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在构建理论模型演绎专业化城市以较低成本生产批量产品、多样化城市孵化创新生产原创产品基础上,追踪改革开放后上海1978—2020年相关数据,实证检验各个行业的产出弹性对地方化经济或城市化经济的作用程度,深入探寻集聚经济发展演化历史规律。研究发现:(1)采矿业、制造业等五个行业导致了地方化经济效应,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六个行业导致了城市化经济效应;(2)集聚经济发展演化历程是地方化经济运动轨迹是右偏的“倒U型”曲线,先推动专业化城市走向成熟再走向衰退,城市化经济运动轨迹是“正U型”曲线的右半部分,推动多样化城市形成乃至升级至孵化创新型城市,实现上海市高质量发展;(3)集聚经济发展演化的作用力量主要来自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政策引导和出口型部门企业迁移。最后从促进要素汇聚角度提出五点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作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影响路径和影响效果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将生产性服务业细分为基础性生产服务业和支持性生产服务,不同城市规模条件下,两种类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路径和影响效果表现为:(1)目前,协同集聚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影响路径仍以降低中间品投入成本和劳动力共享为主,知识共享和技术溢出为辅;(2)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的作用效果受城市规模的影响,规模较大的城市支持性生产服务业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效果明显强于中小规模城市;反之中小规模城市基础性生产服务业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影响效果更大。  相似文献   

3.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作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影响路径和影响效果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将生产性服务业细分为基础性生产服务业和支持性生产服务,不同城市规模条件下,两种类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路径和影响效果表现为:(1)目前,协同集聚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影响路径仍以降低中间品投入成本和劳动力共享为主,知识共享和技术溢出为辅;(2)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的作用效果受城市规模的影响,规模较大的城市支持性生产服务业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效果明显强于中小规模城市;反之中小规模城市基础性生产服务业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影响效果更大。  相似文献   

4.
非正规经济已成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仍然缺乏以城市或区域为尺度、以空间统计为方法的非正规经济空间结构研究。流动商贩是非正规经济的重要部门,结合地统计方法(Geo-Statistics)和空间结构模型,研究北京市朝阳区流动商贩区内分布。研究发现:区域内流动商贩分布呈现出显著的集聚分布,并在区内具有多个中心地。其与人口的中心地相互耦合,反映出居民需求在形塑流动商贩集聚格局中的重要影响,以及非正规经济的依附性特点。而流动商贩与正规商业的中心地在本区域并不吻合,两者并没有发生明显的集聚,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京的城市空间分异。  相似文献   

5.
大城市和国际城市集聚与扩散机制的探讨──关于“生产转包”的研究评介叶舜赞大城市是城市体系中影响最大的部分。对其集聚和扩散作用的研究,要在把握城市体系发展趋势背景和城市发展不同形式的基础上进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半个世纪中,世界的最初20多年是工业...  相似文献   

6.
随着"软件定义"向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上海在城市"大设计"产业体系中创新地提出了"软件设计业"的转型发展策略.通过考察软件设计企业在上海中心城区的集聚程度、集聚形态和集聚层次,可以看出,与传统软件业相比,软件设计企业在城市内部的区位选址有特定的偏好.进一步分析和总结这类企业集聚空间的分布格局和发展特征,结合城市存量空间与创新产业升级的协同发展要求,探讨这类产业集聚空间的优化策略与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地级城市规模分布与集聚效应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中国划分为东部和中西部两个区域,利用中国地级城市数据,检验两个区域的城市规模分布和集聚效应的特点。研究发现,中国城市分布符合齐普夫定律,城市规模分布相对过于均匀,存在进一步集聚的空间和必要性。中国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的城市规模集聚效应,东部地区的提升空间不大,未来的发展依赖于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中西部地区的利用空间较大,可通过引入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来扩大城市规模,获取城市集聚效应,从而促进城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城市适宜性对创新型人才集聚影响的研究进展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创新驱动的发展背景下,城市和区域发展离不开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集聚与城市适宜性密切相关.在梳理创新型人才和城市适宜性概念内涵基础上,剖析了城市适宜性对创新型人才集聚的影响机理,并从自然、经济、社会、休闲等方面综述了城市适宜性对创新型人才集聚的影响;分析了芝加哥城市适宜性对创新型人才集聚影响的典型案例;从前瞻性视角...  相似文献   

9.
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通过形成规模经济、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引领城市科技创新等,有效推动了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并促进了城市集聚扩散功能的发挥。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高度集聚已经成为全球中心城市的重要特征。为适应中心城市特征的变化,同时真实地反映出经济全球化时代专业化分工不断深化的规律性趋势,基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对中心城市等级进行划分。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和工具对不同等级中心城市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了估算。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等级中心城市对本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遵循从全国性中心城市向地区性中心城市依次递减的规律;全国性中心城市对相邻地区的影响不显著,而对全国其他地区的平均影响显著为正;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地区性中心城市也对其他地区经济增长表现出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通过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发展水平,将能够有效地推动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标:考察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微观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提升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OP方法测度了制造业企业生产率,采用面板模型和工具变量法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相对于专业化集聚,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对城市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果更明显;低端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制造业企业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更加显著;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国有制造业企业效率提升的作用大于非国有企业;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中小城市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效果不明显。研究创新:将空间集聚外溢效应的衰减指数纳入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指标设定之中,考察了不同城市规模和产业层级下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微观企业生产效率的差异性影响。研究价值:为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供给侧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03—2010年间26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投入产出数据,分析了中国城市的发展效率,研究发现东部地区的城市效率最高,中部地区的城市效率次之,西部地区的城市效率最低。在考虑了非合意产出之后,中国的城市效率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降低,其中东部和中部下降较为明显,而西部则有小幅度上升。以此为基础,通过动态面板的Tobit模型分析集聚因素对城市效率的影响,总的说来,集聚对城市的效率是有着正的影响,但是集聚效应主要体现在东部和大城市,且具有更高的效率。因此,今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依然主要是大城市发展和东部城市化过程,需要通过进一步发挥大城市与东部城市的集聚效应,促进城市体系的协调与中西部城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以杭州市为实证,基于2008-2017年期间28. 7万项专利授权数据的空间落点,应用SDE、KDE和ESDA等方法研究城市创新活动的空间发展特征及对策。结果显示:①城市创新活动整体具有空间集聚发展的趋势并形成了多中心、片段化集聚的分布格局,且城市核心区域始终是创新活动高度集聚的区域;②城市创新发展的相关政策与规划及研究型高校对创新活动的空间分布与集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用;③在城市核心区域实施创新城区建设并积极促进新集聚中心、外围片段化集聚片区的发展,对城市的创新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智慧城市建设旨在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优化政府对于生产的监管和公共服务的供给,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支持.良好的制度环境将吸引生产要素集聚,从而通过集聚效应推动经济增长.本文利用中国2004-2017年中国292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智慧城市建设对集聚和城市经济增长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智慧城市政策显著促进了经济集聚、推动了经济增长,这种促进作用随着城市自身的集聚水平的上升而下降.  相似文献   

14.
产业协同集聚与融合发展已成为带动地区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研究测度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度与城市专利质量水平,并实证检验了协同集聚带来的城市专利质量提升效应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能提升城市专利质量水平。产业协同集聚是促进地区创新的空间前提条件。主要影响机制的探讨表明,知识外部性溢出与分工深化是导致城市专利质量提升的主要中介渠道,但创新成果转化加速的中介提升机制尚不明晰。分地区看,相比于欠发达地区,发达地区产业协同集聚更能促进城市专利质量提升;分行业看,制造业与金融业、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协同集聚所带来的城市专利质量提升效应更加明显。目前中国整体上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存在的不充分、不平衡发展的问题是促进城市专利质量提升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15.
运用SPSS16.0软件,通过CES生产函数模型计算出了反映辽宁省产业集聚现状的h值,并得出了辽宁省1999-2008年的产业集聚效应变化轨迹。同时对辽宁省的产业集聚效应h值进行因素分解,将h分解为内部集聚经济、布局集聚经济和城市集聚经济。结果表明:辽宁省产业集聚效应很不理想。这对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辽宁沿海经济带等国家战略规划政策的制定有一定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章实证研究了珠三角产业集聚与城市技术创新水平之间的关系,得出珠三角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产业集聚度,特别地,深圳的产业集聚程度最高,且产业集聚对城市技术创新产生正向影响的结论。并针对目前珠三角产业集聚度不高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市由原来单一的生产加工型城市转向全面发展的综合型城市,突出了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一方面,积极利用港口及其产业优势,为浙江省的工业经济、远洋运输、对外贸易和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8.
基于1998 ~ 2007年的中国工业普查数据,整合了集聚效应和企业选择效应,考察中国城市生产效率的差异及其影响机制.研究证实,总体上中国城市生产效率具有显著的集聚效应,但现有文献忽视了选择效应的影响,一定程度上高估了集聚效应.从时间历程看,中国大城市正经历着从低效企业被动挤出转向高效企业主动进入的过程.20世纪末期,金融危机的动荡和中国政府的治理加速了企业的优胜劣汰,被动选择效应一度起到主导作用.但随着中国经济的长足发展,企业主动选择效应日益突出,吸引高效率企业进入成为提高城市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从产业类型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城市选择效应突出,资本密集型产业则体现出主动选择机制的作用.对于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由于影响城市竞争力的机制不同,应科学制定相应的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19.
理论分析产业协同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作用机制,并基于中国城市数据实证检验产业协同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协同集聚能够稳健地促进绿色经济效率提升,这一影响效应在东部与中西部皆得到有效验证;产业协同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因城市规模等级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性;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也存在一定差异性;产业协同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提升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对绿色经济技术效率的正向作用上;产业协同集聚通过改善劳动力与资本错配、促进知识溢出与提升环境规制强度影响绿色经济效率。据此,应大力推动产业协同集聚发展,注重产业协同集聚的区域差异与城市规模差异。同时,立足于本地实际,探索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发展路径,助推绿色经济效率提升。  相似文献   

20.
城市的主要特征是集聚,城市的各种利弊也源于集聚,城市病就是其中一弊。所谓城市病(Urban Disease),是对人口及相关发展要素向大城市过度集聚而引起的一系列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问题的统称。国际经验表明,城市病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而快速城市化阶段往往是各种城市病的凸显期和频发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