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所谓财政体制,又称财政管理体制,指的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国家与企、事业单位之间划分财权财力的一项根本制度。财政体制的内容比较广泛,主要包括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税收管理体制、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等。其中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核心部分,它划分着政府内部各组成部门之间的财权财力以及上级政府同下级政府之间财权财力,规定着预算内财力使用的范围、方向和权限,因而政府预算管理体制通常又称为狭义的财政体制。正因为如此,无论是在财政理论界,还是在财政实际工作中,人们使用“财政体制”一词,通常指的是狭义的财政管理体制,即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2.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当前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确立为构建公共财政框架。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为了提高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益,将进行编制部门预算、实现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及政府采购制度等一系列的改革。会计是财政分配的基础,随着改革的深化,完善制度、堵塞漏洞、提高财政管理水平,需要更强有力的会计监督。会计监督作为财政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服务于公共财政的要求,为财政管理、财政改革服务。 相似文献
3.
4.
政府土地收入是地方政府利用土地所有权和管理权获取的收入,其实质是政府对土地相关利益进行的再分配。一般而言,政府土地收入实现的途径包括:出让土地过程中获取土地出让金、发展建筑业和房地产带来相关税收、与土地相关的收费和以土地为抵押获取的债务收入等。 相似文献
5.
王文祥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8,(15):53-53
预算外资金,是指不纳入预算管理,但却用于满足政府履行其职能需要的财政性资金。我国预算外资金形成于建国初期,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政府职能和社会分配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预算外资金迅速增长,而对预算外资金认识上的滞后和政策、管理手段的缺位,造成预算外资金游离于政府控制之外,并一再膨胀,既扭曲了收入分配结构,分散了国家财力,又滋生了腐败现象。近年来随着“收入两条线”管理改革的实行,逐步缩小了资金规模,增加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但仍缺乏具体有效的法规制度以及运行机制的保障,财政管理尚未完全到位。因此,正确认识并解决预算外资金管理缺位,仍是财政管理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一、财政体制的核心指标:财政收入满足率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多轮改革和调整,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渐趋稳定。1994年财政分税制体制改革后,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国的比重保持在稳定区间,财政体制改革对于调动两个积极性、促进全国大 相似文献
8.
论我国市场化改革中公共财政运行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政运行机制体现的是财政收支运行过程中,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彼此作用关系,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财政运行机制是我国市场化改革中财政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财政运行机制中的三个层次--财政收入机制、财政支出机制和财政管理机制入手,梳理了我国市场化改革中财政运行机制的变迁过程、分析了目前财政运行机制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以社会公共需要为基础依次界定政府的财政职能、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是构建我国公共财政运行机制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中国财政体制改革:制度演进与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财政体制四次大的改革,诠释了中国财政制度的演进和优化路径。分税制改革后,中央的财政收入具有明显的集权效应,支出则具有明显"向下挤压"的效应。两种效应的结果是县、乡两级财力薄弱,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下降。为此,引入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以平衡财力。但大量的转移支付在五级政府间流动,出现层层"渗漏"。为了提高转移支付的效率,中国政府对财政管理级次进行了"扁平化"改革。即建立"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财政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0.
11.
12.
经济体制障碍:我国耕地减少的根本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地方经济权力分化日益明显,地方政府为了自身的利益,有强烈的占用耕地的冲动,主要表现在发展地方经济驱动、土地收益日益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搭车收费"形成占用耕地的恶性循环.数量经济分析也表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地方财政收入对占用耕地的依赖在增加.因此,需要对影响我国耕地保护的经济体制障碍进行改革,减少地方财政收入对占用耕地的依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