息沟通媒介和信息资源,其价值在日益被充分肯定的同时,也在日益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模式。对数据相关类型的财产保护问题也逐渐成为热点话题,近年来,但凡涉及数据财产的案件,都会引发社会民众的普遍关注,对于数据财产的法律归属问题,急需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与实施予以指示。文章归纳总结了目前对数据财产定性的不同学说理论,并与虚拟财产理论做相对比较,在此基础上,文章赞同将数据财产归纳为民法意义上的财产客体予以法律保护,并认同将数据财产所包含的原始数据和衍生数据,引进知识产权法的相关规则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6.
依据党和政府保护私人财产的政策、法律依据和要求,分析了长期以来忽视私人财产保护的诸多因素,提出了切实解决好私人财产保护的具体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上购物成为人们一种新的购物方式,网上购物价钱便宜,送货上门,深受现代人的喜爱。网上购物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由于网络购物缺少法律的规范,以及采用电子方式所具有的非面对面性,目前网络购物中欺诈现象严重,安全问题堪忧,本文主要就网络购物中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进行论述,希望为人们网上购物提供一些法律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寺院(宗教)财产是解决寺院自养及寺院教职人员经济生活问题的物质基础,其财产归属权及法律保护问题关乎宗教健康发展。《物权法》及相关立法肯定了宗教团体的财产所有权,适应了时代发展和开放性立法之需求,为我国宗教财产归属权及法律保护提供和积累了丰富的立法经验。通过实地考察,对青海寺院财产存在的问题予以梳理,提出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9.
王晓星 《当代经济》2016,(35):96-97
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越来越多的商业往来是通过互联网来实现的,存在于互联网平台之上的虚拟财产纠纷层出不穷.以往,我国立法对该问题并无具体规定,各级法院解决此类纠纷时往往只能参照现有民事立法相关规定酌情判决.我国正处于民法典编纂的关键时期,如何抓住民法典编纂的契机,系统梳理虚拟财产纠纷的问题,并提出立法的合理化建议,是本文阐述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分析虚拟财产的价值和法律属性基础上,对虚拟财产侵权行为的种类和侵权人的法律责任进行了阐述,提出了通过法律解释确定虚拟财产的法律属性,充分利用现有法律解决虚拟财产保护问题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流域经济的开发已成为了当代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热点。我国是世界上拥有众多江河的国家之一,具有开发流域带来经济繁荣的巨大潜力。然而,我国流域开发治理工作在指导思想上的偏差和流域管理体制的不完善,致使流域开发产生的一系列严峻问题急待解决。  相似文献   

12.
论网络货币的法律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良友 《经济经纬》2008,(3):149-152
网络货币是伴随网上交易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支付手段。目前,对于网络货币的法律性质尚无一个统一的观点,代表性的观点是商品说、代金券说、电子货币说和货币说四种,这几种观点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各网络服务商发行的网络货币不是电子货币,也不是新型的货币,而是一种准货币。正确认识网络货币的法律性质,对于促进网络货币和网络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阐述人们为什么会对“社会人”产生争议,西方人与中国人在各自的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对待这个问题态度的流变和原因,及其对当代权利能力平等观的影响;其次,将论述在现代民法中是财产权而不是财产决定了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得以平等享有。  相似文献   

14.
论学位授予行为的法律性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的学位授予主体是行政主体,它包括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学位授予单位,前者是职权行政主体,后者是授权行政主体。如果申请人的请求被拒绝、不予答复或拖延时间,申请人可以依据《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撤销和履行是对违法的学位授予行为进行法律补救的两种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徐元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20):104-108
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知识产权正成为国际贸易中一种重要的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构成一定的威胁。首先对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对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法律形成机制进行了探索性分析,最后得出了几点有益的结论与启示。  相似文献   

16.
胡盾 《经济师》2010,(6):63-65
文章从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问题的提出入手,对我国当前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在当前的法律体系中对由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都不存在真正意义的生态补偿,即便是具有补偿性质的资源税费也不具有补偿环境生态功能减损的性质,充其量不过是对矿产资源的资源价值的经济补偿而已。因此得出结论:制度的缺失是造成当前资源开发生态补偿不能充分解决的关键所在。文章结合上述分析对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生态补偿进行了法律界定,同时认为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实质是在矿业企业、受益地区和受损的矿区环境及矿区居民不同主体的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和生存利益与发展利益之间进行的动态协调,并具有预防环境问题的产生、引导矿业企业把环境损害纳入生产成本、约束矿业企业保护环境减少损害的功能。接下来文章从分析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入手,认为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可以有效解决我国当前矿产品定价不合理的问题和"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问题。并得出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可持续性原则和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应该成为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 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迅猛发展,国际互联网由军事领域向商务领域扩张应用,由此产生了一种全新经济形态--网络经济,人类社会开始由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迈进。在这种全新的经济形态下,宏观经济运行的模式、规则和传统经济理论,微观经济主体的思维理念、行为模式、行为准则和相互联系方式都有了不小的改变。金融是经济的核心,建立于传统经济形态基础上的商业银行作为社会资金运动中枢,在网络经济发展中所受到的冲击和影响无疑是十分显著的。   一、网络经济的内涵、实质及其发展趋势   网络经济是以现代…  相似文献   

18.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转型环境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务院确定了44个资源枯竭型城市,这些城市面临着急迫的转型要求,朝向可持续发展转型是必然的途径。然而在转型过程中,资源枯竭型城市也会面临诸多的环境法律问题——土壤污染的整治、发展循环经济以及转型过程中的环境影响评价问题。这些都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转型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重点突破关键问题,才是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顺利转型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陈弘 《现代财经》2008,28(6):8-11
产权的实质是收入分配权,产权安排不仅影响经济效率,更决定收入分配平等;收入分配问题本质上是产权安排的问题.在财产权利从自由竞争到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演进过程中,"公共财产权利"的扩张是收入分配平等改善的决定性因素.以"公共财产权利"为基础促进社会公有制发展,才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公有制平等功能,改善收入分配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