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日本向中国产业转移区位选择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雪  高长春 《生产力研究》2008,(15):105-107
日本向中国的产业转移呈现出区位分布不均的特点,日本向中国的投资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文章建立了计量经济模型对影响日本对华产业转移区位选择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得出地区经济开放度、工资水平、教育水平和政策因素是影响日本对华产业转移区位分布的重要因素。并鉴于此,对中西部地区吸引日本产业转移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韩国时华投资迅速增长,中国业已成为韩国海外第一大投资国。韩资时华产业实际收入中,制造业占据了85%的份额。对华投资区域主要集中于中国东部,占对华投资总额的90%以上。今后韩国时华投资发展趋势是:大企业集团将增多,投资规模增大;以制造业为主,服务业成为增长点;投资向东南部转移,并向中西部扩展。  相似文献   

3.
刘磊 《经济前沿》2006,(8):29-33
从日本开始对华直接投资以来,两国在这一领域的合作就不断加强。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入世后明朗的发展前景,对日本新一轮对华直接投资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本文通过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特征以及新世纪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产业转移趋势后,提出了优化日本对华投资产业结构的对策,旨在吸引更多的日资,使其在中国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吸收日本直接投资的历史检验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可以发现,21世纪前生产要素导向型直接投资在日本对华投资中占主导地位,从而印证了边际产业扩张理论;21世纪以来,发展迅速的市场导向型直接投资却超出了这一理论的解释范围。这与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有很大关系。这一理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国际投资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需要适应国际投资的新形势而不断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5.
运用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模型,在商品分类层面研究关中贸易逆差与关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内在联系。结果显示:从长期和短期来看,中国制成品的出口都是关中贸易逆差的“因”,中国制成品的出口与关国对华直接投资之间具有显著的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因此关国进入中国的FDI,尤其是进入制造业的FDI越多,美中贸易逆差就越大;美中贸易逆差是结构性的,它不仅不会在短期内消除,而且会随着美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国的进一步转移而加剧。  相似文献   

6.
中国制造业转移的机制、次序与空间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借助产业转移理论模型,提出了“核心区产业能否转移”“按什么次序转移”“以什么空间模式转移”三个假说。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地级行政单元的三位数制造业数据对上述假说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已经出现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的大规模转移;在转移次序上,按照产业替代弹性的逆序展开。高替代弹性产业先转移,低替代弹性产业后转移;在空间模式上,低替代弹性产业呈现等级扩散模式,高替代弹性产业呈现扩展扩散模式。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研究上世纪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及新世纪的产业转移趋势,从政策上对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加以引导,以利于优化我国产业结构和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动向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通过对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动因进行理论分析,得出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原因;再分析日本对华投资在中日两国中的重要性以及在中国的产业分布特点,从而探明日本近两年来对中国直接投资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9.
论近十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企业对华直接投资的历史由来已久,虽然日本对华投资金额、项目数时高时低,但在对华投资国别(地区)中一直处于重要地位。主要从日本对华投资现状、日本对华投资新特点及趋势以及日企在华投资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清楚、客观地分析了近十年日本对华投资的情况,提出要以“平常心”客观看待日本对华投资的发展趋势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从中国现状出发,提出相关对策,为更好地促进日本在华投资升级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叶檀 《商周刊》2013,(13):7-7
产业转移,最好的结果是,中国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东部地区成为服务、设计、研发基地。最糟的结果是,中国被排挤出下一轮产业链。  相似文献   

11.
由"中国—日本商会"日前发布的《中国经济与日本企业2012年白皮书》显示,2011年日本企业对华投资同比增长49.6%,其中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了78.3%。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2011年日本大地震对日本和亚洲区经济体所造成的严重经济后果,并着重探讨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启示。本文的研究表明,本次灾难会加剧日本政府的债务负担,加速日本制造产业向外转移,削弱日本在全球,特别是东南亚经济的核心地位。中国应当适时推动人民币资本向日本和东南亚国家输出,遏制灾难引起的负面影响扩散,在援助日本的同时,解决国内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加速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进程,达成合理的区域合作与多边共赢;并提供优厚条件吸引日本中高端制造业向中国进行产业转移,促进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对华直接投资造成母国就业状况恶化的评论曾经甚嚣尘上。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证方面的分析结论表明,日本对中国的投资不仅没有使母国的制造业就业甚至总就业下降,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对后者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总的来看,导致日本失业增加的原因仍在其国内而非对华直接投资。  相似文献   

14.
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趋势——基于浙江的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中的规律性现象,目前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发展趋势。与广东和江苏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主要在省区内地区间转移不同,浙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主要向江西、安徽与河南等相邻的中西部省区转移发展。在产业转移发展中,分离式转移与集群式转移成效最为明显,困难主要来自产业转移面临的不确定性,以及转入地投资环境与市场秩序有待改善。从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上讲,浙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发展,体现了由资源配置条件变化引致的地区经济结构变动与中国经济梯度发展的规律性特点,因而更具有代表性,其实践与成效有助推动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冯飞 《发展研究》2004,(10):14-16
国际制造业转移的趋势与我国面临的挑战 国际制造业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转移,是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这一轮转移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二是产业分工在跨越国界间的形成;三是发展中国家的参与。  相似文献   

16.
文章首先分析了日本对华投资的动机,认为日本对华投资已经从单纯重视生产成本的资源、劳动力密集型转向生产与市场并重到研发机构的全方位投资时期。其次从规模、产业、区位、股权和战略等五个角度分析了日本对华投资的特点。最后给出了合理利用日资的建议,以期能更好的利用日资服务中国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产业梯度产业双向转移与中国制造业发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在当前世界经济融合加深、国际产业转移加快的大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发展必须充分利用国际产业转移规律,加快实施“产业双向转移”,在积极、合理承接国外相对先进的产业转移的同时,主动加快向国外的产业转移,从“引进来”与“走出去”两方面提高我国制造业结构和水平。  相似文献   

18.
外商直接投资对华技术转移的加强和深入,在增强中国产业竞争力的同时,一方面带来了产业集中度较高的市场垄断局面,中国本土企业产生依赖心理,导致本土研发的挤出效应,另一方面对促进和改善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效果也不明显。因此,在后危机时代,中国需要对外商直接投资对华技术转移效应进行冷静思考,以更有效地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并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马广程  许坚 《技术经济》2020,39(7):169-175,192
本文利用亚洲开发银行的多区域投入产出表(ADB-MRIO),依据出口贸易增加值分解框架,测算了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2000—2017年的全球价值链嵌入位置和国际产业转移情况,通过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全球价值链嵌入位置对制造业国际转移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价值链地位提升促进产业向外转移。劳动生产率提升、垂直专业化与研发投入的交互作用有利于产业向外转移,而过度投资和行业垄断则导致产业向内转移。第二,分行业类型检验结果表明,中低技术行业产业转移对于价值链嵌入位置提升的反应更为敏感。第三,影响机制检验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和中间品贸易是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作用于产业转移的主要渠道。  相似文献   

20.
吴海民 《发展研究》2016,(12):51-57
近年来制造业空心化使得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基于世界工厂全球迁徙现象的考察,发现具有垄断竞争特征的制造业在短期内的低盈利性生、长期内的利润趋零、以及自身过度繁荣诱发的“荷兰病”,最终使得制造业走向空心化.当前中国正面临着高端制造业加速向发达国家回流,中低端制造业加速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以及TPP和TTIP带来的“贸易转移效应”的巨大冲击.因此,提高劳动生产率对冲制造业用工成本的上升、提升产业附加值率先迈向“第四产业”、优化营商环境打造“第四利润源”、防治“荷兰病”以避免制造业“脱实向虚”、推进国际产能与区域经济合作以化解TPP和TTIP的消极影响,成为当前应对制造业空心化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