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丽 《活力》2011,(1):95-96
灵感是英文inspirationd音译。柏拉图在他的《伊安篇》中指出:“同一个诗人的不同创作,有的成功.有的失败;同一个诗人解说不同的诗.效果也不一样,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这就是因为文艺创作活动并不是一种记忆.而是一种灵感。”凭记忆从事大致相同的活动的人,其水平应该基本相同:凭灵感就必定有成功,有失败。其实。凡属人类创造性的活动,  相似文献   

2.
常会听到一些诗友感叹写了这么多年,诗是愈来愈难写了,提起笔来绞尽脑汁搜罗一番,还是觉着无物下笔。由此我想到了法国诗家彼埃尔·勒韦尔迪的一席话:“诗人不必要充满灵感地升到天上,在大地上飞翔。他的使命不在于离开大地,飞上天去摘取星星,他是永远也得不到它们的。诗人的任务在于从在他所及的范围内闪烁着的东西中去创造新的星星。”毋庸置疑,现实生活与人性经验,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源流与营养,也就是勒韦尔迪氏所言的“大地”。  相似文献   

3.
常会听到一些诗友感叹写了这么多年,诗是愈来愈难写了,提起笔来绞尽脑汁搜罗一番,还是觉着无物下笔。由此我想到了法国诗家彼埃尔·勒韦尔迪的一席话:“诗人不必要充满灵感地升到天上,在大地上飞翔。他的使命不在于离开大地,飞上天去摘取星星,他是永远也得不到它们的。诗人的任务在于从在他所及的范围内闪烁着的东西中去创造新的星星。”毋庸置疑,现实生活与人性经验,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源流与营养,也就是勒韦尔迪氏所言的“大地”。  相似文献   

4.
刘锴 《秘书工作》2012,(10):17-17
“作诗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后难摹。”苏轼的这句诗道出了灵感的特点。 唐代诗人白居易捕捉灵感有一绝招:把灵感装进陶罐里。他的书房中,放有很多陶罐,灵感光顾时,他便立即写下来,然后根据内容,分类投进陶罐。空闲的时候再从陶罐中拿出来,细细斟酌,打磨成诗句。  相似文献   

5.
在唐代诗歌中,有很多诗跟“长安”有关。本文试从唐诗中关于长安的诗入手,分析了长安诗语意象产生的原因,一是长安城的壮美给诗人提供了丰富的诗材,在诗人心中它成为“理想国”式的符号,二是对于自汉赋以来,在歌咏都城中表达自己的见解的传统的继承,三是科举制度的施行使进入长安城成为了诗人的一种理性目标和追求。最后简要分析了跟“长安”有关的两个诗语。  相似文献   

6.
葛鑫 《英才》2008,(10):78-79
一家没有“艺术气息”的设计公司.是如何在保守主义的氛围里产生灵感,并成长为年创造产品价值数十亿元的规模?  相似文献   

7.
漫话中秋赏月诗“月到中秋分外明”。月亮,以其皎洁光辉,娟秀姿影,曾激起多少诗人的灵感,并发出万千诗情啊。咏月诗词在我国浩如烟海的诗文中,可说是俯拾即是。有托月言志的,也有赏月写景的;有望月思乡,也有对月恋情的。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北宋王安石的“春风又...  相似文献   

8.
美国人说:我们可以“以诗疗伤”。这是一种经历了灾难之后的心灵之痛。德国诗人里尔克就说.”诗是人类灵魂的自然祈祷。”看看纽约街头.出现了许多分行字,透露最多的无疑是生对亡灵的哀悼不舍之情。在联合公园上印着一首印第安诗人的《海岸住民之歌》的诗作:“破晓时分我拾掇一束束香柏枝/清甜清甜的气味/枝柯为泪沾湿/那香甜将永存我手。”当人悲伤难抑时。心理医生会建议你读一读爱尔兰诗人叶芝的诗句:“我吐露的话语/我写下的词/随它们不懈的羽翅飞送,/一路永不止歇,/直到在你悲泣难抑的心头落脚。”  相似文献   

9.
江州司马之贬时白居易是致命的打击。从此诗人无论政治态度抑或诗创作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前期后期判若两人。“章合为时而,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学理论改成“理世之音安以乐.闲居之诗泰以适”为封建朝廷歌功颂德的御用工具。“但伤民痛痛,不识时忌讳”、积极勇敢的战士一变而为“往往酣醉.终日不醒”的“闲居泰适叟”。  相似文献   

10.
唐诗是如何“发表”的……唐代那么多诗人的浩瀚诗篇,当时是如何“发表”的呢?墙壁题诗驿馆、驿亭、寺观等公共场合的墙壁和柱头,是唐代诗人约定俗成的诗歌“发表园地”。白居易《蓝桥驿见元九题诗》中说;“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即席赋咏卢纶、李瑞等“...  相似文献   

11.
造境时代     
境.1、疆界:《荀子、强国》:“入境观其风俗。”2、地域.处所。《吕氏春秋、怀宠》:“故兵入于敌之境,则民之所庇矣。”陶潜《饮酒》诗:“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3、境况,境地。如:顺境,逆境.事过境迁。——出自《辞海》境界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美学理论。认为境界包括自然景物与人的思想感情及二者的融合。  相似文献   

12.
我非常喜欢读杜甫的诗,时常翻阅,常读常新。有人问:这是为什么?我想,不外乎以下三大理由。人格偕模:常使诗人拜画图北宋后期的两位大诗人—王安石和黄庭坚,几乎不约而同地写诗题咏杜甫画像,前者说:“所以见公像,再拜涕泗流。惟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后者说:“常使诗人拜画图,煎肢续弦千古无!”是什么因素使他们在杜甫像前如此虔诚地顶礼膜拜呢?当然是杜甫的人格境界。  相似文献   

13.
“炎赫衣流汗,低垂气不苏。乞为寒水玉,愿作冷秋菰。”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诗,写出了诗圣盼雨不来的热状与向往清凉世界的愿望。 北宋玉令以高尚的节操和卓越的才华闻名于世,王安石曾大异其才。王令在他的一首《暑旱苦热》诗中这样写道: 清风无力屠得热, 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 已惧江海竭, 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 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 何忍身去游其间。 这首诗本因苦热而发,但诗中表现的是天下人之苦热。即或有清凉世界,若不能提携天下人同往.诗人自己也便不忍独游其间。从中不难看出诗人忧乐关天…  相似文献   

14.
七绝二首     
这是两首以七言绝句为载体,通过描述乡村风貌和凡人不凡而言景言情的好诗。首先我们来看《无题》诗。首句,诗人为我们描述了一幅优美的田园画卷,金风透过薄雾吹拂着垂柳是那样的清爽。二句,诗人欢快地描述:池塘里,鱼儿不时窜出水面,激起阵阵涟漪,朦胧的月亮摇曳在水中……如果说诗的前两句是一种视觉享受的话,诗的第三四句则转承到对听觉和嗅觉的美感里:“秋虫吟唱蛙声里,沉醉清香不返家”。蟋蟀低吟,蛙声断续,稻浪滚滚,稻香淡淡扑鼻而来。与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难怪诗人要沉醉清香,留连忘返。全诗辞藻平实而华丽,展现出一幅有声有色的田园风光图。  相似文献   

15.
中国砚都     
堪称中国“文房四宝”砚首的端砚,历经1300多年而不衰.古人称其石品有若“赤子肌肤”.“温软嫩而不滑”.“秀而多姿”.素以“叩之不响、磨之无声,刚而不脆、柔而不滑,贮水不耗,发墨利笔.锋芒不退”享誉天下.唐代诗人李贺有诗赞云:“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相似文献   

16.
《中国总会计师》2012,(7):152-152
创造能力,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能力,也是人类最终走出动物界而成为人的最根本的能力。正因为人类具有创造能力,人类才得以不断地发展、前进。 为了找到创造灵感,很多人苦思冥想、决不放弃。然而最近,心理学家发现,灵感不必强求,当你犯“迷糊”的时候,幸运女神似乎更容易光临。  相似文献   

17.
贵州 《陕西审计》1996,(5):48-48
“月到中秋分外明”。月亮,以其皎洁光辉,娟秀姿影,曾激起多少诗人的灵感,并发出万千诗情啊。  相似文献   

18.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讲:“心灵交流产生灵感。”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创造发明都是借助于灵感的力量。灵感是心灵的产物,是人心与宇宙万物相互交融相互撞击所迸发的一种启示:贝尔发明“电话”,其灵感源于莫里斯的电报;史蒂文森创造“火车”,其灵感源于富尔顿的轮船;  相似文献   

19.
我与老诗人、老战友梁上泉应邀到奉节参加“杜甫在夔州学术研讨会”。会后,有幸能随“三峡航道”巡航艇,观赏初夏八百里“库区”蓄水前的三峡风光,彼此都感到格外兴奋、十分激动。因为我与梁诗人与面前的三峡,尤其是迎面即将到来的巫峡“巫山十二峰”中的神女峰,共有一段值得温馨追忆的“诗缘”、“情缘”。  相似文献   

20.
恍入桃花源     
位于黟县南边的“桃源洞”是历史上进入黟县唯一的通道。旧时进入黟县,须乘舟逆流而上,在“桃源洞”前,舍舟登岸,穿洞而过,出洞后,但见足下溪流奔湍,两岸峭壁千仞,山高天下。缘溪而上,沿途桃林依依,桃花灼灼,行数里,豁然开朗,黟县盆地凸呈眼前,其间,房舍栉比.阡陌交错,颇类晋代诗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所描述的境界,故黟县自古就有“桃花源人家”的美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