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城市产业的战略定位关系着城市发展的成败,现有产业定位在理论上主要依据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论、比较优势论、机会成本说)或比较优势理论的延伸(区域分工理论).事实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跨国公司可以在全球范围内组织资源,原有的基于特殊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逐渐衰退,而内涵更广的竞争优势越来越成为决定一个城市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而且现有产业定位研究在对象层面上以区域为主,随着全球化城市网络体系的形成,区域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城市之间的竞争,因此对城市产业定位的研究更显重要.文章将对产业定位的已有若干理论进行回顾总结,并引入竞争优势理论、新贸易理论和城市化阶段理论,提出城市产业定位的区域视角、竞争视角、城市化视角等的一般方法.并以上海嘉定的产业定位为例,阐述上述理论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资源型城市都面临着产业转型的问题,进行旅游开发是实现产业转型的便捷路径。本文在分析资源型城市与旅游产业之间有着良好的对接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资源型城市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归纳出资源型城市发展旅游业遵循的基本原则,提出了资源型城市发展旅游业的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3.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型城市是我国城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经济转型是资源型城市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从开采阶段和依托关系两个维度对我国资源型城市进行特征分类,基于SWOT分析和协同理论,考虑不同类别资源型城市的比较优势以及产业、地域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协同关系,探讨优势延伸、优势组合、优势互补和优势再造等四种转型模式。  相似文献   

4.
资源型产业是广西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分析和研究广西资源型产业的竞争力,对广西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竞争优势理论视角分析了广西资源型产业的竞争力,针对竞争优势与劣势,指出了广西资源型产业从资源依附到创新驱动的必要性,提出从培育产业创新平台、创建创新配套机制、培养企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四个方面创建广西资源型产业的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5.
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风险规避与产业创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庞娟 《城市问题》2006,(4):69-72,83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随着自然资源的枯竭,陷入矿竭城衰的境地.实现产业转型,逐步脱离矿产资源采掘与加工,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出路,但产业在转型中存在着不确定的风险.规避产业转型的风险,可通过产业结构创新、产业技术创新、产业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增强产业优势,改变历史形成的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并向具有特色功能的或综合性的城市演变,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刘琛君 《中外企业家》2009,(20):250-251
比较优势理论说明了国家间产业分工与产业互补的合理性,竞争优势理论则论证了国家间产业冲突和产业替代的因果关系。在分析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的基础上,通过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比较,着重论述了后危机时期,如何实现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构筑技术优势、规模优势及创新优势依托型的外贸优势。  相似文献   

7.
文章分析了江苏、广东、山东、浙江四省在资源禀赋方面的比较优势和在产业、贸易方面的竞争优势,并就四省如何基于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来建立和扩大产业、贸易的竞争优势,提出主要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文章认为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动态整合在资源型城市产业竞争优势培育具有重要意义,也具有实现的可能性,但面临着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资源型城市在产业竞争优势培育中,既要节约利用和综合开发宝贵的自然资源,更要有效整合、大力引进域外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可移动资源,促成各类资源的有机结合和系统集成,推进资源型城市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改进,实现从资源型城市到新型产业基地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在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基础上,构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竞争力重塑的概念模型,指出经济、社会、环境、空间为四个关键要素。以枣庄市发展接续替代产业过程中的集群化实践为例,结合资源型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分析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发展的可行模式和路径。研究认为,发展接续替代产业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突破资源产业发展瓶颈、以经济转型带动城市全面转型的必由之路,要在政府指导下,以资源型工业为基础发展接续产业集群,以潜在优势为基础发展替代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10.
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滞后和转型困难已严重制约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进步。实现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关键是替代产业的选择。作为关联性极强的旅游业,是许多资源型城市发展替代产业的一个很好的选择。本文以大同市煤矿旅游城市的开发为例,提出了对工业旅游地和工业遗迹的形象进行改造、多样化的具体开发和建设工业文化生态旅游城市等措施,使旅游业成为大同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一种新型替代产业。  相似文献   

11.
李友俊  刘鸿霄  邵强 《价值工程》2012,31(20):187-189
资源型城市如何选择主导产业关系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区域比较优势、资源优势、竞争优势、产业优势、可持续发展五个方面构建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使用基于关联度的灰色综合评价法对典型资源型城市大庆市主导产业进行实例分析,为其主导产业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郭艳 《企业活力》2011,(4):12-16
河南是文化资源大省,但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只具备资源比较优势而未形成产业竞争优势。生产要素中最具有比较优势的是文化资源要素,其他生产要素比较优势不明显;在市场需求方面有较强的潜在优势,但受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制约,文化市场和文化消费还处于发育初期;文化产业相关产业的开发还没形成规模,产业链的构成也比较单一;除少数形成规模的企业外,河南文化产业大多数企业的战略竞争力都较为低下。  相似文献   

13.
由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我国劳动密集型传统服务业具有比较优势,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现代服务业具有后发优势“。十一五”期间,既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又要继续发展传统服务业,并以先进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关键是要把握传统服务业的比较优势和现代服务业的后发优势,通过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的有机结合,发挥标准化的引领、规范作用,以及信息化的带动作用、财税政策的导向扶持作用、人力资源优化的促进作用、市场机制的变现作用,将服务业的竞争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赵凯辉 《价值工程》2014,(25):196-197
大庆市是以石油工业为主要产业的资源型城市,发展乡村体验式旅游,对于大庆市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大庆市乡村体验式旅游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5.
曹长新 《价值工程》2007,26(2):14-17
纺织业是我国竞争性和国际依存度较高的产业,也是劳动密集型和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支柱产业。但是,我国纺织业大而不强,国际竞争力弱。文中根据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理论,通过分析我国纺织业现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构建竞争优势加快纺织业发展的战略。  相似文献   

16.
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赵景海 《城市发展研究》2006,13(3):86-91,106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研究经历了生产力布局研究、工矿城市研究、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三个阶段.目前已形成了以"转型"研究为主、多学科、多角度的资源型城市研究.本文从资源型城市问题的成因及其机理、城市转型、经济转型、资源型区域的城市化与城市空间发展、社会发展以及对国外资源型城市的研究几个方面总结了我国资源型城市目前的主要研究观点.  相似文献   

17.
尽管有早转或迟转、主动或被动转、效果好或效果差的区别,但是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是资源型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本文从山西省晋城市这个典型资源型城市的旅游资源独特优势入手,研究了他们主动将煤炭资源和旅游资源双优势结合,创新机制、加大投入、保护生态,在转型中逐步走出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做法,还针对加快晋城旅游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意在对其他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以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通过加快构建基于比较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来获取区域竞争优势的发展战略是当前河南经济发展的战略精要。加快构建基于比较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必须打破原有制约和束缚,厘清河南的比较优势和现代产业发展基础,科学构建产业框架,明确发展思路和目标,全面、系统地加快推进产业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在低碳经济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前提下,资源型城市如何实现产业低碳转型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文章以白银市为例,首先介绍了白银市的基本情况和产业转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然后分析了不同经济条件下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总体思路,最后提出了白银市低碳经济条件下产业转型的对策建议和战略框架。  相似文献   

20.
余剑 《价值工程》2012,31(14):128-129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是在静态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该理论认为如果一国政府对具有潜在动态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干预,该产业就可能从劣势地位转变为具有比较优势地位。本文使用区内增加值比重和市场占有率两个指标,对西安市五大主导产业的动态比较优势度进行测量,进而为西安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发展重点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