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6 毫秒
1.
姚丽花 《魅力中国》2013,(13):149-149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相互激发、相互驱动、辩证推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学科。增强创新意识,培育创新能力,健全创新性人格,这就是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重视质疑发现,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唤起学生创新意识,使学生想创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学生敢创造。要消除学生对创新的“神秘感”和“不可能”,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要正确对待学生的“标新立异…‘傻问题”、“怪想法”,看到背后的无穷创新“潜能”。运用想象发现,变单一、常规思维为多向拓展的创造性思维,再造想象,拓宽思维,善于发现。运用遥远想象,变通思维,塑造创新个性。培养并发展发船】生思维。  相似文献   

2.
论“两型社会”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型社会”是指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构建“两型社会”的背景下,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工作既存在机遇,又面临挑战。高校必须与时俱进,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形式、队伍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才能培养出适应“两型社会”建设与发展的合格人才。为“两型社会”的构建服务。  相似文献   

3.
论创新教育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高创造力。在知识经济日益凸显的社会特征中,创造性是核心。创造是促进社会变化的动力;创造是获取竞争胜利的重要途径;创造需要合作,创造需要冒险,由此可见,创造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会价值倍增。因此,世纪之交国际上出现了一股以国家创新体系政府制定经济和科技政策依据的潮流。而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又把教育活动看作是科技创新的中心环节。传统教育存在直接或间接制约创造力发展的教育观念,行为以及环境等因素。识别和控制这些因素对创新教育的健康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创新教育需要树立的观念;创造的价值观;动态的知识观;积极的化观。推进创新教育的实践原则是;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要确立不同的创新教育目标,设置不同的创新教育内容和途径;教育应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以及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带动受教育创新力的形成和发展;强调教育过程中要形成仍利于创新的民主氛围;采用启发性教育。  相似文献   

4.
一、思想政治工作与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相结合的必要性 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迫切需要寻找新的路径和载体。而“两个维护”价值观和和谐企业文化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更贴近企业经营管理,更容易被员工所认同和接受,它是一种特殊的“粘合剂”,更是加强“两个维护”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所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德润心。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结合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解释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理论意义,然后从价值引领和有效着陆点两个角度,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创新创业教育相互融合的实践内涵,最后从实际出发,提出了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7.
面对竞争异常激烈的金融同行,我市各商业银行要求得生存与发展,并进而夺取股改的全面成功,就必须遵循创新之道,以创新寻求核心竞争力。同时,又因创新不仅指行动和方法,还涉及价值观,故此创新也是一种文化,它占据了文化的全部层面:表层、中层和深层。所以,要遵循创新之道,就必须精心培育“创新文化”。  相似文献   

8.
潘岸东 《魅力中国》2013,(11):280-280
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及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体育教学创新有何特征?应处理好哪些关系?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造就创造性人才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现代体育课堂教学就是要体现创嘶,创新教育的根本就改变“应试”教学为全面素质教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9.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它以培养具有创造欲和创新能力的劳动者为目标,以发掘人的创造潜能,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  相似文献   

10.
教育价值观是教育价值主体对教育价值的一种看法或观点,教育价值观是一种主体性的选择,但其正伪只能由教育实践来检验。  相似文献   

11.
随着高职教育的兴起,我国高职教育学生群体不断壮大.然而当代高职学生有着个性突出、特色鲜明、蓬勃向上的优点,但也存在以自我为中心、感情脆弱的缺点,是一个矛盾的群体.思政课教学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学科作用.因而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在思政课教学中实现高职学生价值观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思政课教学中,准确把握价值观教育的主体是实现高职学校价值观教育的前提;提高价值观教育者的内修水平是实现高职学校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条件;寓价值观教育于知识教育中是实现高职学校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总之,高职学校价值观教育的实现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随着微博等公共网络社交平台的兴起,一些违背道德,扭曲事实的不正当言论也随之出现.这些言论表现了部分人的价值观缺失.这不仅对社会风气形成一些不良影响,也对社会的主流思想形成一定冲击.应对网民价值观的缺失,应引导人们树立正确价值观、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健全网络监督管理体制,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3.
从党校教育的角度来看,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教育,务必让党校教师深刻理解以“爱国、团结、和谐、发展、文明”为主题的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历史渊源及时代要求,进一步在党校的教学内容、形式与研究上下功夫,并建立宣传与教育的长效机制,进而推进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教育.  相似文献   

14.
高校担负着宣传国家主流意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职责,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国家后备力量,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民族教育尤为重要。民族教育强调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统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从中吸取知识与经验,增强其方向性、实效性。因此,以学校教育为着力点,可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二者耦合,有利于推动国家教育和谐发展;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国家核心价值的认同;实现民族地区文化的“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5.
当代人才的“质量标准”应是全面的立体的人的标准。也就是说,专业技术水平与人素质都是人才的指标.二缺一不可。作为审美教育的美育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通过美育使人的情感得到解放和升华,使人的感性具有明的内容,使人的理性与人的生命沟通,从而使人的感性和理性协调发展,塑造一种健全的人格,培养“立体式”的人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程利 《魅力中国》2011,(5):208-208
教育是一种价值活动,这种价值活动包含着价值认识、价值选择和价值创造,体现了教育的价值引导和价值追求。教育价值既是时代要求的反映,又是对时代要求所作的应答。文章通过对中日近代教育价值进行对比研究,试图透视出中日教育价值观发展优缺点。  相似文献   

17.
浅谈教师素质与幼儿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菊兰 《发展》2007,(8):116-116
素质教育是一种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注重开发智慧潜能,形成健全个性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教育价值观的新追求,是对教育的总体构想。幼儿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大学教育是大学生主体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最后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人格两者基础一致,目标一致,两者对象一致,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塑造的具有重要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大学生道德人格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构建和谐校园和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婧 《理论观察》2000,(2):62-63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李鹏同志也指出了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单单是教育内容方面的问题,而且是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最迫切的任务要求,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并把它作为所有教育活动的基本指向,衡量教育成败的最高标准。一1934年美国经济学家熊彼得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经济创新”的概念,按着他的定义,“创新”是指企业家实行对其生产要素…  相似文献   

20.
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友善”是一种优秀的传统美德,友善是一种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交往态度.“友善”在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具有价值,友善践行应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社会教育为辅导,希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