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劳动生产力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最重要的、最基础的,同时也是最抽象的命题.在《资本论》的阐述中,价值转化为市场价值,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方法的具体体现.在市场价值这个层次上,超额剩余价值就失去了其自身与本企业劳动的联系.此时,超额剩余价值有两个来源:一是由于个别企业的剩余劳动时间延长所带来的剩余价值的增加;二是来自于同一部门内部其他企业的价值转移.但随着竞争从同一部门内转移到不同部门之间后,市场价值也随之转化为生产价格.在这一阶段超额剩余价值来源于社会总剩余劳动,具体表现为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价值转移.而“成正比”理论的错误就在于混淆了价值规律的不同理论层次.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价值--价格理论的两个中间环节,即市场价值和生产价格。价值到市场价值的转化,既是价值形式的逻辑转化,也是商品经济的历史转化。对“第一种偏离”不应象传统注释那样,理解为市场价值本身的决定,而应理解为市场价格对市场价值的偏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同样论及到了西方学者的均衡价格形成过程。但正如马克思所做的那样,这部分理论不应在劳动价值论中占据显赫地位。  相似文献   

3.
只有把握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才能系统地认识必要劳动时间。作为基本范畴的必要劳动时间首先是必要劳动时间一般,它决定抽象价值,表现为价值形式;部门内的平均化形成必要劳动时间Ⅰ,决定市场价值;而部门间的平均化形成必要劳动时间Ⅱ,决定生产价格,其调节会对一个部门的所有商品产生共同贬值或升值的作用,即市场价值本身的偏离。供求关系的竞争帮助商品找到凝结其中的抽象劳动,找到平均化的必要劳动时间并显示由其所决定的价值,而不存在供求关系也决定价值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生产价格理论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均衡价值理论 ,是当代经济学中两个影响最大的价值理论。这两种价格理论都是按照“利益竞争—利益均衡”分析框架寻找理论价格 ,只是他们研究角度和路径不一样 :马克思是从劳动从属于资本且只有资本之间存在竞争的角度 ,考察资本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流动规律及其利益均衡结果—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的形成机制 ;新古典经济学则从劳动、资本等要素平等竞争角度 ,研究所有经济主体效用最大化及其利益均衡结果—市场均衡价格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5.
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辩护——对晏智杰教授质疑的质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一个由各种不同理论层次构成的完整的科学体系,相应地,这一理论的条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由不同理论层次上的各种条件构成的一个完备的条件系统。劳动价值论的不同理论层次之间的发展和演进,说到底不过是它们的条件运动和转化的结果。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既说明了在资本主义生产初期价值怎样表现为价格,同时它也说明了在资本主义部门之间竞争充分展开后价值怎样转化为生产价格,进而,生产价格怎样再表现为价格。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仅是关于商品价值的理论,而且也是说明商品价格的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6.
劳动生产力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始终提供相同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无关。这是马克思所揭示的劳动生产力与商品价值量之间的本质关系。然而,随着商品经济阶段的发展,竞争使价值转化为市场价值或生产价格后,在市场价值或生产价格范畴上,这一本质关系表现出了复杂的不同现象。另外,伴随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所出现的价值量的增加的事实,也使劳动生产力与单位商品价值量之间的关系呈现出虚假的不确定的现象。但是,现象都不能否定本质。  相似文献   

7.
在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劳动的范畴已经与马克思时代所讲的生产劳动有很大的差别,那么,作为价值源泉的抽象劳动也必然扩大,不仅是原来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的抽象形态而且“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的抽象形态都是价值的源泉;不仅是一线生产人员劳动的抽象形态而且在生产单位中二线管理人员劳动的抽象形态也都是价值的源泉。具体讲:以下劳动的抽象形态是价值的源泉:  相似文献   

8.
一、市场价格的内涵及其本质属性市场价格是市场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可见这一经济范畴内涵是由三个概念构成的,即由货币、市场价格和市场价值构成的。在这里货币是个“常量”,市场价格是探索的对象,问题就在于市场价值。市场价值,一方面,应看作是一个部门所生产的商品的平均价值;另一方面,又应看作是在这个部门的平均条件下生产的构成该部门的产品很大数量的那种商品的个别价值。在特殊的情况下,那些在最坏条件下或在最好条件下生产的商品才会调节市场价值。可见,市场价值与商品的个别价值相对立,是一个社会的范畴。就是说,在通…  相似文献   

9.
价值之所以转化为生产价格,根本原因就在于资本对利润的平等追求权利。其前提是不同生产部门资本有机构成差别、不同部门资本周转速度的差别,以及由此带来的不同生产部门利润率的差别。冯金华教授的生产价格体系中既没有资本有机构成的考察,也没有资本周转速度的考察,更没有利润率平均化的分析,因此,冯金华教授根本就没有真正进入转形问题研究的科学领域。纵观经济思想史上关于转形问题讨论中经济学家的各种观点,我们还是很容易得出如下的结论:如果不是就总量关系来看,生产价格和价值的差别还是存在的。凡是对经济思想史有一些常识的人,都不会对转形问题采取将生产价格和价值直接等同的轻率否定态度。  相似文献   

10.
《资本论》第三卷第十章被国外一些学者称为"一篇很难读的文章",存在着明显的"不明确的地方",即当牵扯到市场价格或供求关系时,"市场价值"概念具有多种规定,这些规定之间的关系又错综复杂、难以梳理。为此,有学者质疑马克思"是否把市场价值同市场价格混同在一起了"。为厘清这一问题,首先,需要阐明市场价值既是基于商品生产的"平均"规定,也是基于社会需要的"截尾"规定,是这两种规定的辩证统一;其次,必须说明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的关系及其不同的决定机制,即市场价值是生产条件平均化的结果,而市场价格则是竞争的结果;最后,有必要重新审视市场价值理论的定位,这一理论实际上是为最终推出生产价格理论而对处于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商品生产和交换方式的总结。  相似文献   

11.
价值转形过程是通过资本流动,在竞争中实现的。资本总是有一种从利润率低的部门向利润率高的部门流动的冲动,这种冲动只决定于利润率,而与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无关。我们应该在一个长期的事物运动过程中,全面理解供求和生产价格的表现形式,进而理解一般利润率形成后,生产价格等于成本价格加上按平均利润率(均衡利润率)计算的利润,一定是均衡价格。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关于转化问题的真实意图是说明价值和价格之间,尤其是剩余价值和利润之间的本质联系。批评马克思转化理论的经济学家不理解或漠视马克思的这个真实的意图。马克思的转化分析表明,个别生产部门在为社会总剩余价值做出贡献的同时,又根据资本主义社会流行的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要求,从总社会剩余价值中获取一定的份额。生产至关重要的社会资源是劳动,必须把利润、利息和地租归因于劳动。剩余价值总量等于由劳动生产的价值总量减去劳动者自己消费的量。竞争的过程,似乎表明土地是地租的来源、资本是利润和利息的来源,但这仅仅是一个分配的现象,掩盖了剩余劳动是利润惟一重要的社会来源的事实。  相似文献   

13.
论会计系统与会计价值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强国 《当代财经》2006,(6):107-111
作为会计对象的价值运动,在数量上表现为交换价值运动和价值增值运动,由此决定着会计系统结构和会计系统功能。会计价值机制是对市场价格机制的替代,具有传递信息功能和激励功能,二者不可分割。会计价值机制是企业在与市场或其他企业的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必须的机制。  相似文献   

14.
<正> 《经济研究》1982年第12期刊载的谷书堂、杨玉川二同志的《社会主义制度下价值的转化形态问题》一文,从理论上论证了社会主义条件下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客观必然性,其基本观点我是赞同的。但是作者在文章的后部却又作出了一个这样的结论:“我国尚不存在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条件”。对此我有异议,故写此文,与谷、杨二同志商榷。作者认为我国尚不存在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条件的理由之一是,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资金有机构成还较低。他们指出,在我国,“农业主要还是采取以手工工具、畜力耕种为主的生产手段”,“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中还有60%以上  相似文献   

15.
在生产技术不变和生产的技术矩阵行列式不等于零的假定条件下可以证明,如果整个经济的平均利润总量与剩余价值总量相等,且生产价格总量与价值总量相等,则每一部门的单位生产价格与相应的单位价值也相等。换句话说,在所给的相当宽松的技术条件下,所谓的价值转形,只能转形为与自己在数量上相等的生产价格。从这个意义上说,价值转形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伪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价值规律是一个商品经济规律。它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和要求可概括为如下两点: 第一,价值规律是由价值来决定商品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而价值的实体是生产某种商品时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量。也就是说,商品的生产和交换要按照社会劳动必要消耗量来进行。第二,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的自发调节者。它的这个作用是基于前一条的要求而产生的。也就是说,价格总是环绕着价值自发地上下波动,资本主义生产就是以市场价格为晴雨表,按照市场价格的高低和利润的大小有无来决定生产什么或不生产什么。这  相似文献   

17.
价值是现实经济生活中最敏感的神经,也是一种最神秘、最重要的“经济基因”。经济学家魏克賽尔曾经深有感慨地说过:“当一般价格水平发生变动时,必然激起极大的关切。变动的起源往往暖昧难明,而对于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则势必发生深刻影响” (《利息与价格》第1页)。这既表明了价格的研究程度,也反映了魏克賽尔研究价格的局限。 (一) 价值是暖昧不明的吗? 在价值的研究过程中。我发现价值的抽象与其他抽象的物质一样,具有硬、软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市场价值决定的问题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批判性借鉴新古典经济学的生产和消费决策理论,建立以价值为基础的供求模型可知:时间Ⅱ根据商品的使用价值从需求侧规定不同消费量的期望劳动量;时间Ⅰ在生产过程中规定不同实际劳动投入量创造的平均价值;在非均衡和短期均衡中,生产的实际劳动投入量与期望劳动投入量不同,平均价值不等于社会价值。通过蛛网模型探究供求双方在价格机制的引导下走向均衡的过程和利用部门间资本家的竞争说明短期均衡向长期均衡的演化过程后可知:长期均衡状态下,时间Ⅱ规定的期望劳动投入量与实际劳动投入量一致,该劳动量下时间Ⅰ规定的平均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等,市场价值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9.
交换价值与自然价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首先说明了马克思对交换价值的论述 ,指出当前一种流行的对交换价值的理解是不准确的 ;然后以马克思的论述为基调 ,研究了交换价值和自然价格 ,说明交换价值构成价格直接基础 ,是价值转化形式的一般范畴。交换价值本质上是由社会生产的技术条件和生产关系决定的应分配到各生产部门的价值。根据以上论述建立了交换价值的基本构成模型 ;进一步说明自然价格是交换价值的货币表现 ,因此价格实质上是价值的分配形式 ;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自然价格构成模型。  相似文献   

20.
<正> 研究价值规律的作用,确定理论价格,除了要解决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价值决定中的作用外,还要解决另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就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价值是否存在转化形态。在五十年代末期和六十年代初期,我国经济理论界曾对这个问题进行过讨论。当时有两种基本观点:一种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具有客观必然性,社会主义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