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冯希 《中国市场》2015,(11):24-25
伴随计算机技术、信息化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实现了多种现代信息技术融合集成的新型物联网技术。该复合型技术通过整合射频RFID技术、传感器技术和激光扫描技术,极大提升了物流仓储对货物管理的信息化程度。本文将现代物联网技术与传感器网络技术进行有机的结合运用,分析了智能化物流仓储管理信息系统,满足了新经济时代现代物流仓储对信息化技术的需求,并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物联网技术是未来科技的制高点,是我国新兴战略型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高等院校现有专业中引入物联网技术,建设物联网相关实验室,成为培养物联网人才的当务之急.本文紧扣物联网内涵特征,将RFID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ZigBee技术等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实验室中,构建一个开放、融合、智慧的实验室平台.该平台在全面采集和深度分析实验数据的基础上,提供互动、共享、协作的应用和服务,充分满足教师、学生和实验管理人员等不同用户的需求,实现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3.
在物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医疗领域已经成为物联网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医疗领域的远程监护系统利用先进的便携式数字医疗物联传感器,并融合多媒体相关技术及短途无线通信技术,在医院中对病人的身体状况进行远程监护,使病人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助。  相似文献   

4.
物联网和智能电网是现在非常热门的两个概念,智能电网和物联网的融合是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本文首先介绍了智能电网和物联网的概念和特征,进而介绍了面向智能电网应用的物联网的基本架构,重点叙述了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最后指出了智能电网和物联网的融合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物联网技术在仓储物流领域应用分析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物联网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是通过各类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根据需要实现物品互联互通的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智能网络系统.物联网的发展是一个从信息自动提取、信息整合、物品局域联网、局部系统的智能服务与管控等向全网融合逐步深化的过程.我国仓储业自2003年底开始探索应用物联网技术以来,企业仓储物联网技术应用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大多局限于智能仓储管理与自动化作业层面,目前仓储业应用的物联网技术主要有自动控制技术、智能机器人堆码垛技术、智能信息管理技术、移动计算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今后,随着物联网技术在仓储业应用的逐步深入,射频识别技术在仓储业的应用将快速发展,感知技术集成应用将成为一个潮流,无线网络与通信技术将得到应用,无人搬运车与智能机器人将融入仓储物联网,仓储物联网将出现互通互联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6.
《商》2015,(15)
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和拓展。物联网技术紧密结合无线射频技术(RFID)、计算机、通信以及无线传感器网络等一系列信息技术。本文以停车场管理系统的应用研究来说明物联网RFID技术对人们工作、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物联网作为泛在网的应用起点,作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拓展,以构建信息化与工业化高层次深度融合的网络为目标,最终将形成可服务于不同行业和领域的全球化物联网应用体系。为了深入了解物联网产业优势,以物联网行业应用的热点领域为切八点,展望了物联网的发展趋势,并就物联网产业未来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张彤 《商业时代》2013,(1):50-52
制造业物流信息化是制造业信息化与物流信息化的融合。物联网的兴起和物联网技术在制造业物流中的应用,对制造业物流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文章指出,在物联网环境下,应通过建立政府推进机制和行业交流渠道、制定制造业和物流业信息化统一标准、促进物联网与企业现有资源融合、建设制造业物流信息平台、开发和应用物联网关键技术、培养和引进复合型物流人才等措施,推动我国制造业物流信息化朝着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物联网是一个集信息通信、数据交换、传感器技术与软件工程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它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本文主要探讨和分析了物联网发展中遇到的安全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10.
智能电网将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与原有的输配电基础设施高度集成形成新型电网,具有提高能源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供电安全性和可靠性、减少输电网电能损耗等优点.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涉及诸多领域,而物联网技术是电网智能化的重要基础.物联网作为智能电网末梢信息感知层、通信层的基础环节,在电力系统中具有广泛应用,物联网技术与智能电网的渗透与融合,将给未来电网带来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应建设包含电网设备感知、网络通信、数据融合、应用平台四个层次的智能电力物联网一体化管理平台,实现完整的智能电网运营管理体系,物联网信息支撑体系应通过对电网基础信息分层分级的集成与整合,达到信息的纵向贯通与横向集成,为智能电网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撑.  相似文献   

11.
针对机械设备的大型化、智能化、复杂化,指出机械故障诊断的必要性。在对机械故障诊断现状了解的基础上,指出现在研究的主要方向。由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的特点使其成为机械故障诊断的热点。介绍了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方法与特点,探讨了其在机械设备故障诊断中的应用前景,为机械设备故障诊断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2.
黄鹤 《国际商务研究》2004,44(4):103-106
表述了机载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基本概念,侧重于描述战术数据链在多传感器信息融合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蒋超 《商》2014,(42):294-294
建设工程中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可以说是我国在物联网应用最早的引进的专业技术之一,通常被广泛运用在指终端产品,就是具有智能一体化,不仅可以连接无线传感器,还可以通过互联网传输报警信息等传输给拙行机构的新一代智能化管理系统。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更新不仅为建筑行业带来一系列的创新和变革,而且也打破了智能化系统的传统模式和思维,拓宽了住宅建筑行业的应用领域,无论是从传统的模拟系统到数字系统,还是从智能产品到系统解决方案,加快数字传送、传递感知和数字技术显示的融合,将智能化的多种业务管理系统进行智能集中化管理。实现多技术、多系统的融合技术应用。本文主要是结合了当今社会所引进较为先进的智能化技术应用在住宅建筑工程中,进一步进行技术应用管理的探究,为智能化在建筑业的创新管理和革新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重大的管理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分布式能源策略,运输是新能源应用的软肋。运输安全是新能源安全生产的基础,通过应用物联网技术为新能源安全生产保驾护航,应用物联网全程感知技术可以解决目前能源行业安全生产运输当中存在的问题。在物联网全程感知技术平台上的安全生广信息佳保障,不仅解决安全生产问题,也为供应链管理应用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随着物联网的发展,物联网已经成为国家今后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两化融合)的基础,物联网的基本组成可以看成为传感器网络接入互联网构成.本文首先对物联网和网络管理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物联网的网络管理技术,建立物联网网络管理模型,提出采用IPv6解决海量物联网终端设备地址分配问题,使用分布式网络管理(Distributed Network Agent,DNA)解决物联网中的异构物联网问题,采用CORBA技术的Ad-hoc 网络管理模式管理物联网的移动性和扩展性,为物联网网络管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孙卓 《商》2014,(4):153-153
对于物联网来说,其核心是物品与物品、人与物品之间的信息交换,特征是可靠的传送以及相应的智能化处理。本文首先分析了物联网的概念,接着从政府部门相继出台物联网发展相关战略规划等方面对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多信息融合技术是研究多源信息处理分析方法的新兴边缘学科,在军事、信息处理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多信息融合挂术具有多信息量、多层次、多手段的特点,是处理多传感器信息资源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8.
方旭 《中国电子商务》2013,(8):54-54,56
时代的前进和发展离不开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是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应用和扩展,被称为科学信息技术的“第三次革命”。本文重点介绍了物联网的内涵、特征和技术,再结合检察机关信息高速化,对讯问录像、车辆管理、涉密资产管理提出物联网管理的应用,让检察工作完全智能化。  相似文献   

19.
随着自动化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渗透,有效地运用传感器提供的信息进行信号的综合处理,提高系统的功能。满足系统完成各种复杂任务的需要,显得越来越重要。现代工业生产以综合、复杂、大型、连续为特点,采用大量各式各样的传感器来监测和控制生产过程,多传感器系统是现代复杂生产过程控制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多传感器系统的出现及其导致的信息量剧增,使信息融合技术引入工业控制成为必要,尤其在智能系统中,要求系统能快速的荻取周围环境的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解释和处理,并能在未知环境中工作。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传感器作为新技术革命和信息社会的重要技术基础,是实现测试与自动控制的重要环节,传感器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本文阐述了光电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特点,并对其的具体应用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做了重点介绍,以提高光电传感器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