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区域经济和谐发展机制的构建——一个山东案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山东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增长,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差距不断扩大成为新时期山东各区域间的突出矛盾.鉴于此,统筹区域发展、实现区域共生成为和谐社会构建背景下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基于这一理念,提出了山东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和谐观,并分析了实现山东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现实基础,最后,基于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构建机制.  相似文献   

2.
黄冬慧 《化工管理》2013,(21):86-88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世界各国发展普遍面临的问题。区域经济不平衡作为经济发展初期的伴生现象,初始的增长过程与不平衡的区域增长紧密相连,同时经济发展的复杂性受到经济与非经济因素多重影响。德国为平衡地区经济发展,在制定区域规划过程中出台了很多政策措施,其区域结构政策的最高目标是在充分利用地域条件和资源禀赋的前提下,在不同地区创造同等生活条件,取得了显著成效。德国区域规划的特点城市发展将自身置身于开放竞争的体系中间德国是世界上高度城市化、高度工业化的国家,联邦、州和地方乡镇三级共同承担城镇建设发展的任务,其主要特点是统一筹划,协调发展。德国城市发展遵循一条规则,就是始终把城市发展置于开放竞争的环境中,既要考虑市场竞争的原则,也要顾  相似文献   

3.
电话通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认识的普遍提高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它的发展速度很快,但仍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由于区域经济的差异,区域电话的发展也很不平衡。影响电话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因素很多,除了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可量化研究的一些固素外,还有很多难以量化的定性因素。本文就针对影响区域电话发展影响的定性因素,结合吉林省九个地区采用简化的层次分析方法加以量化研究. 一、影响区域电话发展的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4.
经过十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呈现了新的格局。工业重心的转移,使老工业基地经济呈现低速增长,东南沿海区域工业的振兴和高速发展,带来了这一区域的经济高速增长,形成新的工业重心。同时,工业重心的转移也使得东西部差距日益扩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怎样看待这种趋势,采取有效措施,调整工业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一、工业发展与经济的关系从历史上看,工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每一次工业革命都带来了全球经济的巨大变化,而工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观以来,人类社会便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历史阶段,推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由于地区分割和地区封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间依赖性减弱等原因使区域经济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为此,加强区域经济协调,追求可持续发展,对处理目前与长远利益关系,繁荣区域经济和促进共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区域经济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加强区域经济协调的措施等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阐述。一、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区域经济在发展初期,保护和扶持了本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维护了地区利益。但是,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建立,区域经济在摆脱本位主义。地方保护主义的束缚方面还没有重大突破,在某些方面甚至阻碍了区域经济的长期发展,造成区域环境恶化,贫富差距拉大,地区经济不平衡状况进一步突出,区域经济协调任务随之加剧。  相似文献   

6.
声音     
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辩证法。2019年12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习近平指出,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要面向第二个百年目标,作些战略性考虑。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能简单要求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达到同一水平,而是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  相似文献   

7.
本文借鉴智力资本的相关理论成果,将之运用到区域经济层面上来,通过构建指标体系来评估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区域智力资本水平,并进行相关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广东省区域智力资本水平与经济发展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区域智力资本的4种构成要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有所差异,而且省内各个地区之间的区域智力资本水平很不平衡.本文进而探讨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源泉和机制,并为地方政府选择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提供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郭振甫:区域要协调发展西部装备制造业要扶持全国人大代表、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振甫最关心的话题是区域的协调发展。郭振甫认为,经济发展的均衡性以及区域之间发展的平衡应该引起深屡次思考,"东西部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虽有好转,但是还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和可能性。""这种不平衡,加大了农民工在内的人口流动,加大了能源转移,经济运行中可能会存在一些不安全因素。"如何解决这种不平衡,郭振甫提出了自己的见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前,中国地区经济的发展是在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体制下推进的,区域经济发展采取了以平衡为目的、以投资向内地倾斜为手段的经济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和开放度的提高,区域经济利益的作用逐渐增强,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也日益扩大,区域经济发展逐步转为以发展沿海经济为主的战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实施手段的这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上,长期流行着“平衡发展论”和“不平衡发展论”两种观点。前者追求一种理想的无差异均衡。这种平均主义思想不仅表现在各地盲目追求建立自给自足的工业体系方面,而且也表现在工业投资布局和项目布点的分散化方面;后者虽然承认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存在的客观性,主张遵循并自觉利用不平衡发展规律,实行有区别、有重点、有选  相似文献   

11.
三峡库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库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二元经济结构典型,资金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本短缺,经济运行的体制成本高.实现三峡库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国家应加大对库区的产业扶持力度,加快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优化投资环境,重视培育库区腹地经济增长级.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走的是一条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路子,强调加快内地发展以逐步消除沿海和内地的不平衡.改革开放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出现重大的转折,形成了以不平衡发展理论为支柱的区域经济理论,特别是梯度推移理论影响巨大.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被提出并开始被广泛接受.  相似文献   

13.
一、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双向调控的必要性 产业发展与区域发展是一定经济活动过程的纵横轴,相互交叉渗透构成国民经济发展的座标体系。从产业发展的序列来看,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表现为产业结构演进和调整的过程,国民经济的发展规模、速度、效能及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结构的性质、状况及运行机制。国家通过制定产业政策,重点支持和限制某些产业的发展,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素质,实现社会资源的产业优化配置,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的高级化;从区域发展的序列来看,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的表现为区际间经济发展水平从不平衡到平衡发展的过程,国民经济的发展规模、速度、效能及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区际分工和区际利益关系是否合理。国家通过制定区域政策,调控区域经济运行,推进和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实现社会资源的区域优化配置,以引导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由此可见,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政策的两个不同方面,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只有将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实施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双向调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才能有效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一)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采取过两种战略和布局。50~70年代,区域平衡发展的战略居主导地位,并按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六个大区布局经济。80年代,区域倾斜发展的战略居主导地位,并按东、中、西三大地带布局经济。从实践的情况看,都没有很好地解决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5.
林雨  冯岩 《董事会》2010,(1):38-39
1999年,中国逐步开始制定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试图通过大型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教育领域的政府投资,改善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和制度环境,刺激西部的经济发展,激发西部区域经济的活力,实现区域间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现实需求,从经济发展不平衡视角出发,在建立经济发展指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熵权法赋权结合线性加权和法将城市经济发展指数量化。将河南省7个地级资源型城市发展指数与其余11个非资源型城市发展指数均值进行对比研究,探寻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现象。结果表明:资源型城市在经济发展指数、经济规模、经济效益、经济结构、创新驱动、经济基础5个一级指标发展指数上,与非资源型城市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现象,只有少数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指数达到非资源型城市发展指数的均值。  相似文献   

17.
共生理论及其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中的运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长期以来,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从本质上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可持续能力的高低,不仅牵涉到国家综合国力在全球竞争的胜负,也影响到本地区乃至全国的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虽有很大发展,但东中西三大地带的经济发展仍很不平衡,差距突出.面对这种情况,确立新时期我国区域经济结构升级的大系统战略及其宏观微观定位,便非常重要和迫切.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产业布局的演变走势出发,在21世纪前10年,促进东、中、西三大地带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必须兼顾系统性、综合性和全局性,是国家确立的区域发展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运用共生理论来指导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慎重选择合适的共生行为方式和共生组织方式,构建东、中、西部三大共生单元之间的共生机制.  相似文献   

18.
1979~1991年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迅速拉大,已经产生了一些消极效应,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税收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个区域的税收政策是否适当,是否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已成为各级政府制定财税政策和进行税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优化税收政策对平衡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作用于经济",这是对税收与经济关系的最基本的描述。  相似文献   

19.
资源层次、经济重心与区域经济的多元合作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与经济重心的跨区转移是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而其根源则是围绕资源一技术一人类需求三者间的协同态变化而展开的。本文基于资源层次性分析,揭示了随着产业技术进步引起的资源贡献率变化,必将导致主导性资源在不同经济时代发生动态更替进而引起区域不平衡发展的客观事实。本文就资源层次、经济重心、人类需求的协同机理进行解析,这些解析能够为我们追寻区域发展差异的本质原因、选择科学的区域发展路径、实现跨区域经济的多元合作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借鉴与汲取区域发展中的点轴理论,着重从理论的层面浅议全国统一市场形成的中观层次在于公平有序、开放竞争的区域市场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