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社区规划已经成为城市规划专业工作者的新舞台,但是以技术为中心的规划方法仍然制约着社区规划的制定与实施,社区规划编制过程并没有解决规划中认知与行动的矛盾.论文提出:社区规划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将社区规划作为一种行动模式而非简单政策制定.规划文本和图集只是成果的形式之一而非全部;规划师与社区之间的双向互动,规划师向社区学习,...  相似文献   

2.
当下我国城市更新正进入集中期、城市治理逐渐主导政治话语,突出体现了空间规划与社会规划双重属性的社区规划,则具备了"此时此地"将城市空间治理、社会治理与城市更新过程在社区层面链接起来的特定意义以及走向蓬勃的社会时空必要条件。针对21世纪以来我国社区规划的摸索实践,适时地辨析与反思极其重要。结合作者2018年主持的上海浦东新区金杨新村街道社区规划案例,着重探讨我国社区规划的目标与定位、内容与重点、实施与保障,以期对我国社区规划的实践乃至制度化、标准化有所推进。研究强调表明,社区尺度的区分是讨论社区规划内涵、内容及效能的前提,社区规划的制度化可采取激进或渐进的法定化手段予以实现,社区规划的标准化可通过规划标准的普适要求、编制程序与成果形式的相对统一来推动完成。  相似文献   

3.
在21世纪和谐理念在城市规划领域不断渗透的背景下,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地域单元,可以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微观层面的支持.本文基于社区视角,探讨适于中国城市的面向和谐、多元参与的合作型社区规划途径.本文提倡从以民为本等和谐理念以及全面发展的多元目标出发,寻求社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调合作机制,并提倡最终目标的和谐与规划过程的和谐并重.结合在北京市交道口的实践案例,通过建立"三层次-九阶段"合作过程模型,明确社区多元主体在各参与阶段的角色,突出顺序参与、损益评价、利益补偿等具体方法在规划过程中的运用.最后,强调通过社区集体行动将规划成果付诸实施,同时并注重社区后评价和反馈,维护和谐成果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4.
城市社区更新是存量优化转型时期中国城市更新的重要领域。在全面解读当前城市社区更新面对的主要矛盾、传统住区规划的困境、社区规划转型方向的基础上,剖析了情景规划的概念、特征及其作为城市社区更新规划途径的必要性。探索了“问题辨析—情景构建—情景评估与决策”三阶段,“表述模型—过程模型—评价模型—改变模型—影响模型—决策模型”六步骤的方法论框架。并以北京“回天地区”的TE社区开放空间更新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以期为新时期城市社区规划治理体系的构建和城市社区更新工作开展提供理论与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5.
《价值工程》2013,(18):70-71
2012年,淮阳县王店乡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淮阳县王店乡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发展规划启动编制,淮阳县王店乡中心社区修建详细规划同步推进。该项目引入了建筑策划的方法,在体现更多人文关怀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项目反复。本文以此为例展开讨论,期望为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工作提供可行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某市社区实际,提出了社区规划应以凸显特性、公平、人性化为原则.建立组织体系.凸显地域特色.设置公共活动空间,构建社区规划服务体系。加强对社区规划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对构建以社区为单元的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城区低碳规划碳减排目标的确定是保障城区低碳化发展落到实处的关键要素.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调研及城区低碳规划实践,针对我国国情并兼顾与国际接轨,提出了城区层面的低碳评估框架,主要涵盖建筑、交通、产业及景观等领域,并利用情景分析法对城区低碳规划碳减排目标的制定进行了研究.同时以上海某城区低碳规划为案例,在工程实践中对该方面进行了应用.  相似文献   

8.
《价值工程》2017,(29):6-7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剧,住宅区的开发与建设也随之风靡。大规模的郊区住宅开发和现有城镇社区的重建和修复是当时最为常见的两种开发形式。但多数开发商的开发视角始终在封闭形态中停留。社区规划的独立性、封闭性导致住宅区与城市发展相脱离,道路交通、社区景观、公共空间等配套设施一度缺乏活力。户主入住体验不佳、社区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一直影响着社区规划的稳健发展。本文将从现有住宅开发现状出发,通过分析社区规划与城市景区发展互动过程中的系列问题,提出具体的整改建议,以期为未来社区规划的人性化、现代化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9.
智慧城市建设已成发展趋势,是跨学科研究的热点.智慧城市理念为城乡规划学科发展提供了全新图景,将智慧城市理念引入城乡规划研究既必要也可行.在阐释智慧城市概念、实践、评价体系和理念的基础上,借用“智慧规划”对智慧城市视野下城乡规划展开研究的概念框架与关键领域进行探讨.“智慧规划”应具有系统性、智能性、共享性和动态性等特征,其关键领域包括智慧化提升城乡规划自身能力和智慧化解决城乡规划中遇到的问题两个方面,并就具体思路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城市进入快速转型阶段,城市中的失业、青少年发展和公共健康等问题给社区规划带来了新的挑战——除了回应传统的空间改善和社会公平等议题外,社区规划还应对居民个体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西方学界近年来兴起的"邻里效应"实证研究初步证实了邻里对居民态度、行为和身心健康等方面显著而持久的影响。基于此,试图构建基于邻里效应研究的社区规划框架,通过揭示不同社区要素对居民的作用结果和影响机制,明确社区规划中应当干预的核心指标及其阈值,从而在社区规划中引入一套自上而下的指标控制体系,使得社区规划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整体抓手。  相似文献   

11.
童潇 《城市发展研究》2011,18(2):101-107,118
江南市镇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明清及当代时序上的两次兴盛期.但是这两次兴盛表征背后所展现的社区发育逻辑有很大的不同.以上海市郊七宝古镇为例,其第一次兴盛的机理是在国家悬置的背景下,依靠其内部产业发展及市场交易带动而实现的近代市镇繁华;而第二次兴盛则是在国家介入以后.通过政府规划设计社会工程,以旅游业为突破口.而带来的当代...  相似文献   

12.
论城市科学学科体系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国家城市化进展加速,城市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中国城市化正面临着比发达国家和多数发展中国家更加复杂的背景和社会转型压力,论述了加快建设城市科学的重要意义.文章重点介绍了城市科学的学科构成、城市科学发展的现状、水平和存在问题,据此提出了我国城市科学建设的11个领域;中国城市化理论框架;转型期中国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城市经济、城市土地与城市住房;区域经济、区域规划与区域政策;城市社会与城市社区;城市文化与城市史;城市快速、立体交通设计与物流综合;城市生态与环境;景观规划与设计;城市规划管理以及城市规划信息系统等.文章最后还对城市科学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展望了中国城市科学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
杜强  杨锐  孟海银  陈乔 《价值工程》2012,31(20):10-12
建筑能耗在我国社会总能耗中所占比例迅速攀升,建筑领域的节能减排深受重视且已开展多年。但由于技术、资金、法律法规建设及公共意识等方面的原因总体成效并不佳。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CDM)已为我国多个领域的900多个减排项目提供了资金与技术支持,然而在建筑领域内至今没有突破。文章分析了CDM项目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建筑领域内施行所面临的困难,并从组织角度提出了一体化的对策来应对来自规划、技术、经济等方面的挑战,为推进CDM项目在建筑领域内的开展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4.
社区商业的理论与模式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以社区商业的内涵解析为起点 ,指出了发展社区商业的现实意义 ,并在分析社区商业建设兴起的时代背景基础上 ,列举了中国社区商业建设的可借鉴模式 ,并对社区商业的规划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社区营造在台北市的操作经验为主轴,从"地区环境改造计划"、"社区规划师制度"、"地区发展计划"等政策推动,说明民众参与都市公共空间营造机制的建立:台北市社区总体营造的机制重组、社区规划师资深与养成制度的建立、研订"台北市社区总体营造条例"、社区服务资源网络的串联与社区规划教育的普及与深化等等.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居住社区日常生活设施规划设计以自足性为主导。分析了由此产生的局限性,并通过对三个不同区位小区居民的调研,进一步证实了设施在使用中存在区位性差异。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建立动态自足性的社区设施规划策略,以充分理解社区区位性为基础,将社区设施建构纳入开放的城市系统之中,以建立可持续发展城市社区。  相似文献   

17.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目的不仅在于保护其历史建成环境,保护其所代表的传统文化、民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原真性,更在于改善当地居民的居住环境,保持地区发展活力,以及促进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文中分析了现有历史文化村镇保护模式和途径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将传统城市规划和社区规划有效结合,建议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应采用基于居民参与、社区自治和自助的参与式社区规划新途径,并详细阐述了参与式社区规划在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中的适用性、工作过程和路线以及特点。  相似文献   

18.
Robert C. Larson 《Socio》1980,14(4):181-191
Socioeconomic urban policy has generally treated the American black ghetto as a single community or neighborhood. A study of recent literature suggests that the socioeconomic structure of ghetto space may be developing a spatially systematic heterogeneity. The literature has suggested several hypotheses concerning the socioeconomic morphology of ghetto space, but heretofore these hypotheses have not been tested in any rigorous fashion. This i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The results of these tests suggest that the ghetto is indeed developing as a socioeconomically heterogeneous subsystem spatially parallel to the overall urban system. This implies that a multiplicity of communities or neighborhoods are developing over time. In order to be effective, the processes of urban planning and policy development must address this evolving pattern.  相似文献   

19.
潘剑 《企业技术开发》2012,(10):101-102
社区是社会的物质载体,低碳城市社区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基础。文章针对我国低碳城市社区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整体发展框架与系统性规划等原因而导致的实践进程缓慢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