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全国大范围城市频繁持续遭遇雾霾天气日益引发社会对碳锁定的广泛关注,识别碳锁定风险并提出有效的碳解锁路径,对于提升城镇化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碳锁定诱发机制的基础上,首先对2003-2014年中国30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碳锁定的风险进行量化,其次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DEA-SBM模型和Bootstrap-DEA方法纠偏测算碳排放约束下城市投入产出综合效率,最后采取动态面板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对城市碳锁定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城市投入产出综合效率与经济发达程度正相关,且有效化解了碳锁定风险,市场化改革降低碳锁定风险的贡献小于生产技术进步,人口密度和第二产业比重对碳锁定风险无显著影响,城镇化率显著加剧了碳锁定风险.提高城市投入产出综合效率、深化生产要素配置的市场化改革和保持合理的城镇化速度,均有利于实现城镇化的低碳解锁.  相似文献   

2.
考虑到技术创新过程中潜藏技术锁定风险,基于多元数字化视角,探究政府环境管制是否有效遏制了技术锁定效应。结果发现:政府环境管制总体上遏制技术锁定效应,并且该影响遵循“有力遏制—遏制效果衰减”这一非线性变化轨迹;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政府环境管制对技术锁定的影响在不同区域、资源型产业集聚程度、制度创新水平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下存在显著差异;数字化素养与数字化装备的非线性解锁效应成立,但数字化应用可能受技术扩散的时滞影响而失效。  相似文献   

3.
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5.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为了推进区域性国际进程而形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组织,一般可以分为区域性国际组织和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现在存在的很多重要性的区域组织基本都是经济一体化组织,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发展进程,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向前推进对于一个国家的经贸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必须要对区域经济一体化效应进行研究与探索,并且寻找到合理的实现路径才有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更好地为地区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7.
低碳经济中的“碳锁定”问题与“碳解锁”治理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我国一直致力于发展低碳经济,但是经济发展中的高碳化特征仍很明显,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已经逐渐出现“碳锁定”问题。“碳锁定”源自技术锁定、组织锁定、产业锁定、制度锁定、社会锁定等,且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相互强化、共同演化,形成了具有超稳定性的碳基技术—经济—社会系统。打破“碳锁定”,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建立“碳解锁”治理体系。该体系应具备三个特征:一是多元主体参与,其中政府扮演着政策制定者、推动者、监督者和协调者的角色;二是系统性,即建立纵向政策和横向政策交错形成的政策网络;三是演化性,即通过选择性环境管理、战略缝隙管理和系统转型管理等推动宏观社会环境、碳基技术系统与缝隙创新的共同演化。  相似文献   

8.
技术变迁中的路径依赖与锁定及其政策含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不同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完全均衡和静态分析,演化经济学将技术创新置于一个演化的环境之中。在演化经济学看来,技术、经济系统是具有正反馈机制的随机非线性动态系统,系统一旦为某种偶然事件所影响,就会沿着一条固定的轨迹或路径一直演化下去,由此则可能形成技术变迁的路径依赖与锁定。从演化经济学的视角出发,探讨了技术变迁的路径依赖与变迁成因、机理,指出了其缺陷,并从政策层面上提出了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9.
区域创新网络的现实效应及路径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健 《财经科学》2006,(1):114-118
区域创新网络能够提供一个解决区域问题的崭新视角。基于这一视角,本文在明晰其理论内涵的基础上,对区域创新网络的现实效应进行了深入分析,旨在唤起人们对区域创新网络重要性的认识,通过构建区域创新网络来解决区域“顽疾”,实现区域统筹发展。文章最后初步讨论了构建区域创新网络的路径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10.
基于Kay于2013年在Research Policy上发表的论文引起的激辩,围绕David于1985年发表的关于路径依赖与路径锁定的开创性研究,系统梳理了路径依赖研究领域支持与反对David观点的国内外文献。从理论推断、实证研究方法、未来研究方向3个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并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研究者的观点。通过深入的文献分析,指出了现有研究在理论及实证方面的不足,为未来研究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1.
关于区域经济发展新路径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致力探索出一条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新路径,实现了公平和效率的高度统一,使"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完美结合,构建起以企业为主的区域经济主体,带动区域经济效率的整体提升,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成为三中全会彪炳史册的又一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地区经济差距与投资差距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地区投资分布的不均衡程度大于地区经济的不均衡,而且我国地区经济差距与投资差距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后期具有极为相似的变动趋势,到90年代后期则出现背离。其主要原因在于,技术、人力资本等带来的投资效率提高对我国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地区经济差距成为地区投资数量与效率差距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教育投入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发展差异越来越大。根据1980-2000年时间序列数据,测算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教育生产函数发现,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方式属于以资本(固定资产投入)为基础的物质推动型,西部地区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大地超过东部地区,这为加大西部地区的教育投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加快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异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三次转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系统提出和阐述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部署,标志着中国区域发展战略实现了第三次转向,即从局部区域优先发展战略转向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这次战略转向是建国以来区域发展战略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一新战略具有以区域协调发展为战略目标,以区域协调机制的构建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重点等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在对雁行形态理论的内涵、局限性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雁行形态理论应用发展创新的举措。针对江苏区域经济发展的梯次特点和产业结构的现状,借鉴雁行模式,探索性提出了促进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当前,引导经济系统适应互联网化的经济发展环境,是构建区域经济增长新动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而剖析和评价经济系统的互联网转型能力是破解这一问题的关键。基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视角,从信息基础、市场供给、市场消费和创新共享4个维度,建立区域经济系统互联网化转型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评价和分析互联网经济发展环境下菱形经济圈核心城市经济系统的适应和发展能力。研究发现,观测城市转型发展能力的非均质化空间分布趋势明显,而信息服务能力、市场驱动力和创新能力仍是该区域适应互联网发展环境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基于1990年与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运用回归分析研究了区域人力资本指标10年间的差异及其变化趋势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变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人均GDP的增长率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按其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平均受教育年限增长率、识字率提高率、教育投资占GDP 的比例变动和每千人医生数增长率,但它们对人均GDP影响的方向不同,这一结论不同于许多学者的总量研究结果.本文还利用因子分析进一步解释了人力资本各指标的层次结构对经济作用的影响.这对于在经济转型期深刻认识人力资本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的是非均衡经济发展战略,从而导致东部科学技术普及与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通过分析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之间以及各省(区、市)之间科普的非均衡发展现状,指出区域科普发展水平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同时,探讨了科学技术普及与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最后提出了促进我国区域科学技术普及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产业集群是区域竞争优势的源泉,是工业现代化的新载体,已成为吸引外资、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其对区域经济的规划和经济政策调整、推动区域产业链的互动有着重要作用。浙江省余姚塑料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末的小行业发展为现在中型规模的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通过对余姚塑料产业现状的分析和"三城互动模式"的提出及阐述,分析了余姚塑料产业对周边区域经济所产生的影响,试图寻找一条更适合于塑料产业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