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已有研究表明,农村移民女性和城市女性处于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中,因此学前教育对她们劳动供给的影响可能存在差异。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2—2018年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学前教育对两类女性劳动供给的不同影响。研究表明,学前教育提高了农村移民女性的劳动供给,但对城市女性影响不明显。原因是农村移民女性的劳动收入低于城市女性,获取隔代照料的难度也更大,因此学前教育大幅减轻了她们的照护负担,并提升其劳动供给。为提升农村移民女性劳动供给,政府应对她们的儿童照护支出进行补助,并提高学前教育服务的可获得性。  相似文献   

2.
健康变化对劳动供给和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使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检验了居民健康状况变化对居民劳动供给和家庭收入的影响。通过控制基期健康状况和一系列个人特征,本文重点检验了可以被视作外生冲击的健康变化对居民劳动供给和家庭收入的影响。考虑到城乡居民以及性别在劳动供给以及收入上的差异,本文还分别分城乡和性别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发现,滞后期健康状况与当期劳动供给和家庭收入显著正相关;健康恶化显著降低劳动供给和家庭收入。此外,健康与劳动供给和家庭收入之间的关系在城乡居民和性别之间均存在差异,具体地,城市居民和男性更容易因健康恶化退出劳动供给,农村居民和女性则会因健康改善增加劳动供给。这表明在评估健康干预政策时要综合考虑健康变化对公民社会经济状况(SES)可能造成的影响,同时,对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以及对男性和女性要区别考虑。  相似文献   

3.
在"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的新时代,要实现全民健康,需要重点关注农村居民的健康问题。基于CHARLS数据,本文以精神抑郁和认知健康为被解释变量实证分析了医疗保险对农村中老年人精神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1)医疗保险对农村中老年人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精神健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显著体现在男性、60岁及以上老人和低收入群体。居住在农村的中老年人比居住在城镇的更显著受益于医疗保险;(2)分位数回归和更换被解释变量回归验证了结果的稳健性;(3)机制分析表明,医疗保险通过提高农村中老年人的安全预期和生活满意度来提升其精神健康水平。为此,应进一步扩大医疗保险的参保覆盖面,增进制度公平以提升农村居民的安全预期,并加大农村财政投入和加强健康教育,打破农村精神卫生服务"供需双冷"的困境,从根本上提升农村居民的精神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2010年和201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从医疗服务可及性、医疗服务质量及医疗保障水平三个方面考察了政府卫生投入对家庭贫困的影响。研究发现,医疗服务可及性与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能够显著降低家庭贫困的概率,提高收入水平,利用工具变量法克服潜在的内生性问题以及进行各类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且上述影响在农村与城市,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机制分析发现,政府卫生投入能够显著改善居民的健康状况,并增加家庭劳动供给。  相似文献   

5.
姚澜  方观富 《财经研究》2016,(11):86-98
生命周期劳动供给理论预测工人的劳动供给对短期工资波动有正向的反应,然而不少研究发现国外出租车司机劳动供给弹性是负的。国内出租车司机的情况如何呢?文章用杭州出租车GPS 行程数据分析了司机的内延性和外延性劳动供给。为解决由测量误差和同事效应产生的内生性问题,我们用司机当天遇到的长途载客次数作为其每小时工资的工具变量,进而探讨每小时工资对司机劳动供给时间的影响。我们发现,杭州出租车司机的内延性和外延性劳动供给工资弹性均显著为正,这说明政府增加司机每公里燃油补贴等政策的确能激励司机增加劳动供给。另外,这也说明放松出租车市场的价格管制能使司机更好地根据市场需求优化自己的工作决策。  相似文献   

6.
推动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需要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基于动态面板模型考察城市公共品供给对城乡人口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公共品供给对城乡人口迁移的影响与区域公共品供给的均等化水平差异有关,在中、西部地区均表现为正的效应,且中部大于西部,而在东部地区产生抑制作用,Tiebout模型在中国的检验存在区域异质性.进一步研究发现,城市医疗卫生和文化服务公共品供给对城乡人口迁移均存在正向效应;交通基础设施公共品供给变量的影响为负;教育公共品供给变量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该文基于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运用断点回归模型研究新农保制度对农村老年人劳动供给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新农保对于农村老年人的农业劳动供给具有显著负效应,但是对非农业劳动供给具有显著正效应,具体来说,新农保提高了农村老年人的非农参与度以及非农劳动供给时间。此外,在性别差异角度研究新农保制度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得出女性对新农保制度的敏感性大于男性。  相似文献   

8.
解垩 《财经研究》2015,(8):39-49
文章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的两期面板数据,采用差分-断点方法,系统实证评估了我国“新农保”对农村老年人劳动力供给、消费及主观福利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新农保”对农村总消费及耐用品消费增长有正向作用,但统计不显著;对食品、衣着、保健、医疗及其他非耐用品的消费基本没有影响.(2)农村老年人劳动供给决策和劳动供给时间不受“新农保”政策的影响.(3)“新农保”对反映心理健康的抑郁指数没有任何作用.(4)农村男性和女性老年人的劳动供给决策、劳动供给时间及抑郁指数也没有因为“新农保”而产生变化.其原因可能在于“新农保”这种补助强度不大的外部干预政策难以在短期内对老年人的劳动供给及福利产生影响,这也恰恰说明就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福利而言,“新农保”制度建设仍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9.
家庭老年照料对女性劳动就业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研究》2016,(3):176-189
本文基于1991—2011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采用面板数据和工具变量方法,实证检验了为父母公婆提供家庭照料对女性劳动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照料活动与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和提前退休决策之间存在内生关系;每周提供20小时以上高强度照料会使女性难以兼顾照料和工作,产生"门槛效应",劳动参与率显著下降7.31%;对于仍然劳动的女性,照料责任会使其每周减少劳动时间2.8—4.8小时;每月劳动收入减少7.21%;对于45—49岁的城镇女性,家庭老年照料并没有显著提升其提前退休的概率。此外,照料责任对劳动力市场供给的影响在居住安排和劳动力自身竞争力方面存在异质性。据此本文推断,家庭老年照料对于女性劳动力供给产生抑制作用。这些经验发现为今后我国制定家庭照料者支持政策及劳动就业政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杨玉萍 《财经科学》2014,(4):108-118
健康作为一种人力资本,对提高个人收入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基于CFPS的数据,采用分位数回归的方法,考察健康的收入回报在不同收入水平人群上的差异。研究结果发现收入水平越低,健康资本的收入回报越高,这一现象在城市和农村都存在。进一步地,城乡之间健康的收入效应也存在差异,在各个收入分布位置,农村的健康收入回报都高于城市。基于此发现,结合当前医疗卫生服务情况,本文提出了提高低收入者和农村人口医疗服务保障的建议,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配置和改善收入分配。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民工发展趋势与展望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韩长赋 《经济研究》2006,41(12):4-12
本文在对中国农民工群体的发展趋势以及影响农民工问题解决的选择性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农民工城乡流动和人口城市沉淀模型,描绘了农民工的人口城市沉淀曲线,指出了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历史过程和基本思路。本文的基本结论是:农民工问题是个战略问题,将伴随我国现代化的全过程,并将伴随现代化基本实现而终结。农民工亦工亦农、亦城亦乡,流动就业,逐步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这种现象将长期存在。解决农民工问题要持城乡统筹方略,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要以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为动力,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要以人为本,公平对待,构建解决农民工问题的社会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2.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城乡的老年健康及老年照料问题日益严重。利用中国城乡老年人状况调查数据、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以及国家卫生服务利用调查数据,从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残疾水平、自评健康以及健康预期寿命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城乡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探讨了目前我国城乡老年人的照料提供来源。提出了人口老龄化趋势下提高老年健康水平,应对老年人口照料危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数据,本文谨慎定义老龄家庭后实证检验了老龄化对我国家庭消费支出的影响。研究发现,老龄化将使家庭消费支出显著下降并对大多数消费分项支出产生较大负面影响,同时会大幅提升家庭医疗服务支出;收入是老龄化影响家庭消费的重要中间变量。基于城乡分类子样本研究发现,乡村家庭受老龄化冲击异常严重,乡村医疗服务供给存在较大缺口。基于分层的城镇子样本回归发现,老龄化对城镇家庭消费的冲击集中体现在较低分位家庭。  相似文献   

14.
应用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和社会支持量表(SSRS)分别评价南通市老年人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和社会支持现状,实证分析社会支持对老年人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影响。数据来源于2010年南通市老年人健康与居家养老服务课题调查,包括了377名农村老年人和383名城市老年人。用OLS回归模型估计社会支持对老年人EQ-5D指数得分影响,用Logistic回归模型估计社会支持对老年人生命质量各维度的影响。社会支持显著提高了老年人健康相关生命质量指数得分。政府应该加强老年人社会支持体系的建立,尤其是农村,提高老年人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  相似文献   

15.
Self‐selection in rural–urban migration is examined using three datasets from rural and urban China in 2002. We construct a migrant sample including both migrants who converted their hukou status from rural to urban (permanent migrants) and those who did not (temporary migrants). We find a strong positive selection for permanent migrants, but the selection for temporary migrants is ambiguous. We reach these conclusions by comparing migrants' counterfactual wage densities, assuming they are paid as rural local workers, to actual wage densities of rural local workers. Our results imply that permanent migration has negative effects on rural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income levels.  相似文献   

16.
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与城乡和谐市场构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于奎 《经济经纬》2006,(2):143-145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金融以农建工政策和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金融市场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的形成,农村金融抑制特征较为明显,尚不发达的农村金融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这种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缺陷及其负面效应,因而要构建城乡和谐金融市场,深化农村金融改革、进行农村金融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城镇就业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模型与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有序、平稳、持续地向城镇集聚是我国城镇化推进的必然环节,而城镇就业满意度是影响农民工迁移决策的重要因素。基于上海市1 446份农民工调查样本建立的有序Probit模型及实证分析显示,在沪农民工就业满意度总体评价较高,其中收入评价较低。工资收入、交通出行、子女教育、医疗卫生、城市适应性以及户籍制度等因素对农民工城镇就业满意度有显著影响,而居住条件、工作福利、社会保障、劳动保护、权益侵犯等因素对农民工城镇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目前影响我国农民工城镇就业满意度的既有工资收入等物质因素,也有城市适应性等精神因素,但比较而言,物质因素更为显著。本研究对于从城镇推力视角揭示“民工荒”的成因,以及我国城镇化战略目标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ffects of social networks and hukou status on worker’s occupational attainment in China. To identify the potential ranking of different occupations, we consider the use of the stereotype ordered regression model to estimate individual occupational choice. Our results show that social networks play different roles in shaping occupational outcomes for urban and rural workers. In particular, friendship ties significantly improve urban workers’ opportunities in obtaining higher‐ranked occupations; in contrast, kinship ties appear to be more influential for rural migrants, but the effects are limited to the attainment of lower‐ranked occupations. While social contacts from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or state‐owned sectors facilitate urban workers’ attainment of higher‐ranked occupations, similar patterns are not observed among rural workers. We further find that the beneficial effects of social networks or urban hukou identity are stronger for workers who are from less‐developed regions, who work in state‐owned enterprises, or who have a college degree. Decomposition of the wag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workers suggests that differences in social networks and occupation types, together with hukou discrimination, account for the majority of the current wage inequality.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e rural elderly in China have 40% of the income of the urban elderly, spend a larger share of their income on food, are in worse health, work later into their lives and depend more on their children, lacking pensions and public services. The birth quota since 1980 has particularly restricted the childbearing of rural, less educated, women, who therefore have fewer children to rely on for support. This inequality is reinforced by increasing returns to schooling, especially beyond secondary school. Government restrictions on rural–urban migration reduces national efficiency, adds to the urban–rural wage gap and increases inequality.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就业资本的身份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是转型中国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也是一种不同于市民和农民的社会身份。农民工身份对农民工就业资本发挥着直接和间接的消极影响,是农民工公民资格无法充分实现的因素之一。文章基于"差异政治"的价值诉求,提出了提升农民工就业资本的政治策略,即实施"差异政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